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把握全球技术创新动向 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3-07-02 13:34:20   浏览:196295次  

导读:文 渠慎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未来产业是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会在未来发展成熟和实现产业转化,并形成对国民...

文 渠慎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未来产业是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会在未来发展成熟和实现产业转化,并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但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中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方向,也是应对大国竞争、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的关键步骤。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仅给各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造成巨大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未来产业的发展步伐,重塑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在后疫情时期,各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特征,将有利于在全球产业和科技竞争中占得先机。这也对我国把握全球技术创新新动向,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球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呈现新动向

1.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得到反周期强化

与国际金融危机时各国加大新技术新产业的投资类似,疫情大流行也驱使各国将未来产业视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不断提高前沿创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例如,2020年3月英国政府声明在未来五年内将把创新研发投入规模翻一番,至2025年达到220亿英镑;2020年9月韩国政府宣布将现有的研发经费提高12%,达到26亿美元的规模;2020年12月瑞典政府提出在2021至2024年间额外拨款16亿美元用于技术创新。疫情期间各国“反周期”的资金投入充分显示出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大健康领域,疫情对疫苗和药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的研发投入,促使该领域在今后数年有望成为未来产业的爆发点。同时,疫情大流行下的城市封锁与社交距离控制也推动了数字技术创新,涉及数字娱乐、远程办公、虚拟社交以及在线服务方面的数字创新平台和工具蓬勃兴起。2020年,世界最大的几家数字科技公司均加大了研发投入。其中,主打“元宇宙”概念的Facebook研发资金增长34%,苹果增长16%,微软增长12%。然而,也有一些领域的研发投入呈现下降态势,这主要集中在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部门。例如,戴姆勒公司2020年的研发投入下降9.8%,波音公司下降25.2%。这可能会导致无人驾驶、新材料、先进机器人、深空探测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有所减弱。可见,受疫情影响,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细分领域的发展势头也将出现分化。

2.数字科技将重塑各国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路径

在疫情大流行期间,虚拟社交和在线会议等数字技术手段在各国得到广泛使用,这改变了传统研发合作、知识交流以及技术培训的组织形式,并可能将重塑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首先,居家远程办公已充分显示出对多种创新进程的适应性,并且具备更好的工作容纳弹性,节省下来的办公场地经费还可用于增加研发投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科技创新的分散度,有利于整合偏远地区的研究力量,扩大科研人员范围,筛选更有责任心的人员参与,提高研发效率。其次,通过在线数字平台开展的虚拟社交有利于加快科学知识流通,推动全球创新研发合作与科学开放。相比线下会议,疫情期间举办的在线会议不仅能让更多异地人群参与,还可节省交通差旅经费,减少交通部门碳排放量,实现更加绿色的学术交流。再次,在线培训平台可以显著扩大受众人群,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借助在线培训平台,获取高质量的科学或技术培训难度将大为降低,且可更灵活地选择不同机构专家,量身定做更适合自身需求的培训,并将其分享给不同地区的学生或员工。受这几方面影响,一些企业的创新习惯正在发生变化。英国工商业联合会在2020年7月对375家英国创新技术公司的调查问卷发现,疫情期间90%以上的公司已完全接受了这些数字工具的使用,且希望能将这种工作习惯保持下去,以此提高公司业绩。

3.技术创新要具备更高的科学开放性与更强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快速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现有产业研发业态,要求各国产业技术创新应具备更高的科学开放性与更强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科学开放性不仅强调了对学术论文、研究数据的开放,还鼓励研究机构之间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加强合作交流。传统在办公楼宇进行研发的方式,面临突发事件冲击可能就难以交流讨论、开展科学实验。提高科学开放性将有助于降低这种风险,并可改进研发的透明度,促进线上合作。在疫情影响下,全球大量开源科学平台相继涌现。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生物医药领域,已在某些公共平台上形成了从研究草稿、学术论文、实验数据到医疗器材设计的全面开源化,这对各国疫苗和医药研发产生了较大推动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则要求创新主体在面临生产能力不足、产品供应中断的情况下(如疫情时期的“芯片荒”),能迅速调整应对并继续推进研发工作。在疫情期间,科研成果的预先出版(preprint)机制广为流行。这不仅解决了学术论文正式发表周期较长的问题,更快地推出关于新冠肺炎病毒的前期研究成果,还可广泛分享给业内其他机构,共同加速疫苗和医药研发。据ASAPbio统计,2020年1至5月,全球约有26%涉及新冠肺炎病毒的成果为预先出版,相比之下,2019年生物医药领域的成果预先出版仅占论文发表总量的3%。

新形势下我国未来产业支持政策的设计方向

面对后疫情时期的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趋势,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已开始对现有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应对全球竞争,在数字领域重点瞄准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区块链、网络安全和元宇宙等,在健康领域聚焦生物技术、数字医疗、制药技术等,在绿色低碳领域推广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然而,这些未来产业也存在较大的技术不确定性与“市场失灵”等问题,这就决定了政策参与的必要性。为了扶持未来产业发展,各国政府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作用。近年来,美国政府颁布的《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德国政府推出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等综合性战略,均主要通过提供研发补贴、开展技术培训、培育企业家精神、发展科技服务业、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研发合作等政策手段,从各个角度解决未来产业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力争率先发现和识别未来产业的技术路线,确保赢得未来产业竞争。

面对国外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政策走向,我国今后在培育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坚持以下政策方向:

首先,未来产业政策应更加包容。鉴于在疫情期间,学生、个人研究者、中小企业及初创企业的研发活动均遭受较大冲击,应通过建设公共科学基础设施,加大中小研发团队的资金资助力度,来减少个人、社会团体以及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障碍。同时,建设公共产业信息平台,扩大中小企业的信息获取通道。发挥行业商会或协会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或产业资讯服务,帮助其开辟新市场,研发市场所需的前沿技术。建设产业界、学术界、金融界三界一体的研发网络,实现各界之间的创新资源互补。

其次,未来产业政策应助力于打造“经济韧性”。疫情期间的全球供应链中断,驱使各国均将打造更强的“经济韧性”作为优先发展事项。政府部门应加强识别风险,提前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攻击、人口老龄化等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提前开发相应技术,准备好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全球变暖问题,可通过新能源技术创新、碳捕捉碳封存技术创新减缓其速度;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可通过发展高级机器人和3D打印缓解短期劳动力短缺。同时,强化未来产业中的新型基础设施,为危机发生后设计解决方案提供硬件支撑。

最后,未来产业政策应更加绿色化。疫情大流行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各界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警觉。政府部门可通过政府采购、提高环保标准等手段,刺激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针对低碳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全球绿色技术创新合作,帮助更多个人、企业和地区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绿色技术。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