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8-12-05   浏览:435次  

导读:当地时间11月30日,“雪鹰”号直升机吊挂3.6吨后勤物资飞向中山站,打响了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海冰卸货攻坚战!44公里,冰脊丛生、冰缝密布,迎接考察队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雪鹰"直升机吊运货物。王自摄 44公里,这个距离,对于我们生 ......

当地时间11月30日,“雪鹰”号直升机吊挂3.6吨后勤物资飞向中山站,打响了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海冰卸货攻坚战!44公里,冰脊丛生、冰缝密布,迎接考察队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雪鹰"直升机吊运货物。王自摄

44公里,这个距离,对于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也许只是几十分钟的车程。但对于大风、酷寒、险象环生的南极来说,这个距离十分漫长,为历年卸货距离最远。

要想将“雪龙”号上携带的大量物资安全顺利运抵中山站,不仅需要直升机空中吊运和雪地车冰面运输“协同作战”,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南极地区天气瞬息万变,再加上海冰冰情复杂,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海冰能否载重雪地车行进?隐藏在冰面上的冰裂隙是否影响通行?

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卸货的进程。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雪龙”号破冰前行 魏福海摄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船长沈权(右)和见习船长朱利在“雪龙”号驾驶台。

正面迎接“卸货”硬仗

“卸货”,在很多人眼里,大概和“把大象装进冰箱”一样,只需要3步打开“货仓”(冰箱门),搬下来(装进冰箱),运走(关上冰箱门)。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卸货”这个平日里很稀松平常的一个词,却是南极考察常用语中的“高频词”。要知道,考察站所有机械装备、人员物资都是“雪龙”号一次次长途跋涉运到的。

☆ “货”包括各种大大小小的科考设备甚至车辆,可谓是考察队员的十八般兵器,不可或缺;

☆ “货”包括木材钢材等各种建材,如果没有建材,那么不管是新建站还是维修旧站就都是纸上谈兵,不可或缺;

☆ “货”包括油盐米面衣服被子等生活物资,包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大量燃油,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可或缺。

因此,在每年的南极科考任务中,面临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卸货。今年的中山站卸货任务是在半个月内卸下1621吨物资!只有按时将货物运抵,才可能保证昆仑站和泰山站两支内陆队出发,才能保证中山站各项考察任务的顺利实施。

这些工作一环紧扣一环,如果不能顺利卸货,“雪龙”号后续考察任务也将全部受到影响。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当被问到这次“雪龙”号装了多少货时,“雪龙”号见习船长朱利笑了,“能装货的地方全用上了,约2500吨、近8000立方米货物,1500吨燃油。”“雪龙”号出发前,在上海基地码头备航装货时,他反复算计舱容量,尽量多地装下所有货物。

越冬队员提前探路

想卸货,先探路。

当“雪龙”号还行驶在茫茫大海上,中山站已经开始探路。中国南极第34次队中山站站长崔鹏惠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带领中山站越冬队员开展冰上探路。

冰上探路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山站附近冰情卫星影像图及分析报告,像千里眼一样提供技术支撑。但要找到合适的路,还需要人员在现场的实测数据,仅仅有图像还远远不够。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找路 崔鹏惠摄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下钻 崔鹏惠摄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测量海冰厚度 崔鹏惠摄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插上标识性旗子 崔鹏惠摄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野外就餐 崔鹏惠摄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队员围坐“取暖”休息 崔鹏惠摄

崔鹏惠他们每次开雪地车、骑摩托车出去十多个小时,有时甚至是一夜。用崔鹏惠的话说:“背着晚霞去‘雪龙’,迎着朝阳回中山。”

他们沿路查看冰雪厚度及冰裂隙情况,详细记录海水温度和冰层厚度,获取探冰路线的GPS导航数据,并沿线布设提醒导航标识杆,为的就是在“雪龙”号到达中山站之前,寻找一条由中山站站区安全穿越冰山群到达固定冰区的可行路线,被他们称为打造一条“冰上运输之路”。

“谁也看不到白雪下面有没有冰裂隙,万一有人或者车掉入冰裂隙,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参与了12次南极科考的崔鹏惠凭着经验和胆识,带着队员像排雷一样仔细甄别冰裂隙。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继续探路途中 崔鹏惠摄

“雪龙”号抵达中山站附近后,崔鹏惠探路的终点便更加明确。他继续带着队员从中山站往“雪龙”号方向开展海冰探路。同时,“雪龙”号继续破冰前行,希望离站区近一点,再近一点。

打通最后一公里

当“雪龙”号无法继续破冰前行只能停住时,考察队也马上派出探冰小组展开海冰探路,以期尽快打通从“雪龙”号到中山站的冰上运输线,尽早启动冰上运货。

在此之前,崔鹏惠和提前到达中山站的第35次南极科考队泰山站站长姚旭等人已经初步打通了中山站向“雪龙”号方向行进的43公里冰上之路。

经过探查发现,“雪龙”号前方1公里左右的乱冰区成为最大的难题:雪地车过不到“雪龙”号边上来,“雪龙”号也无法破冰走过乱冰区。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乱冰区里的“雪龙”号。 沈权摄

这一公里左右的乱冰区,使得“雪龙”号与此前冰上探路确定的安全点无法汇合。一方面“雪龙”号必须选择新的航道,朝此前探路的安全点破冰而行;另一方面冰面探路也要继续进行,绕开乱冰区,尽快打通冰上运输线的最后一公里。

12月1日,“雪龙”号调整破冰航道后找到了一条可行路线,比之前的乱冰区情况要好得多,但距离此前探路所确定的平整冰面汇合点仍有约一公里。

探冰小组再次行动。在开展地毯式探查后,探冰小组终于找到了一条从“雪龙”号至此前探明汇合点的冰上之路。他们随即开始密集探冰,用冰钻钻取上百个冰孔取样,确保路线可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乱冰 沈权摄

然而,新探出的这条路线路面凹凸不平,依然不适合载重物的雪地车和雪橇通过。12月1日傍晚,一场“修路大战”就此展开。与此同时,3辆雪地车从中山站出发,赶往“雪龙”号。

由本次考察队副领队魏福海率领的修路小组,在距离“雪龙”号500米左右的一片乱冰区挥钎凿冰、铲雪填路,硬是在半小时左右把一个个凸起达半米的乱冰凿平,从中凿出了一段路。

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机械设备,让冰上修路的难度和强度都大为增加。凿冰、挖雪、平整,大部分工作靠科考队员用双手完成。穿着笨重的“企鹅连体服”,在刺骨的寒风和强烈的极地太阳照射下,他们争分夺秒冰上“筑路”,目标只有一个:尽快开展冰上卸货。

12月1日22时,冰上之路的最后一公里终于修通。至此,这条长达44公里的卸货“生命线”全部打通。一个集装箱正从“雪龙”号上被缓缓吊放至冰面,等待运往中山站。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卸货攻坚战:冰面打通44公里生命线

一场冰面全天候卸运货物的战役随即打响。

内容来自观沧海

(本文原标题:《一场大硬仗!他们在险象环生的冰面上打通44公里“生命线”》)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