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AI与艺术:复制范式之下,“灵晕”消解了吗?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4-06-04 14:54:36   浏览:1984次  

导读:【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王雨琪】总是想有新意,总不满足老套。可看到ChatGPT轻轻松松弄出了满屏的各种新意后,失望之余也坦然了。在今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览,一面墙上的寄辞如是写道。 5秒内生成一幅莫奈的新画作,一分钟谱出一首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当...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王雨琪】“总是想有新意,总不满足老套。可看到ChatGPT轻轻松松弄出了满屏的各种新意后,失望之余也坦然了。”在今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览,一面墙上的寄辞如是写道。

5秒内生成一幅莫奈的新画作,一分钟谱出一首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当AIGC让人们看到人类的核心创造力似乎是可以被替代的,人类对自我的失望便逐渐被放大。

早在八十年前,本雅明也发出同样的惊叹:艺术是具有本真性、独创性、是具有"灵晕"的,而相机、打印机、电影等可复制技术的出现,背后并没有孕育"灵晕"的土壤。

这样的惊叹已经常驻人类世界许久,只是AI大模型的到来,加剧了人类的警醒 。牛津大学未来人文研究中心给出了24项人类工作被AI替代的未来时间表,流行音乐制作、畅销书作家等工作将在20年内被AI取代。

是函数在“作祟”

不过,仅仅围绕AI是否会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无疑陷入“观点之争”。在探究谁替代谁之前,弄清AI的工作原理及其与人脑之间的异同尤为重要。

在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丰看来,AI本质上就是一个函数,它接收输入并产生输出:想象有一函数叫做F(图片),输入一张猫的图片,人工智能便能输出“猫”这一文字,正如人类通过观察猫的照片能够识别出这是“猫”。

AI与艺术:复制范式之下,“灵晕”消解了吗?

商汤商量大模型所绘制的猫

“这一代AI技术,尤其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开始,实际上在走结构主义路线,核心就是模仿人脑的神经元结构,构建神经网络。”田丰表示,正如人脑在推理过程中存在着从“a-b-c-...”这样一个或长或短的“思维链”,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样运用“思维链”实现推理,强大的逻辑推理仿佛赋予AI拥有了人的意识。

此外,人工智能的推理能力不仅限于理工科领域,文科同样涉及推理逻辑。无论是绘画、写作、摄影还是电影制作,创作过程中都存在“思维链”。

而和人脑不同的是,田丰认为,人工智能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效率远超人脑,能够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快速找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呈现一种强因果关系的解决方案。

“我也试着用大模型去写《流浪地球3》的剧本,只需要我把前两部作品‘喂’给大模型,再让它按照我的思考进行演绎,多轮对话后就能制作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剧本。”田丰表示。

如果说艺术需要创新,需要旧元素的新组合。按照这样的逻辑,艺术家是不是很有可能被AI替代?毕竟AI的工作方式与人脑如此相似,而AI在元素的排列重组方面又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技巧。

“吓着吓着就正常了”

按照哲学家克罗齐所言,艺术的创造是人类的直觉,而直觉的来源是情绪和意志,艺术所表达的正是人类的情绪。AI通过分析大量人类情感的数据进行模拟,但当一些触动我们心灵的作品变成可被复制的范式时,它们是否还能保持原有的灵魂和真实性?

“AI难以触及人类高贵的灵魂,至少目前我没有看到希望。”艺术家赵半狄称。

从根本上来说,AI大模型是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其创建伊始是模仿人脑的运作方式。也就是说,大模型通过庞大语料库去学习的模式,本身就是对人脑能力的一种模仿,远远不如人脑强大的情感处理能力和理解能力。

AI与艺术:复制范式之下,“灵晕”消解了吗?

而对于艺术而言,情感与理解又尤为重要。导演王潮歌同样表示:“我的创作中,更想表达我对人类的爱的理解、对慈悲的理解、对宽容的理解,而不是对更高的科技手段或视觉经验的理解。”

从这个维度看,人类所拥有身体与历史底蕴就是AI难以跨越的鸿沟。人们的身体感知构成了意识的一部分,历史记忆塑造了价值观。正是如此,才能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朵和鸟儿本身并不会流泪或惊心,而是诗人以独到的感知,从非艺术品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使这首诗跨越千年与当代的人们形成对话。

技术的革新或许会让一些人不得不离开"舒适区",但承认AI在艺术领域的存在,并不会泯灭真正的艺术。

就像王潮歌所说:“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之中,总是会被自己吓一跳。我们发明了火车,被自己吓一跳;我们发明了网络,又被自己吓一跳;如今我们发明了AI,还会被自己吓一跳,不过吓着吓着就正常了。”

苹果砸中的“闪烁”

“千百年来,人类具有驯化一切生产力工具的能力。就像物种起源是适者生存,大模型的未来一定是‘适人性生存’。”田丰称:“按照哲学领域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在物理世界,大模型会尽可能的仿真物理世界;在精神世界,如果违背人类的精神与伦理,大模型也不会生存下来。”

举例而言,“我问大模型天鹅是什么颜色的,大模型基于数据库给出一个答案,这种答案会有两种特征。一种特征是接近于物理世界的本质,它会回答黑色、白色或其他;另外一种特征,它会尽量和人类产生情感的共鸣,假设白天鹅在人类世界象征着纯洁,它会回答白天鹅是最美的。”田丰表示。

这样看来,并没有谁替代谁一说,AI的“生死”本在人们自己手中。

而艺术家的“生死”,同样也在人们自己手中。赵半狄表示:“AI的创作可以淘汰90%的所谓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只有10%,甚至只有1%。”

“AI帮助我认清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艺术的特殊性部分在于哪里。过去我们总是会把技艺混为一谈,比如我们会学服装设计的技艺,而AI把技术性的因素剥离出去后,真正的艺术或艺术家更能得以凸显。”中央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研究生吴菲称。

吴菲又进一步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我会排斥它,AI使我对过去所理解的艺术祛魅。我曾经试着给AI输入我往期的服装作品,让我惊喜的是,不仅能在AI生成的内容中看到我过往作品的延续性元素,还为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新思路。AI不只是纺织机,还会成为人类的好工友。”

AI与艺术:复制范式之下,“灵晕”消解了吗?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设计作品

当把AI参与艺术创造理解为对艺术的“祛魅”,便将开启另一个“人与AI共创”的新赛道。

就像上海的大型装置《三体引力之外》沉浸式科幻体验,改编自科幻巨作《三体》,将部分戏剧片段与XR、AI技术相结合,AI可“由实到虚”地实现物理场景的数字化、结构化和交互界面重塑,智能地感知演员或观众的交互操作,带领观众全方位体验三体宇宙的黑暗森林星际竞争。

“人类因为‘庄周梦蝶’、‘缸中大脑’等种种异想天开的思想实验,才能够推动整个技术文明的发展,AI如果能在某程度上预设这些思想实验的前提,激发更多人机共智的思想实验,我们对众多未知领域的理解将实现更深层次的飞跃。”田丰称。

AI的到来就像砸中牛顿的那颗苹果,那一刻,意义在于亿万次神经细胞在大脑中的闪烁,在于对浩瀚宇宙的遐想,在于那片允许创造与逻辑共生的广袤原野。

(文中吴菲为化名)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