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新知|你敢让机器人扎针吗?更快、更准的那种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1-02-24 13:50:23   浏览:8638次  

导读:疫情期间,无接触服务 疫 外走红。为解决医患交叉感染、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智能消毒机器人、体温检测机器人、远程问诊、AI 辅助诊断等系列医疗科技抗疫助手 不断涌现。 同济大学科研团队针对疫情中的临床需求,设计研发的自动扎针采血机器人一经问世,马上...

疫情期间,无接触服务 “疫” 外走红。为解决医患交叉感染、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智能消毒机器人、体温检测机器人、远程问诊、AI 辅助诊断等系列医疗科技“抗疫助手” 不断涌现。

同济大学科研团队针对疫情中的临床需求,设计研发的自动扎针采血机器人一经问世,马上引起各领域广泛关注。

“扎针采血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设备,它不仅能减少交叉感染,还能进行大批量扎针采血工作,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项目负责人齐鹏对 DeepTech 说。

据了解,该项目已获得八项专利授权,目前正在申请其他三十余项专利,春节后即将陆续在医院进行实验测试。

扎针采血机器人 “三大法宝” 显灵通

扎针采血机器人系统有 “三大法宝”,保障机器人扎针比人工操作 “更快、更精准、更稳定”,并避免医患交叉感染、实现 “无接触” 医疗自动化。

图丨扎针采血机器人设计原理(来源:受访者)

第一,能够准确识别皮下静脉的近红外摄像头,使机器人 “双眼” 看得更清晰,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迅速定位出适合的扎针点,提高静脉穿刺效率,实现扎针采血过程 “更快”。

即使是肥胖、深色皮肤、休克病人、婴幼儿等肉眼难以被观察到皮下静脉的特殊群体,在近红外光下也能清晰可见。利用近红外成像,使机器人像拥有 “天眼” 一样,能够快速识别患者注射区域的静脉分布信息。

第二,有效识别静脉深度的超声探头,使机器人扎得 “更精准”。

通常在判断静脉血管的位置时,医护人员通过目测以及手感来 “推测”。结合近红外和超声成像,该机器人可以将血管的走向和深度转化为精准的 “坐标”。

图丨多模态图像引导静脉穿刺机器人系统(来源:受访者)

基于独特的成像原理,近红外和超声可以不受环境光的干扰,清晰辨识患者皮下浅静脉血管并识别血管深度。

“超声辅助机器人穿刺一直是手术机器人的热门研究方向,我们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与超声设备厂家的工程师不断交流,致力于找到图像更稳定、处理速度更快的超声定位解决方案。” 齐鹏告诉 DeepTech。

第三,小型、灵巧机器人系统实现自动化扎针采血,标准化操作让扎针 “更稳定”。

静脉穿刺机器人通过自身精确运行的机械系统,可以将穿刺针的定位误差控制在 0.2mm 以内。在对血管进行精准成像的基础上,机器人可将穿刺针的针尖精准、稳定地送到血管腔的中央。

此外,齐鹏团队还结合成本考虑,将力控传感器从物理手段硬件上的监控转变为算法上的 “虚拟传感器”。

针对疫情防控实际需求,立足解决科学问题

齐鹏博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机器人专业,师从医疗机器人专家 Kaspar Althoefer 教授和机构学与机器人领域专家戴建生教授。

他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有近十年从事医疗机器人血管介入穿刺研究的经历。研究方向包括医疗机器人、机器学习、智能传感与交互等。

图丨齐鹏(来源:受访者)

2016 年,齐鹏博士回国到同济大学工作,其特别提到加入由葛均波院士发起的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使他在医工交叉合作中不断发现临床痛点,逐渐形成跨学科思维,运用工程技术解决问题。

疫情期间,齐鹏关注到医护人员因穿戴防护服、护目镜等扎针不便,人手短缺的情况。特别是扎针采血时医患近距离接触,会增加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无接触、扎针难” 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疫情当前,当看到医护人员纷纷请缨赴前线,我深受感动。虽然无法奔赴前线,作为科研人员也要为抗疫尽一份力,所以我们决定自主研发扎针采血机器人。”

2020 年 3 月,该项目正式启动,齐鹏团队由医学、计算机、软件、控制、机械、交互设计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组成。

图丨自动扎针采血机器人项目团队(来源:受访者)

齐鹏告诉 DeepTech,“在高校中,我们是作为技术的引领,从科学问题出发,不断突破创新,探索新的技术,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具有夯实技术背景和创新思维的学生,从事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工作。”

多场景、多中心实验将同步进行

齐鹏表示,目前扎针采血机器人项目已迭代研发出多款原型机,春节过后会陆续与各合作医院开展联合实验。“我们愿意敞开合作,与各领域专家和资源共同推进这一项应用的落地发展。”

一方面是针对普通人扎针采血的大范围实验测试,以确定它的准确率、效率。

另一方面是针对特殊群体的扎针采血,包括肥胖、深色皮肤、休克病人、婴幼儿等患者。尤其是婴幼儿由于血管细的生理特征,护士往往难以精准扎针,多次扎针可能会造成皮下组织受损等。

图丨扎针采血机器人(来源:受访者)

齐鹏曾和某儿童医院的医生交流过,对婴幼儿群体的自动精准扎针的需求非常迫切。

“即使是有二三十年扎针经验的医护人员,在面对婴幼儿扎针的时候,也经常困难重重,这给我很大的触动。不管是最初针对疫情防控的考虑,还是今后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的扎针问题,自动穿刺采血技术将对医护人员和患者都是非常有意义的。”齐鹏说。

此外,扎针采血技术可应用的场景很多。比如,医院里一些临床专业的学生有给动物扎针的任务。从操作来说很困难,有可能三四个小时都没成功,而自动扎针机器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据了解,实验将在多个实验中心同步进行,根据实验结果反馈,机器人的软硬件将继续升级迭代,这项测试工作预计将在两年内完成。

齐鹏表示,针对特殊人群的精准度实验可能会是难点,会根据实验结果随时在程序和技术上调整机器设计。目前的机器设计已经更迭了两代,现在正在做第三代版本的设计升级。根据场景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将会逐渐解决和优化各项功能。

“我们不断地做实验,根据场景需要创新设计不同的机械结构。针对动物实验、普通人群、深色皮肤、休克病人、婴幼儿等不同类型的人群设计出不同的机器人产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的人群。”齐鹏说。

“你敢让机器人扎针吗?”

由于人们对扎针采血机器人心理上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可能还需要一段适应和接受的时间。齐鹏团队将自动扎针采血机器人的模拟视频在网上发布,“你敢让机器人扎针吗?” 一度成为热议话题。

齐鹏认为,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十分重要,与 “是否愿意让机器人扎针” 相比,“疫情中是否愿意配合机器人扎针” 问得更加贴切,也许会收到截然不同的回答。

下一步,齐鹏团队正在和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艺术学院就交互设计进行合作。将机器人的外观设计得更加美观和人性化,这样人们在心理上才更容易接受。

图丨扎针采血机器人(来源:受访者)

提及正在开展的机器人技术智库课题,他认为,医疗机器人是适合在特殊场景下应用,并不是为了完全替代医生,而是更好地辅助医生开展医疗操作,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提高手术的精准性。

“在我看来,医疗、康养是未来机器人应用的蓝海。而从前的工业机器人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也许再过几十年,机器人基本上就属于标准标配化、常态化的东西了。”齐鹏说。

扎针穿刺技术是相通的,所以在医院的脊柱外科、心胸外科、肺科等科室都有大量的自动化介入穿刺需求。

齐鹏表示,接下来将重点关注技术研发,“可能不需要非得‘无人化’,只要能精准地帮助医生找到扎针的位置就可以。既然有了扎针采血机器人的基础,我们将继续做下去,希望通过机器人技术解决更多的临床痛点。”

作者:刘雅坤

本文摘自“DeepTech深科技”微信公众号,2021年2月20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平台予以转载并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编辑:伍越(实习生)

监制:关明辉

审核:李道佳

新华社客户端新知平台欢迎优质深阅读内容创作者参与平台内容建设

编辑部联系方式:010-88053802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