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朱靖波:谈谈机器翻译技术发展与产业化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0-11-07 08:35:41   浏览:7576次  

导读:作者 | 朱靖波 编辑 | 陈彩娴 由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主办,山东大学承办的第十七届自然语言处理青年学者研讨会(YSSNLP 2020)于10月24-25日在线上举行。作为国内NLP领域最重要盛会之一,大会邀请了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知名专家、企业家在线上做了精彩报告。 小牛翻...

作者 | 朱靖波

编辑 | 陈彩娴

由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主办,山东大学承办的第十七届自然语言处理青年学者研讨会(YSSNLP 2020)于10月24-25日在线上举行。作为国内NLP领域最重要盛会之一,大会邀请了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知名专家、企业家在线上做了精彩报告。

小牛翻译董事长、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系朱靖波教授做了题为《谈谈机器翻译技术发展与产业应用》的特邀报告,以下是报告整理,有部分删减。

说起YSSNLP这个会议,我对它有着很深的感情,这要从我跟它的渊源说起。

时间追溯到2004年年底,我到三亚参加首届IJCNLP会议,刚好复旦大学黄萱菁老师也在那举办国内的信息检索会议,第一次与黄老师见面,我就跟她聊起了我的想法打算做个青年学者研讨会。黄老师听后也觉得这个很好的事情,可以组织起来,于是,我们说干就干,办起了第一届自然语言处理青年学者研讨会,我给它取了个名字YSSNLP,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第一届YSSNLP会议,请到了台湾的苏克毅老师做了题为《Why and How》的报告,同大家聊了聊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当时会议宗旨包括三点:加强学术界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通过平台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交流。当时会议还是民间性质的,于是哈工大刘挺老师提了一个建议,说想做一个精英俱乐部,有名额限制,全国每个实验室只派一个代表参会。于是,YSSNLP会议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起来了。

2010年是一个转折点,我们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2010年第七届会议在沈阳召开,会上我们决定给每个实验室增加一个新名额,但是必须要是年轻人,给我们的会议增添一些新鲜血液,会议的规模也从这届起开始扩大。

渐渐地参会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把会议交给了中文信息学会,学会又专门成立了青工委主管会议,参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热闹了。回想起来,当初能够参与并组织起这样个会议,真是一件让人非常自豪的事。

1

机器翻译技术发展

渊源讲完,咱们回到正题。给大家讲一讲机器翻译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机器翻译是快速进行大数据翻译任务的唯一解决方案,其实当初提出机器翻译的时候,动机就是为了代替人工。由于机器翻译的技术在可预期的将来,不可能达到人工翻译的水平,所以我们把它当成一种技术工具。

机器翻译系统包括几个维度:语种、垂直领域、应用模式。第一代机器翻译系统被董振东老师称作是“傻子”,是因为规则是写不完的,只要是机器没有“见过”的句子,它就翻译不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二代统计机器翻译出现了,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不用再写规则了。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构建翻译模型虽然效果有了提升,但是只要句子稍微复杂,机器就翻译不好了。比如说,它对短语翻译得不错,但是一遇到调序问题就不行了。所以,董老师当时称第二代机器翻译系统为“疯子”。

到了2013,提出了第三代机器翻译系统神经机器翻译技术。它的基本思想就是不再用短语去拼接翻译,而是把句子变成一个向量去翻译,当时提出的框架就是端到端(编码器-解码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主要是应用RNN循环神经网络,后来又由Facebook提出了CNN卷积神经网络,再后来又由谷歌提出了基于自注意力的Transformer。

其实,神经网络这个理论在40年代就有了,但是真正运用到机器翻译领域还是比较晚的。在2013年之前,为了解决统计机器翻译语言模型的问题,大家也引入了神经网络的技术去建模,虽然效果有所改善,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2013年,Encoder-Decoder框架被提出,神经网络诞生。虽然理论是新的,但是不被界内看好,因为它的性能并不好。2015年Attention机制被引入到神经网络中,大大推进了机器翻译的发展,让翻译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神经机器翻译技术一下子火起来了。

我是做机器翻译产品的,所以非常关注最新一代技术。用统计机器翻译做成产品后,用户只能接受免费试用,付费的话用户根本不会买单。所以,在2012年-2015年那段时间,小牛翻译发展的举步维艰。

2015年,我参加了一个微软研究院的会议。交流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个消息:微软总部和谷歌都在研究神经机器翻译。我就想,在统计机器翻译时代小牛翻译可以说是第一梯队的,但是这条路行不通继续走死路一条。那么,就开始做神经机器翻译吧,统计机器翻译技术从理论到工业界大概用了十五年,神经机器翻译技术发展得再快,落地到工业界差不多也需要七八年,我们再赌一次。

没想到,神经网络技术从提出到进入工业界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2016年10月,谷歌完整的神经机器翻译系统上线了,一下子引起了业内的轰动。随后微软的神经机器翻译系统11月上线了,紧跟着,同年12月,小牛翻译的神经机器翻系统就部署到了合作伙伴的服务器上。

2

如何更好构建机器翻译系统

神经机器翻译一登场,一时风头无两,那么问题也出现了,多家机器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跑出来,特别是开源出来以后,机器翻译的门槛儿也变得越来越低了,这对我们这些做统计机器翻译出身的人来说,打击还是挺大的。但是话说回来,玩一玩是可以的,但是要真正做到系统能用,其实代价还是挺高的。

大家经常会问我:如何真正做好一套好用的机器翻译系统?我认为至少需要三个东西:一是需要掌握最新的机器翻译技术;二是需要大规模的双语句对库;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针对错误进行驱动打磨。打磨一个系统是需要花时间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用相同的数据,用相同的模型,做的系统不一样。

现在机器翻译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系统不会反馈学习。比如,我们在给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用户说翻译结果不理想时也会自行修改,但是系统“记不住”,下次翻译还是不对。所以,如何让机器翻译系统实现更好的人工干预,或者通过用户提供的错误纠正实例来进行反馈学习,我觉得将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方向。

另外,现在在学术界有很多研究成果、论文,包括都在讲基于知识的机器翻译,但其实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我个人观点,语言学的知识,甚至说外部的知识,包括领域的知识,我觉得对机器翻译是有用的。毕竟,现在机器翻译用的是数据驱动的方法,它只能从现有的数据里面得到。

3

目前机器翻译面临的问题

1)复杂网络建模问题

更加复杂的网络结构表示能力更强,在编码阶段能够对输入句子实现更好地表示学习,能够提高解码阶段的翻译品质。所以我们就要用更深更宽的网络去建模+训练。

2)结构学习问题

重要进展往往源于网络结构的创新,但很多未知结构没有被探索,这个过程需要人的“灵感”和大量经验性实验,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实现结构的自动学习,让它能够针对数据,适配相应的结构。

3)效率问题

传统的NMT模型对于GPU计算资源要求比较高,比如模型大小达到几个G,难以适应小设备的应用场景,这就需要提升模型效率,这就需要我们创造出更小更快的系统。

4)适应性问题

通用模型被应用到新的数据、领域效果差,不同规模、类型的数据,甚至不同表达方式对系统表现影响很大,我们可以考虑打造面向低资源场景的高适应性模型。

5)语音翻译建模问题

传统方法通常简单将语言识别技术和文本翻译技术串联起来,会导致错误蔓延,如何采用端到端进行语音翻译建模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从这一点上看,多模态神经机器翻译的建模是比较值得关注的。

6)可解释性问题

大家一直在研究机器翻译的可解释性问题,在深度学习中不管哪个方向都面临这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一点,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机器翻译的解释性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用深度学习技术做一套判案系统,代替法官来判案,那么,对用户来说,他们是关心AI是如何推理的?还是关心判决有罪的法律依据?

我觉得机器翻译的可解释性研究,它可能最关心的并不是这个东西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也不是这个结果从语言学、翻译学怎么解释(这个观点是前段时间宋老师提出来的),我们研究可解释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纠错。

所以,我觉得机器翻译的可解释的研究,将来应该朝如何更好地完成纠错的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从语言学上、翻译学上去解释这个译文正确与否。

4

关于新一代的机器翻译技术

基于知识的机器翻译技术会成为新一代技术吗?

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解的,比如说,我们该用什么样的知识,知识怎么获取,知识怎么表示,知识怎么用,这些问题都是很难解的。所以说,基于知识的机器翻译系统能不能作为下一代,我觉得很难说。

能不能通过引入新的学习范式,比如小样本学习能力,实现新一代机器翻译?

现在人们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机器翻译要求训练的数据,双语句对量太大了,像我们做小牛翻译的时候,像英中,中英要几亿个句对,能不能用更少的语料,完成机器翻译的训练?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方向。

机器翻译需不需要理解?

严格地说,现在的机器翻译它根本没有理解能力,所以说将来需不需要理解?我觉得适当的理解有可能是需要的,包括稀缺资源的翻译能力。

是否存在第四代机器翻译技术?

神经机器翻译在训练数据如果足够充分的情况下,翻译品质人工评价可以达到85%甚至是90%,随着技术的迭代,可能会变得更高。那么,下一代机器翻译系统性能会达到多少呢?我觉得后续的机器翻译发展方向,不是简单的提出一套新的技术去碾压神经机器翻译,它应该是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不断地提出更加有效地机器翻译技术。

5

技术驱动激活产业化

小牛翻译迭代了三次,1996年做的是基于规则的系统,2003年做的也是基于规则的系统,那时候技术不行,根本不赚钱。现在技术发展不错,但是市场不够大。我预测在3-5年以后,技术会发展得更好,当然,市场也会变得很大。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想做机器翻译创业的话,现在是个好时机,但是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机会。

机器翻译的应用场景还是非常丰富,包括文档翻译、翻译机、大数据舆情分析、口语翻译、翻译笔、会议同传等等。我对AI同传这个方向还是看好的,但是现在它的技术不够成熟,但我相信等到将来技术成熟以后,AI同传会成为国际会议室的标配,而多模态应用即语音跟翻译结合我觉得是绝配。

现在人工智能芯片发展得非常好,大家都知道语音处理有语音芯片,图像处理有图像芯片,但是机器翻译芯片现在还没有,我很看好机器翻译芯片这个方向,一旦研发出来,可以应用到复印机、传声机、翻译机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6

机器翻译市场分析

机器翻译是一个强刚需,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需求不断被激活,但是机器翻译产业不属于爆发型,属于稳步增长型。将来To C应用大多以免费为主 ,机器翻译目前的主战场是To G跟To B项目,将来的主战场我觉得是在To B上。

我预测在机器翻译行业,不可能有行业巨头出现,机器翻译的市场是无法垄断的。主要是机器翻译的维度太高了,它有很多语种,有很多领域,还有太多的应用场景。所以,将来机器翻译行业,它一定是百花齐放的。

机器翻译市场目前还不够大,根据很多调查报告来看,保守来说应该在30-50个亿左右,但是我相信机器翻译在3-5年以后,特别是机器翻译和语音翻译的多模态结合到一起之后,我觉得是可以达到300-500亿的市常我觉得5年以后,会出现一家以机器翻译为核心的独角兽。

未来,机器翻译将来会出现两类企业,第一种只专注机器翻译引擎研发,做基础设施平台的,第二种是主要做应用与服务的,我建议大家如果想在机器翻译领域创业的还是做第二类,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直接接触客户,投入比较校

机器翻译产业已经从蓝海进入到了红海,市场洗牌已经开始,波及最大的应该是做引擎的企业,这类企业将来可能所剩无几。但是,在应用服务这块会各显神通。所以,我觉得眼下的情况是技术不错,市场不够大。但是3-5年后技术成熟,市场会迅速扩大,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7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

我是非常鼓励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的。转化的方式包括专利授权,技术转让,横向项目、创业转化等。科研人员创业的优点无非就是懂技术,能够正确预测技术发展,轻易不会被技术发展所淘汰掉,但是技术没有商业模式,只有产品才有商业模式,所以要怎么解决用户的需求,这是一个关键。

强技术团队的优点就是学习能力比较强,但是市场营销能力比较弱。这种情况,可以选择和别人合作,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团队去做,一定要把强技术团队转化为强产品团队或者强运营团队,才能支撑起你的商业模式。当然,一定要解决好知识产权问题,千万别因为知识产权把你的路堵死了。

我的观点是:好的品牌=好人品+好产品+好服务。只有这样,你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盈利。创业转化模式可能是一条美好的不归路,一旦走上这条路,就没有退路可言,所以大家要谨慎而为之。谢谢大家!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