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眼镜能语音转文字,六足机器人精准导盲,记者实探助残“黑科技”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4-05-23 14:51:57   浏览:3967次  

导读:将语音转化为文字呈现在镜片上,听障人士戴上这副眼镜就能看见他人说话内容,这一智能语音转文字技术已经投入市场使用,获得了听力残疾人的好评。 在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新京报记者探访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承办的科技助残...

将语音转化为文字呈现在镜片上,听障人士戴上这副眼镜就能“看”见他人说话内容,这一智能语音转文字技术已经投入市场使用,获得了听力残疾人的好评。

在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新京报记者探访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承办的“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展会,现场展出的多种助残“黑科技”,令人耳目一新。

眼镜能语音转文字,六足机器人精准导盲,记者实探助残“黑科技”

导盲六足机器人具有视觉环境感知、动态躲避障碍、识别红绿灯等功能。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导盲机器人能精准避障、语音提示

“科技在改善残疾人生活,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正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人工耳蜗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已使我国近90%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一样,能够听声学语,进入普通幼儿园和学校学习。智能语音转换和读屏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正使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和盲人朋友能够与其他人群高效沟通,跨越数字鸿沟,融入信息社会。

近年来,助残科技研发应用取得新进展,涌现出包括AI外骨骼机器人、智能动力假肢、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智能语音转文字技术等在内的丰硕成果。

在18日的展会上,一只外形类犬的六足机器人灵活地行走、避障,吸引不少参会人员驻足围观,这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和索辰机器人共同研发制造的导盲六足机器人。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机器人专家高峰告诉新京报记者,区别于一般导盲犬,导盲六足机器人能与盲人进行语音交互,盲人可通过语音方式向机器人下达目的地、走停等指令,机器人也能用语音播报告知、提醒盲人环境信息。“简单来说,导盲犬不能说话,机器人可以。”同时,它还具备力觉交互功能,可以通过盲杖感知盲人行走状态和意图,实现牵引和停止等交互动作。此外,该机器人具有环境感知功能,可自主导航至目的地、动态躲避障碍、识别红绿灯等;六足结构也赋予它较高的稳定性,行走速度适合盲人行走的步伐。

目前我国共有1731万视障人士,而现役导盲犬的数量却仅有400只左右。“导盲犬培育的成功率低,犬只寿命短,因此非常稀缺。”高峰表示,导盲机器人若能顺利投入市场使用,则能缓解这一问题。“这是一个高智能装备,如果能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就可以帮助到全世界的盲人。”

同传字幕眼镜让听障人士看见“声音”

在日常交流中,听障人士往往需要依赖手语、唇语或者书写来理解对方的意思。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国内相关企业已成功运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将语音转化成文字,变听为看、看听结合,使听力残疾人通过可视化文字与人沟通交流。语音转文字技术不仅能够提供准确率较高的文字转换,还能够支持多种语言和方言的识别,增强了机器对人类语言的理解能力,为听力残疾人交流、学习、工作等带来便利。

眼镜能语音转文字,六足机器人精准导盲,记者实探助残“黑科技”

同传字幕眼镜展示。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在助残科技展会上,就有一款为听障人士量身打造的眼镜,聋人戴上就能看见“声音”。据展出单位市场经理张洪达介绍,这款名为“听语者同传字幕眼镜”的穿戴式设备,是AR与AI技术融合创新的工具,使用高灵敏度声音采集技术和神经网络降噪算法,将声音信息实时转译为文字信息,通过高透明AR显示技术,使用户通过视觉路径获取指定声音信息,达到无障碍交流的目的。

记者体验发现,这款眼镜并不沉,镜片上字幕成像范围适中,清晰度较高。“这款产品2022年发布,目前已经有上万名听障用户在使用,根据他们的反馈,这个产品在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提供了较大帮助。”张洪达表示,“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不能满足所有听力障碍人士的需要,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另一方面有些人佩戴了助听器也无法完全听清别人说话,字幕眼镜则是所有人都能使用,配合助听器使用,则能更方便聋人理解对方说话内容。”

智能外骨骼机器人助力肢体残疾人康复

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发的智能外骨骼机器人“大艾机器人”也在展会露面,这一机器人可以为残疾人提供便捷、有效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同时,能够识别用户运动意图,通过步态快速自适应调整,辅助穿戴者轻松行走,实现智能出行,帮助残疾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自由移动困扰。

“大艾机器人”包括“艾行”“艾动”和“艾GO”等适用于不同残疾状况、康复阶段的外骨骼机器人。2022年冬残奥会的残疾人火炬手邵海鹏在现场,穿戴着“艾行”外骨骼机器人缓缓行走。“艾行”结合了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工程,旨在为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有效的行走辅助。“艾行”通过智能感知系统实时分析用户的步态和动作意图,实现精准的运动控制,为用户提供稳定、自然的行走体验。其设计轻巧、易于穿戴,可显著提升用户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

邵海鹏告诉新京报记者,2017年,他因一次意外导致高位截瘫,在医生建议下开始使用“大艾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2018年,他穿戴外骨骼机器人用9天时间走了42.22公里,创下“机器人行走马拉松世界纪录”。“外骨骼机器人让我重新站立了起来。”邵海鹏说,“它能在我行走时提供助力,我自己走的话距离比较短,但借助这个机器人,我能进行远距离行走,日常出门买菜、遛弯都没有问题。充一次电可以走4至5小时。”

眼镜能语音转文字,六足机器人精准导盲,记者实探助残“黑科技”

现场展示可穿戴行走辅助设备。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可改善孤独症脑功能状况

在展会现场,昌平实验室研究团队带来了以pBFS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为基础,通过“读、解、写”三步精准定位并改善个体脑功能的“黑科技”。“现在临床上很多设备可以检测大脑,但大多停留在器质性病变,即脑结构病变,很难完成脑功能的检查,这个技术则能做到。”昌平实验室青年科学家任建勋介绍说,团队自主研发的脑环路起搏器使用可视化的实时精准视觉导航定位技术,结合高深度光学相机和3D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快速精准导航定位个体脑功能靶点,通过精准靶点的神经调控,能改善孤独症、脑瘫、帕金森并卒中后偏瘫、失语等患者和残疾人的脑功能状况,促进其肢体、言语、认知、视力等功能改善。

由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工道风行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带来的基于智能仿生技术的动力下肢假肢,以人体关节为蓝本,研发高效驱动与新型人机接口技术,有效促进了运动意图智能识别和复杂环境自主适应。其内置的智能算法能模拟健康关节的实时调整,可以帮助下肢截肢残疾人以更加自然、省力的步态行走。“目前产品已经投入市场使用,反馈都比较好,并且已经开始销往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北京工道风行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部副经理朱金营表示。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牵 校对 卢茜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