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当AI学会思考,人类还有什么优势?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3-02-23 08:52:33   浏览:5706次  

导读:从AI成精,机翻已死,到2022年的全民AI绘画潮、用户量轻松破亿的ChatGPT,都让我们感觉到人工智能正从云端落入凡间,让普通人触手可及。 虚拟人、元宇宙会侵吞真实的生活吗?未来人真的会爱上AI吗?传统的绘画、音乐、文学等文艺表达可能产生哪些新变? 澎湃...

从AI成精,机翻已死,到2022年的全民AI绘画潮、用户量轻松破亿的ChatGPT,都让我们感觉到人工智能正从云端落入凡间,让普通人触手可及。

虚拟人、元宇宙会“侵吞”真实的生活吗?未来人真的会爱上AI吗?传统的绘画、音乐、文学等文艺表达可能产生哪些新变?

澎湃问吧邀请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恬骅,一起聊聊AI对人类创造和生活的影响。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AI的未来形态

@treasure:

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有自己的意识?AI的发展会导致很多人失业?

朱恬骅:

对于您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是说看上去有意识的话,在有些时候今天的AI已经呈现出这一点了。当然,这种“意识”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给它投射上去的,而且从某种角度上讲,离开这种投射之外也许很难再说有没有“意识”。就好像看待动物的某些行为时,我们也会认为它们是有意识的,尽管生物学家能从生理过程的角度给出另一种“无意识”的解释。

对于第二个问题,失业毕竟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的确会有一部分工作会转移到AI来进行,但也正如同自动售货机并没有消灭售货员这个职业,用AI“替代”人工并不是只由AI发展状况来决定的。最近一些科技公司巨头出现裁员潮,更多与当地的经济环境变化相关,而AI的发展有时候只是一个比较表面的“借口”。

不如说,AI提供了某种参照,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设想并追求更合乎伦理、更能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劳动。

@ontheroad9898:

既然AI大语言模型越来越牛了,为啥谷歌自动翻译还是那么“机翻”?

朱恬骅:

我想这当中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技术路线本身的差异,最新的模型不一定马上被大规模部署。另一个问题可能是,当我们需要它翻译的时候,我们期望的是一个非常精确的译文。而当我们和模型“对话”“聊天”时,我们只要它“差不多”,能够文从字顺就觉得它“很牛”了。这两个标准并不一样,从而给我们这种印象。

@齐天大圣QTDS:

如果虚拟世界真的到来,文学上的虚构和非虚构的定义岂不是没有了?

朱恬骅:

您提了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依靠着文学的虚构来提供现实之外的另外可能,虚构也一度引导着人们理解电子游戏等所呈现的虚拟世界。而今我们所面对的情况是“虚拟”和“现实”界限在某种程度上消融,对此还需要更多的观察。不过,我想文学的虚构与非虚构并不会消失,而新的“虚拟世界”也可以与现实的世界并行不悖,前提是人们在看到虚拟世界的时候仍能保持对于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这一点或许不那么容易,但值得为之。

AI有多像“人”

@LINDAAA: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拥有人类的感情?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立场去看待?

朱恬骅:

如果我们不想陷入关于“感情”概念的争议,或许比较简洁的说法是人工智能容易“显得”拥有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题的答案也许在于我们的态度:是对它“信假作真”,还是刨根问底;是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其上,还是冷冰冰地剖析它的这一表现是由谁、出于什么目的、收集哪些材料等塑造出来的“假象”……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答案,而很多时候也许选择也不唯一。它会随着我们自己的境遇变化,时而偏向一端、时而又偏向另一端。

@大橘为重橘猫盛世:

AI创作的文学、绘画作品有艺术价值吗,如何界定?人类是否有权力来评判AI的创作?

朱恬骅:

从近年来艺术交易情况来看,可以说AI“创作”的“作品”已经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但是这类经济价值上的肯定终究替代不了艺术价值上的判断。我想,如果我们把关注的焦点从那些AI系统的生成物(图像、文本等)转移到AI系统的生成过程本身,这其中被人认为的某些巧思,其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设计者设计的模型结构和给予的数据材料,其中后者来自许多过往的艺术家(包括匿名的创作者)的创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定存在一些人类“作者”群体。(2)由于系统的复杂性而从系统中涌现的作品,这主要是由受约束的随机过程自动产生的。但即便是这种情况,也只有人的发现、提取赋予了它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AI的“自动”生成过程还原为许多人的智慧成果。那么是否有权判断、艺术价值几何,也就相对容易判断了。

AI如何影响人类社会

@中之平正:

AI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吗?

朱恬骅:

我想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会不会改变”,而是它已经改变,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一个人即便不使用智能手机,甚至不上网,也不能完全避免与AI技术的接触,或者说是“被”它们所触及。在这种状况下,寻求某种主动的方式应对和介入AI正在改变的生活,或许是很重要的。

@pennyP:

AI的崛起会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冰冷吗?

朱恬骅:

我还是比较偏向于认为AI所造成的结果实际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它是否让城市生活冷冰冰,取决于谁在主导它的部署应用,也取决于我们怎样应对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登场而与之交互和周旋。

重要的或许是保持对AI、对技术的认识与好奇,而不是把它当成无可奈何、无可避免的既成事实。

@pennyP:

AI会如何影响新闻业?

朱恬骅:

事实上现在各个社交平台的推送机制本身就是AI发展的产物,而它们推送的“个性化”内容,造成信息茧房,已经广泛受到了讨论。韩裔德籍哲学家韩炳哲对此做了许多评论,有兴趣可以了解下。

当然从新闻生产的技术角度,现今出现数据新闻、“创意新闻”等新的新闻形式,对数据的分析、视觉化的呈现方式、交互页面的设计等都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AI的引入或许能够降低这部分的入门门槛,从而帮助人们制作这样的新闻内容。包括一些创意新闻中实际上已经应用了AI,如“以文生图”,来辅助视觉呈现。当然现在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带来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假新闻的制造将更加容易,从文本到图像甚至是视频可以是全方位的,对人们的媒介素养也是很大的挑战。

@Wirtz:

AI会对教育产生多大影响?

朱恬骅:

从一些应用上看,比如最近很火热的ChatGPT,已经有人用它“编写”的故事教孩子英语单词,想必将它用来给学生出练习题也不是天方夜谭。但教育本身不只是知识的传递,甚至可能知识只是载体而不是最终目的。或许可以把AI的出现看作一场对于教育观念的考验。当然我并未研究教育问题,这只是一个普通旁观者的想法。也许当您这样问的时候,也可以问问自己觉得教育应该是什么。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