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专题讨论四丨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新趋势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8-07-10   浏览:361次  

导读:吴雨珊:4月27日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资管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叠加近期股市、汇市、债市的巨大波动,整个资管市场进入了迅速收缩期和震荡期,有的机构匆忙转型,有的实力不强的小银行,干脆就不做银行理财和资管业务了。这两个月,主流资管机 ......

吴雨珊:4月27日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资管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叠加近期股市、汇市、债市的巨大波动,整个资管市场进入了迅速收缩期和震荡期,有的机构匆忙转型,有的实力不强的小银行,干脆就不做银行理财和资管业务了。这两个月,主流资管机构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希望向监管提出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今天,我们邀请到了5位资深专家和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这5位专家,分别是:海通证券总经理瞿秋平先生;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谢伟先生;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庆先生;中国平安集团副首席风险执行官杨峻先生;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高帆女士。欢迎各位。

瞿秋平:今年在资管新规出台前,大家有些担忧,出台后整个资管业务发展还是平稳的。原来的担忧,我们在感觉上,还有凭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实际情况还是有差距的,这是我对新规落地的一个基本判断。

一、券商财务管理业务正快速增长。从30年的时间来看,银行、证券、信托等几个金融口的资管业务发展非常快,各大资产管理机构管理的资金总规模达到106万亿,银行管理资产规模29.5万亿,高于信托、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保险口的基金业务。

二、国内外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和服务,值得中国券商借鉴。我觉得国外的资管业务,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现在国内金融机构探索多种不同财务管理服务模式,银行针对高净值人群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基于个人、家庭以及旗下企业的整合金融管理方案。从本世纪初2004年我在银行工作时,银行一个创新业务当中有很时髦的一件事,就是理财业务,实际是资管业务。之后,各金融口对资管业务也非常关注,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这项业务在金融各条线中方兴未艾。特别是市场上专注于财富管理的第三方机构前几年也是发展迅速。财富管理业务,在欧美发达市场区域成熟。

三、券商财富管理业务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国内券商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大体上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2003到2009年。

2、初步转型阶段:2010到2014年,各券商纷纷成立了财富管理中心提供投资顾问服务,券商开始从传统的佣金模式向服务收费模式过渡。这个阶段我在中国证监会工作,我也在关注中国券商在财富管理业务当中商业模式是什么,每家机构在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当中机构是怎么设置的。现在我自己到券商工作,感觉商业模式基本是同质化的,机构设置和银行的差异也不大。我们在财富管理当中,券商这几年就资管公司的发展速度还是非常迅猛的。

3、2015年至今是财富管理的快速增长阶段。2015年中国经历了股灾,到今年资管新政出台,我们对新规也有一个适应期,业务转型也有思考期。今后的业务怎么走?我觉得每家券商在战略定位当中大家也在探索。

四、券商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抢占财富管理市场份额,这也是我们的目标。无论对内容还是机构投资者而言,券商研究团队为其跨市场、跨产品、跨行业的大类资产配置要提供强力的支撑。资管业务步入主动性管理阶段,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一定要提升,券商的综合服务能力也要提升。券商可以发力的重点,我觉得在研究支持方面,应该着力于在这方面进行深耕。特别是海通,研究行业分布比较均衡,有些行业在研究当中得到社会和机构的广泛认同。

五、资管新规出台,为券商及财富管理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这个结论,我开始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我认为资管新规对券商来说是机遇,特别是对大券商来说,机遇更大。关键看我们的专业团队、产品,特别是做产品的有关技术,比如IT系统的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思考。

六、券商应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要把握好机遇,关键还是要提高服务能力。服务能力是决定我们在今后资管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当中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要立足于团队,在产品创新当中能够出新招。同时,整个资管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顺应国家监管要求。

谢伟:自今年4月27号资管新政出台以后,各家业态也在积极应对,我想结合我对银行这两个多月的实操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感受。

资管新政出台之前,商业银行,包括浦发银行,也多次参加相关规则讨论、沟通和交流。整体感觉这是一个有挑战的资管新规则,但感觉前景非常好。因为在过去七八年来,银行快速扩张,从很小的规模增长到目前27、28万亿的资管体量,受到了监管的极大关注。我们认为,资管新政出来以后,在统一监管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可以更加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地发展资管,而且可以更好地做大、做好资管。这是我们一个判断。

两个多月的新政实践以后,我们感觉机遇仍然很大,但挑战远大于预期。我从四个方面跟大家分享我的体会:

第一,资管新政出台后,大家对政策理解准确、实行严格,按新规执行和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配套细则没有出台,执行这个政策以后,很多业务的发行,尤其业务的推出,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因此新发生的业务量大幅度下降。正如前两天国内一家大型银行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预判今年可能会减少5000亿的余额。这就代表了一种市场信号,确实变化很大。比如,资管新政对期限错配有严格的规定,相应地原来最擅长的非标或准非标资产的期限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不能像过去那样发很短期限的产品,通过期限错配实现套利的模式无法走下去了,更多的是靠存量资产维系,因此对银行带来很大压力,规模大幅度地缩水。还有资管新政严格限制银行理财的通道,但目前,没有一个相应的独立法人子公司的设立,银行资管以部门形态出面,很多资产没法配置,到底哪些叫通道,几个合作方参与合理?这些都不清楚,很多新业态资产也没法主动配置。这带来了一系列的资产新发生业务量受到限制,存量资产萎缩。

第二,原来一直说 一行三会 会针对各家自己的业态相应出台实施细则,但目前各个业态的细则没有出来。这个做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新政出来以后,要先观察一下市场的反应、各家银行或是保险的适应情况,有什么问题,实施细则可以考虑得更周全。但周期过长,也会影响相应商业体的及时应对,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也会影响相应的业务实施。

第三,作为一个严肃的政策出台,我们很期望在过渡期有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比如资管新政出来,原来说到2020年底是过渡期,如果这个过渡期外部环境相对平稳,对各商业体在过渡期顺利完成过渡,非常重要。但非常不幸,从4、5月份以来,国内金融市场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债券市场出现多单违约,资管配置债券上就变得畏手畏脚,股票市场大跌,资管里股票质押融资对应的资产出现了预警、平仓,出现了风险,包括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外汇政策市场的变化,给实体经济也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这些外部影响都会影响资管新规的顺利过渡。一方面,我们担心这进而会延迟实施细则的出台,正如近日市场传言可能会推迟出台,也担心相应地会影响新政以及相关细则实施的严格性、严肃性。

第四,虽然新政出台过程各个商业体都有参与讨论,在思想认识、技术和能力上,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但过渡期两个多月,以银行为例,资产管理部门可能做好了准备,但渠道和客户部门可能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说银行总行做好了准备,分支机构还远远没有做好准备,比如净值型产品的发行规模、增长速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比如我们希望通过发行长期限的产品,对应中长期限的资产,这个发行计划在渠道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等等。

回到前面的结论,资管新政虽然机遇大于挑战,这个挑战远远大于预期。

吴雨珊:确实资管新政颁布以来,痛感最强就是银行。希望后面继续跟我们分享应对策略和思路。

接下来有请重阳投资总裁王博士。

王庆:谢谢。资管新规是过去两年以来加强金融监管一个重要的政策实施。它的初衷非常好,而且一定会有效地降低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但实际执行上,也的确对市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有些影响和冲击。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三个维度谈下对资本市场、对金融产品以及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对市场的影响。从资管新规实施以来以及实施前夕,对市场已经有了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信用债市场现在几乎已经关闭,没有流动性;信用债市场融资功能也已经大大弱化。对信用债市场的影响,也已经波及到了其他资本市场,比如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调整,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包括美联储加息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对中国A股市场传染性的影响,也包括中美贸易争端引起的不确定性。内因也明显,国内加强监管包括资管新规落地,形成了紧信用的环境。最直接的冲击是信用债市场,对股票市场的冲击,跟信用债市场的冲击有点类似,除了股权质押引起的冲击外,股票市场表现分化也是资管新规落地、信用债市场对A股市场的映射。信用资质比较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明显好,甚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还在逆势新高位,比如资产负债表比较好的、现金流比较好的上市公司,相反,一些资产质量较差、对资本市场融资依赖比较高的公司,影响非常大。所以整体市场有调整了,但如果看市场背后的分化,实际要严重得多,有很多上市公司股票已经到了历史最低位。这毫无疑问跟资管新规落地造成的紧信用环境有关。

二、对金融产品的影响也很深刻。我们资管新规的落地,加强监管,抽象地讲,就是要使我们资本市场更准确地为信用风险定价,也就是打破刚性兑付预期。具体讲,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非标准化的各种理财产品规模会大幅度萎缩。某些银行已经做了这样的预判。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以银行存款和其他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包括以交易所为基础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以及受严格金融监管的净值型产品,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但目前我们看到的是,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已经出现规模萎缩,但标准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还没有出来,这是对当前市场影响比较大的。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金融市场的动荡会不可避免对实体经济有影响,因为这些都是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具体载体。后续我们的确需要密切关注。

积极的变化是,加强金融监管、形成紧信用的环境的同时,货币政策似乎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出现了 宽货币、紧信用 的组合,体现为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等,具体表现为无风险利率的下行。从一定意义讲,我们判断对风险资产价格也构成一个支持,不至于产生系统性影响。

三、金融机构的影响。可以预见,过去几年一些中小型的金融机构的快速扩张,肯定要受到抑制,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也会抑制。如果用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说,从一定意义讲,我们在经过了过去几年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以后,现在处在一个调整阶段,重回一定意义上的金融压力,在金融机构层面,就是体现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竞争格局、竞争地位会得以加强。

所以,资管新规落地、加强金融监管,可以理解为金融行业供给侧的改革,其落地的效果,尽管当前存在不确定性,但从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可以做个猜测,尽管当前整个行业都在承受一些痛苦,但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各个行业、各个子行业的头部机构会突出出来,在金融监管的环境,最终的市场格局和地位会进一步加强,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实力,在这样的监管环境下抵御风险的冲击。

总结来讲,无论市场、产品和机构的影响,当前都是最强烈的时候,尤其资管新规落地、细则没有出来,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不知所措的,所以在这个意义来讲,当前冲击是最大的。

吴雨珊:接下来有请平安集团的杨峻总。

杨峻:今年4月27日这一天,注定会写入中国金融发展史。这一天以后,对我们整个国家的金融从业者,对监管,对各家机构,都会产生非常深远影响。

刚才几位嘉宾都谈了面临非常多的挑战和困难,作为从业者,现在只能面对现实。现在再期盼资管新规不执行也不现实,该提的意见提过了,该发的牢骚也发过了,现在就是怎么应对这个局面的问题。今天的主题是 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的新趋势 。我认为,在新规的背景下,财富管理行业可能会面临两个趋势、两个发展新格局:

一、各家资管机构更多地要拼主动管理的能力。因为以往刚兑的背景下,资金池运作模式,各家机构的竞争比较同质,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更多的是看收益和期限,几乎不看别的。因为反正都是刚兑的,所以确实金融市场被扭曲得很厉害。未来在打破刚兑、净值型产品占主导的情况下,各家机构就要拼硬实力了。同样运作三个月,你1块1,另外一家机构1块零5,还有一家机构9毛8,这样的话投资者就会用脚投票进行选择,就像王总说的,主动管理实力强的头部机构,就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小机构能力弱的,逐步会被淘汰。这是一个趋势。

第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以前刚兑背景下,这项工作大家就口头说说,落地的时候其实它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新规背景下,它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那怎样建立一个好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到底怎么做?我认为,资产管理机构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1、了解客户。所谓KYC,原来我们做的都是比较粗糙的,让客户填个问卷,分个级就完事了,甚至很多机构存在大量的销售误导,这个销售误导以前问题不大,但未来可能真的要你的命,因为以前反正是刚兑的,误导一下问题不大,未来如果再有这种销售误导,投资者可以告你误导,你要承担责任。那我们怎样做好精准地了解客户?客户的财务实力怎样?风险偏好怎样?人生阶段怎样,现在的理财需求怎样?要真正对他深刻地、全面地、全方位地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符合客户需要的、贴合需求的产品。

2、了解产品,就是KYP,这在未来也尤为重要。因为原来都是刚兑的,甚至是资金池运作的,卖给客户什么东西,显得不那么重要,未来对设计的产品风险特征,一定要有非常精准的判断、了解,而且要全过程地评估。

3、信息披露在未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原来在刚兑的情况下,信息披露不是那么重要,但未来打破刚兑的情况下,信息披露显得尤为关键。如何把产品风险特征、要素清晰地传递给了投资者,这是要积极探索的。

4、要建立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的适配体系。我们一直说资管就是要把合适产品卖给合适的人,这句话到底怎么落实?什么样的产品应该卖给什么样的投资者?我们要建立一套适配体系。

5、投资者教育。原来我们认为投资者教育更多是监管的事,但实际上,资管机构也责无旁贷,因为只有让投资者了解了你的产品、风险,才有可能实现打破刚兑、 买者自负 。我们一直说得比较多的是 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以前我们更多的看后面四个字,自己买,自己负责。但由于金融产品天然隐含着风险滞后性和隐蔽性,所以在 卖者尽责 没有做好的前提下,要求投资者 买者自负 ,这是不合理的,也不公平。所以我们有非常强的投资者教育的责任。

在做好这五个板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只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才有可能在打破刚兑、没有资金池运作的前提下,能做到 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 ,打造我们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应对资管新规挑战。

吴雨珊:下面我们有请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高帆女士。

高帆:谢谢,两天的会议,现在留下的都是 真爱 。刚才介绍说不同人代表不同企业,我想我们公司一般都会被标签为 互联网金融 。我本人是非常 金融 的,tech的成分比较低,我在华尔街从业20年,一直做风险控制。从原则上来说,和大家一样,我觉得原则上都是对的,机遇大于挑战。杨总把我想说的话都说完了,我可以节约一些时间。我比较喜欢的是去刚兑,我觉得刚兑是产生巨大系统风险的隐患,投资者适当性非常重要,客人不能承担他的风险,不能理解产品的风险,这是巨大的潜在风险。中国市场以前都是刚兑,很多财富管理公司都是销售型的,产品销售出去好像事情就完了,但其实事情才刚刚开始。资管新规开始,大家要注重风险了,要提高投资管理能力,我觉得这些对我们专业人士来说肯定是好事。像我本人每次很难忘记自己是传统金融机构出来的,每次批评 传统金融机构 ,我还不太高兴。每次我都想,传统金融机构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经验。重新开始听上去很好,但重新造轮子也不一定比旧辕好。

我本人也有一个数学的博士学位,以前我也在花旗带很大的大数据团队。从信用的角度,大数据等其实都是一些工具,金融要回归金融本质,这一点没错。借贷,最后就是ability to pay的问题。还有一个willingnessto pay的问题。投资最后的底层资产最重要,我觉得大家不能忘记这些。另一方面,机会大于挑战,挑战多于期待,这个我也同意。很多时候,我们监管的Intention都是非常好的,但在具体实操中执行相对弱势一点,带给市场一些动荡。我个人也经历了2008、2009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总结了很多的教训。很多时候,突然间监管过严会给市场造成很大的动荡,市场平缓还是很高技术的事情。

中国的监管和比较成熟市场的差别,很多时候这些原则都是一样的,要去杠杆、要投资者适应性、去刚兑、重视风险等等,这些都对,包括多层嵌套、去通道,我都没有意见。但是和成熟市场相比,我们的investment还可以再商讨一下。美国的监管会出来,感觉上很难受,不习惯的人会很难受,它会不停地检查;另一方面,会把个体和整个行业分开。我刚来不到3年,可能了解不太全面,说错了请大家原谅。很多时候出现一个风险事件,容易一刀切,窗口期相对来说比较短,这样就会给市场造成一些动荡。我觉得从业人员也需要一些调整,对监管的沟通、透明性,监管无非就是希望降低系统性风险,各国监管其实都一样,作为从业者如何主动与监管沟通,监管有没有人员、经验?能跟这么多的从业者进行频繁、积极深度的互动,这也应该再看看。当然,我本人是强监管环境走出来的,所以我还是很支持和监管互动的,这样才能让监管知道,什么是比较强的企业、是头部的企业,哪些是有问题的,我觉得在investment甄别上,需要业界和监管之间多一些沟通,看看怎么把这个执行下去。

我们提了很多 行业自律 ,美国也有很多的行业自律,也有行业自律的协会。无论如何,让人自律只能到一定的程度,监管还是应该出来,应该要有一个主动监管。

吴雨珊:各位嘉宾刚才谈了资管新政下对各自所在机构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谈一下在资管新政下,各位如何从战略方向、产品设计、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系统这些方面来进行应对。

瞿秋平:对资管公司和涉及到资管产品的部门,我是提了这样一个要求。新规出台以后,现在我们觉得还比较平稳,冲击是有的。但在存量业务当中,围绕监管的要求和政策的要求,我们到底做得怎么样?这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监管和被监管,实际上是一对矛盾,我们要正视。我们对存量业务需翻箱倒柜地按政策要求进行梳理,有需要调整的,我们提前做一些应对,这是一种对策。

第二,还是按照资管和财富管理的要求,要在六个方面继续发力。

1、建立和完善公司统一的O2O财富管理体系。我看银行和券商一样,财富管理,资管业务的所有制度流程及技术手段,我们说一些事后的监督,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实际上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在体系上下功夫。

2、建立多层次客户分类和服务体系。我们主动性管理的资管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我们要对目标客户有很好的定位。

3、建立完善、统一的销售体系。销售很重要,原来我们是 愿者上钩 ,刚性兑付。有些产品推销的时候,对风险的识别和告知不够。今后在销售的标准设定当中要有新的思路。

4、加强投顾队伍建设。

5、丰富并优化交易通道及交易性产品,完善对融资类客户的其它服务。这点我在这里要说明一下,从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金融环境和监管环境,国内这方面的生态环境不太好。

我对整个生态环境有一个强烈的内心呼唤,是需要优化的。监管,一定要避免太多的选择性监管,否则这个市场很难办。

6、加速建设公司互联网金融体系,这又讲到IT的建设。站在公司和行业的角度,我觉得我们全社会要给投行、证券公司这样的压力,形成自身的内生动力。目前中国的证券公司IT建设是落后的,是远远不够的。

吴雨珊:谢谢瞿总,碰到敏感话题就避开了,有请谢行。

谢伟:资管新政出台前后,业内大家的共识是对银行带来的压力最大。但我相信一句老话 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资管新政,有两类银行可能更为主动、压力会小一些。一种是以往这家银行的资产管理就没有怎么发展,仍然是一片白纸,面对这个要求可以绘出美丽的彩图,没有什么压力,因为大家是同一起跑线。另一类机构是以往做得很好,经过多年的市场历练,这家银行的资产规模位居市场前列,人员队伍、机制、系统、流程、风控等一系列已经支持它以往做得很好,面对挑战也会比较主动,压力也会小一些,可以积极地应对、主动调整。浦发银行应该说是第二类,我们这几年的发展,在业内银行系里面资产规模也名列前茅。相应的,我们也在做一个全流程的准备,包括从产品端的设计,资产的引入、风控,包括我们的系统建设,包括未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和母行之间的业务协同。这些准备工作,我们也在借鉴其它业态,包括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做法做准备。

其中有一点也是各家都关注的,包括监管特别关注的,就是你的存量资产在过渡期结束之后,未来新产品的发行,能否有效地续接,是否需要回表。我们也做了非常详细的测算,目前我们的资产管理规模1.7-1.8万亿,到2020年底,超过这个期限的资产,我们对这个量也做了准确地测算,这个量也非常大。通过我们的产品,包括系列性准备工作,这点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我们也给行里做过承诺,争取浦发银行的存续资产里面,长期限资产过渡期结束之后不回表。这一点结论,说明了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和努力。

相应对于资管新政,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在统一监管的统一制度下,有三个不要,我觉得也需要监管部门关注,包括我们作为商业体也可以积极的践行、配合。1、资管新规的执行不要动摇,这个新政的讨论周期很长,也考虑到各种业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确定的制度,不要因为当前,尤其外部环境的突发变化,给整个实体经济带来系列的风险,大家可能会担心。包括各家业态在这个过程当中面临的压力、挑战不同,从监管部门来讲,执行这个政策千万不要动摇,执行的标准千万不要放松,执行的严肃性千万不要懈怠。2、围绕新政,鼓励行业监管部门出台细则,这个细则不要一刀切,要考虑各种业态自己的特殊性,有一个结合各自实际,符合统一监管大标准下的细则,这也是符合我们未来各种业态实际经营的发展需要。3、不要密集出台实施细则。监管似乎有一个攀比心理,你出来我也出来,你不出台我也不出台。过于集中地监管规则出台,就像当前市场叠加负面效应,会市场整体冲击过大。成熟的或者是对某个业态影响不大的资管新规,相应地实施细则比较容易制定,也比较容易出台。相应地可以观察、讨论、细化的可以稍晚,错配开,不要集中,给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谢谢。

吴雨珊:谢谢,您刚才提到一句话,说你们的1.7到1.8万亿的资管产品争取不回表,如果可以做到这点,在整个银行业堪当表率了。您说的 不回表 是非标?还是也包括保本理财、结构性存款?

谢伟:都包括,我是指资产端,超过了过渡期限,2021年还有程序,有没有更长期限的理财产品续期,不得不回表。

吴雨珊:如果真的做到就真的很牛。刚刚一家非常领先的股份制银行开股份会的时候,已经对外宣布他们将有5000亿要回表,所以可以做到这个非常牛。

王庆:资管新规对行业影响,尤其是对私募行业的影响应该是有喜有忧。喜,更多的是在资管新规宣布之前,我们有很美好的憧憬。资管新规落地,加强金融监管,打破刚性兑付,这种标准化的净值型产品,肯定会得到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加上房地产方面的政策,理财产品规模的萎缩,也会对整个标准化产品,包括债券、股票等比较活跃的市场也会带来新的资金。再加上金融严监管的环境下,可能未来头部机构的市场地位会进一步强化。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我们又多了一些隐忧。在座各位可能多数来自传统正规的金融机构,你会发现资管新规不认为私募基金是金融机构,这是一个忧。对资产管理行业来讲,私募基金位于公募和保险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管理规模有2.5-2.6万亿。私募基金有这样大的规模,是因为有市场的内在需求。这个需求和我们国际市场环境类似。你要看国际市场上,无论是主权基金,社保基金还是保险公司,都会把大量的资金交给私募基金管理。因为私募基金提供公募基金不能提供的一个重要服务,就是获取所谓的绝对收益。在控制波动、控制净值回撤方面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获取绝对收益,这对满足我们一些传统机构投资者的内在需求很重要,包括年金、大学捐赠基金、社保基金等等,所以私募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在资管新规下,私募基金没有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同时《基金法》给予了私募基金相应的法律地位,所以里面存在着潜在的矛盾。我们也在此呼吁一下,希望在资管新规落地的时候,尤其是细则公布的时候可以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面的对待。它毕竟是我们资产管理行业、财富管理行业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在包括商业银行仍然不能作为渠道代销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产品。有些传言说,资管新规的一些细则甚至排除私募基金作为银行机构的投资顾问的角色,这对行业的发展、对发展高质量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对于投资者获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所以,我们一方面憧憬有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新规的落地对于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一个潜在的不利影响,这方面我们希望监管部门能够予以重视。当然私募基金行业由于机构数量众多,良莠不齐,这也是潜在的问题。在这方面,也不妨可以考虑避免一刀切,进行精细化的监管。比如作为分类处理等,私募基金行业,尤其是一些头部机构,可以提供非常优质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获取高收益的同时控制好风险。这点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予以重视。

吴雨珊:下面有请杨总。

杨峻:刚才几位从证券、银行、私募基金的角度,谈了非常深刻的体会。实际保险只是一块,平安涉及的资管机构类型非常全,当然从保险来说,资管新规出台以后,好像很少听到保险公司抱怨、提意见。确实,资管新规对保险构成了比较大的利好。因为本来保险在整个金融业业态的占比就比较低,美国保险业占金融附加值30%以上,但在中国,可能10%不到。所以保险资管的发展空间本来就大。刚才说期限错配、资金池,对保险来说,其实是倒过来的,资金是长期的,所以受新规影响相对比较小。由于竞争对手受到影响比较大,从这个角度看,保险反而是利好。但实际上平安集团还有银行、信托和证券、平安大华基金,资管机构应该说门类非常全。由于那边受到了冲击,所以对冲掉了。

最近我们在做这方面的系统性分析,就是资管新规对整个平安集团的资管板块构成的冲击进行应对。有些机构是从资产端强,投研能力强,有些是募资能力强,怎样把各个机构优势发挥出来,把优势和劣势做互补?资管无非是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怎样利用科技手段打造资金端和资产端的差异化优势,从而形成行业壁垒,这是我们最近不断在探索的。比如,资金端,到底合格投资人在哪里?哪些人是合格投资人?我们也利用科技手段,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举个比较好玩的小例子。现在资管新规规定合格投资人有三个标准:年收入40万以上,金融资产500万以上或是金融净资产300万以上。金融净资产300万以上,比较难判断,我们就看前两个,年收入40万以上和金融资产500万以上。我们做了一个分析,在年收入40万以上人群里,66%的年收入40万以上的是男性,说明男性挣钱相对比女性多一点。再看金融资产达到500万以上的人群,男性只有40%,60%是女性。作为资管机构来说,我们销售私募产品,一定要销售给合格投资人,怎样触达这些客户?这很有意思,看起来,在中国男人赚的钱真的交给女人管,最后金融资产都在女性名下,但挣钱是男人。我们进一步分析,合格投资人在哪里?地域分布,87%的年收入40万以上人群在北上广深,但同样的,金融资产500万以上人群地域分布不一样,北上广深只占了不到40%,比较集中在二线城市。它的分布比较均匀一些,不是那么集中在北上广深。我们分析,北上广深收入比较高,但生活成本也高,主要资产不是金融资产,买套房可能就得打十年工。金融资产集中度比较高的,还是二线城市。我们KYC,就是要做到更精细化、更精准化。在这个基础上适配产品,做精准销售,效率会提升、成本下降。

总体来说,未来更考量我们的主动管理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依托专业、科技去打造。

吴雨珊:谢谢。刚才杨总用一组数据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男人的钱大部分让女人管了。我看在座的嘉宾很多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有请高总。

高帆:资管新规从操作层面对我们影响没有想象得那么大,但肯定也有一些影响。比如非标产品,很短期的产品要求清仓,这对我们造成了一些压力。从大的方面,比如投资者适当性,宜信很早就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我来宜信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一点。花旗是通过金融危机,从2011年进行了全公司整改。我到宜信是全程参与了整改,2015年到宜信,把经验都带来了,在资管新规出来之前,已经整改过了。我们肯定高兴,谁也不愿意刚兑,对好的企业来说,肯定是一个系统风险,因为投资人赚的钱,我们提点成外,别的不跟我们分,赔了都得我们赔,肯定困难。投资有风险,无论怎么做,总是有可能赔。另一方面,提高风控能力、投资能力,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我们做一些母基金,也是为了分散风险、降低赔钱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也有一些提前的准备工作。从每天的运营角度,肯定没有新金融产业感觉震动那么大。

另一方面,市场定位,我们主要做的是私募基金。国外就是高净值人士,以前我在花旗私人银行工作,私人银行客户、机构客户都会把很多钱放到私募基金去,通过主动管理、通过增加价值,服务实体经济,获取价值,这是私募基金的本源。这方面怎么定位,对我们还是长期有一些困扰的。也希望跟监管更多地沟通。

金融服务于实体,这是肯定的。金融是实体的血液,私募基金,比如我们VC/PE基金投资新兴企业,这对市场经济的活力是不可切割的一部分,怎么能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位,让它能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生存空间。这是我们更关心的事情。

吴雨珊:谢谢各位的真知灼见,明年再见!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