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天才少年彭志辉到前华为高管邓泰华,智元机器人在王牌班底的加持下成立不足两年估值就来到了150亿元。
今年3月,公司发布通用具身基座模型GO-1采用ViLLA架构,利用互联网数据训练自身,实现小样本快速泛化,降低具身智能门槛。
随着具身智能赛道进入“AI+场景”的双爆发周期,优必选、波士顿动力等资深玩家;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机器人等初创企业;小鹏汽车、特斯拉、小米、科大讯飞等跨界玩家都纷纷入局。
而具身机器人仍处于研发的初期阶段,这注定是一门需要长期主义厂商深耕的生意。
以下为正文:
01
从天才少年到前华为高管的资本破局
提到智元机器人就不难联想到以为从华为离职的“天才少年”稚晖君(彭志辉)。
2018年,彭志辉研究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曾就职于OPPO研究院AI实验室,后通过“天才少年计划”加入华为,曾任AI算法工程师。
作为顶着“2021年度百大UP主”与“华为天才少年”的两大光环,彭志辉于22年末从华为离职,2023年其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闫维新等人联合创立智元机器人,彭志辉兼任首席技术官。
同年8月,彭志辉和他团队研发的首款具身智能机器人“远征A1”智能机器人,完成首次公开亮相,速度之快更是震惊机器人圈。
而天眼查显示,近日,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多项工商变更,舒远春卸任法定代表人,由邓泰华接任。
要知道,这位“新官”也与华为有不小的渊源。
邓泰华早年间是华为王牌业务无线产品线(通信基站,如5G等)的负责人,后来担任华为公司原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
在华为班底的强加持下,智元机器人从成立之初就饱受资本市场的青睐。
近期,智元机器人已完成了由腾讯领投的新一轮融资,值得关注的是,这是腾讯投资在具身智能领域首次亮相。
天眼查显示,公司已经完成七轮融资,龙旗科技、卧龙电气、华发集团、蓝驰创投、红杉中国、比亚迪、鼎晖投资、经纬创投等巨头已早早加码。
而此次腾讯的入局,不仅为智元提供资金支持,更借助其生态资源推动机器人与AI、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有望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场景渗透。
与此同时,此次投资或成为公司B轮融资的一部分,公司对标估值将来到15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同赛道的宇树科技同样不容小觑,公司已经完成了九轮融资,并正在推进新一轮融资,公司估值更是接近200亿元。
有意思的是,宇树科技掌门人王兴兴与智元机器人创始人稚晖君都是90后,此外银河通用王鹤、斯坦德机器人王永锟等也都是90后,机器人赛道似乎已然进入了90后的扛旗时代。
那么,这些90后掌门人又是如何带领企业在机器人赛道飞速破局呢?
02
具身智能的技术革命:大模型如何赋能本体
智元机器人目前已涵盖远征、Genie和灵犀三条主打产品线,2025年1月,公司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量产下线,刷新行业记录。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智元机器人出货量已超800台,覆盖柔性制造、交互服务、科研教学、特种替身、具身研究、机器人管家等六大应用场景。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3月10日,智元发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enie Operator-1)与人形机器人灵犀X2。
机器人泛化学习一直是业内的痛点,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训练成本让机器人学会更多的事,而智元新发布的GO-1模型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化解思路。
在 ViLLA 框架之中,VLM 继承开源多模态大模型 InternVL2.5-2B,借助互联网图文数据获得通用场景感知和语言理解力,这使小样本快速泛化成为可能,降低了具身智能门槛。
当然,一个好的模型要想有效发挥作用也离不开背后数据集的有力支持。据悉,GO-1 的底层由名为AgiBot World的超大规模机器人数据集支撑。
AgiBot World数据集基于AgiBot G1硬件平台构建,包含超过100万条轨迹、涵盖217个任务、涉及五大场景的大规模高质量真机数据集。
值得关注的是,英伟达在GTC大会上发布的具身智能大模型GR00T N1,其训练的真机数据的80%就来源于智元的AgiBot World 开源数据集。
国内互联网企业凭借大模型领域的经验积淀,主要通过“投资+大模型”的方式布局人形机器人。
从海外市场来看,Google DeepMind推出的Robotics Transformer 2模型本质上也是在大规模视觉语言数据和机器人数据上进行联合训练。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美国人形机器人创企 Figure 推出了能通过视觉抓取任何物品的 VLA 模型 Helix,搭载 Helix 的 Figure 02 能拾取和放置物品、操作抽屉和冰箱、协调灵巧的多机器人交接,并操纵数千个新物体。
当前,机器人产业已经进入AI+场景的双爆发周期。
然而,上一代AI在采集、审核、交易等层面的发展有明确的产业分工,如今在机器人领域重复投资势必会造成浪费,长期来看,机器人AI+场景的下一步是打造产业生态,实现资源整合。
03
百亿蓝海突围
工信部发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已经提出人形机器人产业2025年关键技术突破、2027年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目标。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0.17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50亿美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6%,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19万台增长至60.57万台。
在AI大模型技术加持下,人形机器人正在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除智元机器人外,优必选、波士顿动力等资深玩家;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机器人等初创企业;小鹏汽车、特斯拉、小米、科大讯飞等跨界玩家都纷纷入局。
其中,车企凭借机器人与汽车在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电池等零部件的相似之处,有效实现机器人生产降本,正加速硬件迭代与产品落地。
当前,小米旗下CyberOne在自家制造产线分阶段落地,定位为家庭护理、陪伴等多场景仿生机器人,小鹏汽车的AI机器人Iron将搭载自研芯片,拥有15个自由度及拟态双手。
而相比于其他机器人产品,具身机器人更关注智能感知、智能决策、人机交互的综合能力,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和挑战。
一方面,电机、减速器等关键执行器零部件研发对人形机器人发展极为关键,但当前这些零部件费用普遍较高,如果想要大规模普及应用,不仅要扩大生产规模,还得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对低延迟、运动敏捷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机交互技术也是现存的一大挑战,而更关键的类人理解能力更是几乎难以逾越的大山。
当前,机器人模型的发展还依赖于大量数据,行业应用也依赖于模型的进展,应用场景较为固定,大模型存在感知模态不足、实时性差和泛化能力弱等问题。
此外,人形机器人还面临着如动力和能源管理、人机交互与安全性、成本控制和可用性等方面的挑战,也需要相应的技术突破来解决。
由此,尽管人形机器人能够成为改变世界的下一个革命,但这场革命的转折点,关键仍在于谁能引领商业化量产进程。
04
尾声
正如智元机器人姚卯青所说:“新的时代真的来了,我们感受到它的炽热,也背负着它的重量。”
具身机器人作为新兴产业之争,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研发阶段,能否实现精确的全身运动控制和泛化功能,仍属于世界性难题。
在这场技术与生态的战役之中,唯有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才能与历史的车轮同频,将理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