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重庆瞭望丨万物皆可“AI”吗?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5-02-25 08:03:21   浏览:224次  

导读: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当没有灵感时,会不自觉在AI对话框里敲下“帮忙写一篇关于……的文章”;当遇到难题时,会下意识向AI求助“遇到……该怎么办”;就连发个朋友圈,文案也习惯性地请AI润色打磨。从生活琐事到职场问题,从学业困惑到情感烦恼,“遇事不决,先问AI”已经成了不少人的生活新常态。甚至在买哪只股票、报什么专业这些大事上,也有人乐意征求AI的意见。不禁 ......

重庆瞭望丨万物皆可“AI”吗?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当没有灵感时,会不自觉在AI对话框里敲下“帮忙写一篇关于……的文章”;当遇到难题时,会下意识向AI求助“遇到……该怎么办”;就连发个朋友圈,文案也习惯性地请AI润色打磨。

从生活琐事到职场问题,从学业困惑到情感烦恼,“遇事不决,先问AI”已经成了不少人的生活新常态。甚至在买哪只股票、报什么专业这些大事上,也有人乐意征求AI的意见。

不禁要问:难道万物皆可“AI”吗?技术便利背后是否也有技术陷阱?

重庆瞭望丨万物皆可“AI”吗?

DeepSeek爆火掀起了AI热。/重庆望截图

01

人们投向AI的怀抱并非偶然。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信息爆炸导致了认知的“超载”。如今,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光是接收和消化各种良莠不齐的资讯,就要耗费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的大脑已不堪重负。

AI强大的信息整合处理能力减轻了我们的认知负担。我们不再需要想方设法储备各种知识,只要给出准确的指令,它就能从信息库中打捞出有价值的内容。甚至有些AI工具的“深度思考”功能,不仅告诉我们“答案是什么”,更告诉我们“答案从何而来”,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

其次,效率内卷导致了耐心的“缺失”。看视频要开倍速,学东西要求速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越来越痴迷于“即时获得”的满足感。

对问题的解决我们同样显得迫不及待。过去,我们耐心翻阅书籍,常常“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搜索引擎兴起后,信息获取容易了,但仍需花时间去甄别有用的内容。如今,AI直接省略了查找过程,其秒回的速度和确定的答案,恰好迎合了我们对效率的极致追求。

最后,从众心理导致了习惯的“趋同”。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与AI的聊天截图,分享AI经验贴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随着DeepSeek的爆火,“你用DeepSeek了吗”也变成新的社交开场白。这场技术盛宴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随着大家的“脑洞大开”,AI的应用场景也不断翻新出奇。例如,有网友发掘出AI在心理咨询方面的特殊技能,这位长期在线的“知心姐姐”总能随时随地为人们答疑解惑,化身成情绪价值满满的“心灵树洞”。

02

AI确实是理想的生活助手,但如果长期依赖,也会带来诸多问题。

思考能力的退化。当尝过“一键输出答案”的“甜头”之后,很多人不再愿意自讨思考的苦吃。然而,就像依赖电脑输入容易提笔忘字一样,长期依赖AI,我们的思考能力也可能长期“闲置”,慢慢落灰。这些看似轻松的捷径,或许正让我们经历温水煮青蛙式的“思想钝化”。

创新意识的禁锢。AI的回答基于海量的数据训练。当我们提问时,它通常会调动数据库中的高频观点,输出那些更符合大众认知“公约数”的答案,而那些小众却闪光的见解可能会被层层过滤,很难呈现在我们面前。

同时,AI的持续输出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投喂”,这也决定了它可以很好地梳理总结我们的已知,但很难突破我们的未知,生成我们从来没有过的新观点。此外,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同一个“答案库”也会加速我们观点的同质化,导致“千篇一律”越来越多,“百家争鸣”越来越少。

信息误导的风险。尽管AI的回答往往条理清晰、论证充分,但有时也不乏生成一些子虚乌有的内容。有网友反馈,“利用DeepSeek生成一篇研究综述,看似权威全面,核实后才发现有部分参考文献却是凭空杜撰的”。

这种现象被称为“AI幻觉”。当AI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它们可能会选择“硬着头皮回答”,从而给出看似逻辑自洽却与事实不符的答案。这也提醒我们,不能将AI的回答当作金科玉律,即便采用,也需要二次核实、仔细辨别。

特别是在重大决策上,更不能偏听偏信,而是要结合实际多听听专业意见,避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03

如何破除AI的工具陷阱,掌握工具使用主动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是“使用工具”但不“依赖工具”。虽然AI能够及时地给予我们回答,但我们遇到的情境往往是复杂多变的,作出抉择需要经历各种利弊权衡、价值判断,有时还需要可遇不可求的灵光乍现,这些都是AI算法模型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正如古人所言,“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AI的正确打开方式,应当是辅助思考的“帮手”而非代替思考的“枪手”。遇到学习难题,应先自行理清思路,再以AI辅助查漏补缺;面对工作瓶颈,可参考AI的意见建议,但决策权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而非取代我们的思考。我们要做的,是守住思想的主动,让AI服务于我们,而非我们受制于AI。

二是“保持追问”而非“全盘接受”。在AI时代,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掌握所有答案,而在于永远保持追问的能力。AI越是完美的答案,越是要保持审慎的怀疑;越是严丝合缝的结论,越要警惕其中可能的数据偏差和论据不实。

在追问答案真实性的同时,我们还要追问自己的内心。例如,当AI的社交建议与我们的经验相悖时,我们应该叩问自己的处事原则;当它提供的理财方案过于保守抑或过于激进时,更应该回归现实、反复考量。唯有去伪存真,方能让AI发挥正向辅助功能。

三是“崇尚技术” 更要“回归生活”。诚然,AI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和体验生活的新视角。然而,生活的真正智慧,需要回归生活才能获得。

想掌握一项生活新技能,动手实践是关键,不能只靠AI传授理论;想收获真挚的感情,需要去亲身经历,AI的一问一答无法替代心灵深处的共鸣。与其在AI构建的世界中寻找虚拟的满足,不如趁着春日去赴一场亲友的邀约,从真实人际关系中汲取温暖和力量。

掌握与AI相处的分寸,把AI当作偶尔借力的 “工具包”,转身投入烟火人间,用我们的活法去定义AI的算法,才能在AI时代守住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原标题:万物皆可“AI”吗?

赞助本站

相关热词: 重庆 deepseek 万物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