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高电商圈子
来源|老高电商圈子导语:而那些犹豫不决的企业,将可能错失未来的竞争机会,甚至被时代淘汰。Deepseek的第一批实践者出现了。
近期,一张工作聊天记录截图在网上被疯传。截图中,某知名美妆集团创始人直言,要用AI代替部分岗位50%及以上的人,其中客服裁掉95%的人。
一时间,“大牌要用AI瘦身”的风声四起。而在拥有强大算力的AI面前,电商企业能打赢这场效率之争吗?
知名美妆品牌大裁员
客服淘汰率高达95%
AI杀到美妆行业了。
据红星新闻报道,2月6日,某知名美妆集团陷入“因AI裁员”风波。在网络上流传的内部聊天截图显示,其创始人表示将对各部门下达裁员比例,用AI替代人工,还列出了各部门裁员的比例。
裁员的幅度也令人瞠目客服裁掉95%的人,只留下5%;内容创新部门裁掉80%的人;新品创新中心裁掉70%的人;法务部门裁掉50%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该集团这次裁员的对象,并非高收入、知识密集型的决策层岗位,而是集中在客服、法务等执行层。
对此,商家们各执一词。一些尝过红利的商家对AI赞不绝口:“自从公司用AI客服,回复响应率几乎达到100%,80%的问题都能有效回复。”
也有商家表示,客服、法务工作虽然能被替代,但AI在设计、剪辑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
“I擅长的是数据整理与分析,企业应该利用AI方便员工干活,提高效率,而不是利用AI来增加失业人口数量。”
其实,作为国产美妆头部商家,其近两年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2024在年抖音平台GMV高达75亿,同比增长超124%,连续2年摘得抖音美妆第一,刷新抖音美妆纪录。
那么,一家处于高增长期的公司,为什么会突然大刀阔斧地裁员?
对此,该公司创始人很快就在朋友圈解释裁员的动机:
“我们公司不是要裁员,今年我们总体人数会增加 800 人,总部人员在今年年底会达到 2700 人。只是有些地方加人,有些地方减人,让运营更科学化,更有效率。”
早在2023年,该集团就已将AI写入年度报告,并计划引入领先的AI管理工具,提高公司的管理及运营效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今年大年初一,其创始人放出豪言,2025年将冲刺100亿元目标,2030年冲刺300亿元目标。裁员与AI的引入,可以说是其战略转型、实现百亿增长目标的重要一环。
2025,美妆巨头集体“瘦身”
开年以来,美妆行业并不平静。美妆巨头们接连挥起“裁员”大刀,背后折射出的是增长焦虑下的自救。
以上述美妆集团为例,其核心品牌在过去一年表现亮眼,但潜在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方面,该美妆集团对核心品牌的过度依赖,导致旗下其他品牌逐渐走向衰落。
这种“押宝式”的品牌策略,一旦核心品牌增长乏力,整个集团的业绩都将面临巨大风险。
另一方面,它的商业模式,是典型的高营销换取高增长。
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20.7%,营销费用飙升169.2%,高达16.9亿元。这意味着,每卖出1元的产品,就需要投入0.5元的营销费用。
数据显示,其核心品牌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抖音GMV约为20.07亿元,但第二季度却不足14亿元,环比下跌3成。
这种依赖单一渠道和高营销投入的模式,如同饮鸩止渴,一旦营销投入减少,就会面临业绩增长放缓的结果。
无独有偶,某国际美妆巨头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2025财年第二季度(2024年9月30日12月31日),该巨头的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5.8亿美元。
一直以来,中国市场都是它重要的营收来源。但此季度,亚太地区净销售额持续下滑,同比降幅达11%。
为了重振销售增长,该品牌不得不断臂求生,宣布了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计划:预计裁减全球5800至7000个工作岗位。
那么,裁员真的能解决增长的问题吗?
从短期来看,裁员确实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利润率。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企业仅仅依靠裁员来应对增长困境,忽略产品、渠道、营销策略等方面的问题,那么裁员带来的效果也只是暂时的。
美妆行业的成功与创新密不可分,而创新的源泉在于人才,裁员很可能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增长焦虑,美妆巨头们选择裁员,这是一种自救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企业需要深入思考自身的发展战略。裁员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真正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电商企业,如何用AI打赢效率之争
不可否认的是,2025年,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电商行业的格局。
当AI介入到电商运营的每个环节从智能客服全天候响应咨询,到算法选品精准预测爆款,再到数字人直播突破时空限制,一场“效率革命”正在电商圈蔓延。
数据显示,全球内应用AI技术的电商企业,整体收入能够提高5-10%,营销效率提高30%40%,员工效率也能实现5%25%的提升。
美妆巨头们的裁员决策,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种技术变革的被动回应:当AI能够完成50%的标准化工作,企业必然选择用算法替代人力来提升人效。
正如老高所言,AI+电商是未来商家逆袭的机会。对于那些尚未实现人工智能化的大公司或品牌而言,这或许正是弯道超车的绝佳时机。
利用AI赋能团队的各个环节,包括人事、财务等,将成为未来电商企业的标配。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削减重复性岗位的同时,培育出能与AI协同的新型人才那些既懂数据算法又通晓消费者心理的复合型员工,或许才是穿越这场变革的关键。
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那些率先将AI植入企业基因的电商企业,正在用算法重写增长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