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高盛机器人深度研究:美国产业链以AI技术见长,中国靠零部件制造崛起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5-02-24 10:00:51   浏览:181次  

导读:随着AI大模型进入应用时代,具身智能正在加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可能推动下轮技术浪潮。2月20日,高盛分析师Jacqueline Du领衔的团队发布最新研报,深入分析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竞争格局和投资机会。当市场沉浸在人形机器人的超预期进展时,高盛却泼起了冷水,警告称如今的市场表现可能已经提前透支了未来几年的增长空间。报告还表示,当前看到的最佳投资机会集中在人形机器人供 ......

随着AI大模型进入应用时代,具身智能正在加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可能推动下轮技术浪潮。

2月20日,高盛分析师Jacqueline Du领衔的团队发布最新研报,深入分析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竞争格局和投资机会。

当市场沉浸在人形机器人的超预期进展时,高盛却泼起了冷水,警告称如今的市场表现可能已经提前透支了未来几年的增长空间。

报告还表示,当前看到的最佳投资机会集中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组件端,尤其是谐波减速器和执行器组装的上游供应商有望受益。

“我们更青睐执行器组装商和谐波减速器供应商,因为它们的产品采用确定性更高,技术壁垒更强。”

此外,报告还对比了中美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竞争态势。高盛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研发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时期,,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目前,美国在核心技术上暂时领先,中国凭借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广阔的应用市场,有望在特定细分领域实现突破。

高盛还认为,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拐点可能会出现在三个方面:解决多个通用任务、高成功率和持续稳健性、快速推理。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制造商数量快速增长,这一行业可能已经接近进入量产阶段,此外,英伟达推出的物理AI研发生态系统也是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人形机器人股票今年大涨48% 但市场预期比高盛模型“早五年”

高盛在2月20日发布的研报中表示,目前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行业极度乐观,他们覆盖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股票今年迄今平均上涨了48%。高盛认为这是基于市场可能已经按照2027年50万台的出货量和40倍的市盈率对相关供应链公司的股价进行了定价。

然而根据高盛的模型,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为7.6万台,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2027年50万台的水平。高盛认为要等到2032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才有可能达到50.2万台。

市场认为,鉴于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业、养老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只要功能和成本符合市场需求,全球出货量最终将达到100万台。

但是高盛预计,实现100万台的时间点会更晚。基本情境下预计在2034-2035年实现,乐观情境下也要到2030-2031年,最乐观的情境则为2028-2029年。

人形机器人公司估值的“双重路径”

高盛认为市场目前对人形机器人供应链股票的估值方式是“核心业务估值+人形机器人估值”。

其中核心业务估值是指公司现有的业务机会、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另外则包括公司通过机器人产品可能带来的额外增长,这取决于几个因素,比如对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公司市场份额、产品净利润率和远期市盈率的假设。

但是这些潜在的增值机会也有风险。一旦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展不如预期,那么这些增值预期就可能落空。比如人形机器人的基础模型和硬件瓶颈,会直接影响到市场对这些公司的预期,进而影响股票的估值。回顾早期电动车等技术的爆发阶段,当时部分股票的市盈率一度高达120倍。

中美产业链参与者: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VS特斯拉、Figure AI等

在产业链成熟度方面,美国的机器人产业链相对成熟,尤其是在高端零部件(如在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和AI技术方面,拥有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龙头企业,产业链较为完整。

中国的产业链正在快速发展,零部件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不断涌现,在执行器、谐波减速器等零部件方面具有优势,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优图科技、云迹科技等公司已推出商用人形机器人。

在参与者方面,美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特斯拉是核心参与者之一,其Optimus项目备受关注。此外,Agility Robotics和Figure AI等初创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包括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科技等。这些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和产品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此外,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机器人领域,例如华为、比亚迪等。

中美产业链分工:本体和零部件制造VS整体设计与系统集成

在分工方面,美国的特斯拉等企业专注于机器人整体设计与系统集成,而部分零部件可能依赖外部供应商。例如,特斯拉可能会与亚洲或中国的组件供应商合作,以实现快速量产和成本控制。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链分工正在逐步完善。一方面,企业专注于机器人本体的研发和制造;另一方面,零部件供应商也在不断崛起,如谐波减速器和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零部件领域。

中美核心技术:硬件制造VS AI技术

在核心技术层面方面,报告表示,美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AI技术和系统集成方面,OpenAI、谷歌、Meta等公司在机器人基础模型方面处于前沿。

而中国在硬件制造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零部件制造和系统集成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正在逐步缩小与美国的技术差距。

比如,宇树科技的H1人形机器人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表演展示了国内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积极进展,DeepSeek R1的发布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AI解决方案。

应用场景:服务业和家庭VS工业和军事

市场规模与潜力方面,中美两国在人形机器人市场都具有巨大的潜力。

报告表示,美国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应用场景侧重于工业和军事应用,中国则在制造业升级、养老服务等领域对人形机器人有较高的需求,应用场景更注重服务业和家庭应用。

三大拐点

拐点一:解决多个通用任务

通用性是人形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之间的关键区别:传统工业机器人通常被设计用于完成特定任务,如装配线上的单一操作;相比之下,人形机器人需要具备处理多种任务的能力,比如在家庭、办公室或工业环境中执行不同的工作。

因此,高盛认为人形机器人至少需要在多个(例如5到10个)通用任务上表现出色,才能开始大规模应用。

这里的通用任务包括但不限于搬运物品、清扫、提供服务(如引导、语音识别)、数据采集、以及与人类的互动等。这种通用性是人形机器人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为它能使机器人适应更加多样化的工作环境和需求,而不仅仅局限于特定领域。

拐点二:高成功率和持续稳健性

高成功率指的是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能够成功完成目标动作或任务的频率。

持续稳健性则是指机器人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运行,尤其是在需要长时间工作或高负荷任务的场合。商业化的机器人需要能够承受长时间工作,且不易出现硬件损坏或软件崩溃。

高盛表示,人形机器人在长时间操作中的高成功率和稳健性,能够确保其稳定输出,这对商业化至关重要。

拐点三:快速推理

快速推理是指人形机器人能够快速处理输入信息并作出决策的能力,人形机器人高效的推理和反应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客户互动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人形机器人常常需要实时处理来自环境、传感器和用户的各种信息,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响应。比如,机器人在与用户互动时,需要快速理解用户的语音命令,或在复杂环境中,及时调整动作以避免碰撞。

此外,快速推理还可以在机器人执行任务时减少延迟,使得机器人能够实时适应环境变化,提升效率。

从研发到量产

高盛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了人形机器人领域,特别是在中国。

2024年,中国有15家公司进入人形机器人行业,并推出了17个新的机器人原型,而2023年仅为10个。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科技、汽车、新能源行业的领先企业也纷纷宣布启动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

更重要的是,与2023年相比,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领先者(如Figure、Agility、Unitree、AGIBOT、Leju等)在2024年已经开始了工厂测试或初步商业化。

这些进展表明,人形机器人行业可能已经接近进入量产阶段。

此外,对于中国人形机器人厂商而言,DeepSeek-R1的发布为赶超海外同行铺平了道路。

在DeepSeek推出之前,中国厂商必须基于OpenAI、Llama训练模型,而DeepSeek发布的高质量开源LLM,使用较低端的GPU和较低的成本,可能有助于国内厂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