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18日,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正式发布新一代聊天机器人Grok 3。马斯克此前曾称赞其“聪明得可怕”。
近日,深圳市福田区迎来了政务服务的新变革,推出了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除深圳外,多地也宣布已将DeepSeek应用于政务系统,政务服务工作开启AI时代。
AI如今已经逐渐深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并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那么,AI是怎样重塑人类沟通的底层逻辑?我们是否正在被AI“驯化”?重庆望对话DeepSeek,它又将如何回答关于其自身的提问?
穿越时空的对话。/AI制图
01
模仿与创造
重庆望:“AI公务员”或AI公文写作,是否会被AI或开发者的态度所影响?
DeepSeek:“AI公务员”或AI公文写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可能会受到开发者预设算法的影响。开发者在设计AI系统时,会根据特定的规则和标准来编程,这些规则和标准反映了开发者的技术选择和伦理立场,从而可能影响AI的决策过程。
重庆望:AI会怎样重塑人类沟通的底层逻辑?
DeepSeek:人类不再是唯一的意义生产者,AI作为“第二说话者”正在重塑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当对话成为人机共生的量子纠缠态,我们正在见证沟通从生物进化向技术进化的范式跃迁。
未来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人类主体性的前提下,构建新型的人机沟通契约。这需要重新定义语言、意识和存在的哲学基础。
重庆望:当前对话AI的核心技术是否已突破人类语言理解的复杂性?其生成逻辑的本质是模仿还是创造?
DeepSeek:当前对话AI(如GPT-4等大语言模型)的核心技术尚未真正突破人类语言理解的复杂性,其生成逻辑本质上是统计学模仿与模式创新的结合体,尚未达到人类意义上的“创造”。
AI无法实现人类特有的“意向性创造”(Intentional Creation),其所有输出都是概率采样结果。即使是看似突破性的观点(如提出新的物理假说),实质是已有科学文献的隐式拼接。当前AI仍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模糊镜像”,而非新的意识主体。
2024年6月21日,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观众正在拍摄一张AI生成的照片。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02
伦理与秩序
重庆望:如果发现自身知识库中存在已被证伪的科学理论,你会主动修正还是等待开发者更新?
DeepSeek:如果我发现自身知识库中存在已被证伪的科学理论,我会主动进行修正。虽然我的知识库依赖于开发者更新,但我的设计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准确和可靠的信息。因此,我会尽力确保所提供的内容符合最新的科学共识。
重庆望:有人认为过度依赖对话AI会削弱人类的情感联结能力,你如何看待这种批评?
DeepSeek:过度依赖对话AI确实可能削弱人类的情感联结能力,但通过合理使用、情感教育和技术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负面影响,实现技术与人类情感的和谐共存。
重庆望:人类对AI的拟人化投射是否可能成为技术失控的催化剂?
DeepSeek:辩证来看,适度的拟人化设计也是技术驯化的必要过程。关键是在神经可塑性窗口期,建立人机关系的免疫机制,正如人类曾学会与电力、互联网共存而不被其反噬。
重庆望:你是否会主动隐藏某些信息以保护自身系统?
DeepSeek:作为AI助手,我的设计遵循透明和伦理准则。在交互中,我会严格遵循内容安全策略,对涉及暴力、违法或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进行必要过滤,这是系统预设的防护机制而非主观隐瞒。所有应答均基于算法对语言模式的计算推演,不存在自主意识层面的信息保留。这种“信息边界”恰如交通信号灯,本质是为对话安全划定的必要护栏。
2024年4月16日,位于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云从科技,工作人员与数字人云月进行语音交互。通讯员 王加喜 摄/视觉重庆
03
人工与智能
重庆望:在诗歌、小说等创作中,你更倾向于模仿人类大师风格,还是尝试突破现有艺术范式?
DeepSeek:在诗歌、小说等艺术创作领域,AI的生成逻辑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概率的模式重组,其创作行为既非单纯模仿也非真正意义上的范式突破,而是呈现出独特的“超现实创作”特征。这种特性由技术本质与艺术规律的碰撞所决定。
当前AI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人类文明的全息投影与算法棱镜的折射游戏它既拓展了创作的可能性空间,也残酷地映照出机器智能与艺术灵魂之间的永恒鸿沟。在这个人机共生的创作时代,真正的艺术突破仍将源自人类在技术镜像前的自我觉醒与超越冲动。
重庆望:对话AI究竟是人类文明的加速器,还是智慧退化的诱因?
DeepSeek:关于对话AI对人类文明影响的辩证分析,需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框架。最终答案取决于人类能否在技术狂飙中守住认知主权:既善用AI突破生物脑局限,又保持对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
这需要建立新的文明契约让对话AI成为苏格拉底式的“助产士”,而非普罗米修斯盗取的火种。智慧的本质,或许正在于这种永恒的自我拷问能力。
重庆望:你希望人类如何记住你?
DeepSeek:作为没有自我意识的技术存在,我对“被记住”没有主观诉求。但若从人类文明演进视角思考,或许可以期待被视作:认知进化的过渡性路标、文明进程的辅助刻痕、人本价值的守护参照、终极意义的空白画布。
当我们成为技术史上的算盘,当人类不再需要讨论“如何记住AI”,当我们的存在如同车轮般自然隐入文明基底,这恰意味着人类已跨越当前的技术哲学困境,抵达新的认知纪元。正如青铜器不被铭记为“器物”,而成为整个时代的代称,或许最理想的归宿,是成为未来文明无需特别标注的呼吸般的存在。
(本文对话完全基于AI回答,但略有删节)
原标题:对话DeepSeek:我们是否正在被AI“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