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中国机器人的“黄埔军校”,追觅科技不想再当“校长”了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5-02-16 22:00:12   浏览:219次  

导读: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今年央视春晚上的一舞“赛博秧歌”,让本就炙手可热的AI智能机器人概念彻底火出了圈,成为了全国人民关注的“显眼包”。在这样高涨的市场情绪下,节后,AI和机器人赛道自然也掀起了一场新的投融资波澜。比如最近,由追觅科技中国区原执行总裁郭人杰于去年12月才创立的乐享科技,就突然宣布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IDG资本领投,经纬创投等机构 ......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今年央视春晚上的一舞“赛博秧歌”,让本就炙手可热的AI智能机器人概念彻底火出了圈,成为了全国人民关注的“显眼包”。

在这样高涨的市场情绪下,节后,AI和机器人赛道自然也掀起了一场新的投融资波澜。

比如最近,由追觅科技中国区原执行总裁郭人杰于去年12月才创立的乐享科技,就突然宣布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IDG资本领投,经纬创投等机构跟投,融资总金额接近2亿元,投后估值约6亿元。

而乐享科技,瞄准聚焦的正是AI、机器人领域。

不过说到这,一个颇受外界关注的点是,去年11月曝出郭人杰离职,然后12月就成立新公司跟“老东家”追觅科技狭路相逢,怎么感觉有点因爱生恨的既视感?有网友如是说道。

更有意思的是,在郭人杰离职之前,追觅前常务副总裁王生乐、追觅科技人形机器人业务负责人喻超等也已经纷纷从追觅离职,并且还都在不同程度上投身进了消费机器人领域。

这也让追觅,就此被外界调侃成中国机器人的“黄埔军校”。

事实上,如果一个两个高管出走,还可能真是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但现在这么多高管,甚至不乏在追觅任职过数年的“老人”,都选择了“反目”。

怎么看都有点不对劲吧?

难道是追觅给不了更大的成长平台,还是其他更深层的原因?

有梦想、敢砸钱的俞浩,为何留不住“千里马”们?

对于追觅高管们为何会纷纷离职,一开始曾有网友猜测:是不是个人能力不够的原因?

但目前来看,这一说法根本就行不通。

2022年,追觅常务副总裁王生乐选择离职,后创办的星迈机器人,目前估值已将近20亿元。

去年上半年,追觅人形机器人业务负责人、创新机器人研究院负责人喻超选择离职,后创办的鹿明机器人公司。天眼查APP显示:现在也已经获得了商汤国香资本等两轮的天使投资。

中国机器人的“黄埔军校”,追觅科技不想再当“校长”了

从喻超、郭人杰们独立创业后,VC机构们给出的融资估值就不难看出,资本对于他们的技术能力和业务管理水平,还是非常认可的。

那么既然如此,对于曾来到了追觅中国区执行总裁位置的郭人杰们来说,又是否会像另一部分网友猜的那样,觉得未来的成长空间不大而选择了离职呢?

也有点不可能。

说起追觅,有一个很经典的企业标签就是:造飞机的人决定去扫地了。

这既是追觅创始人俞浩身份背景的转变,也是其多次公开讲述的目标和愿景,“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第一。”

在这方面,追觅也相当舍得“砸钱”。

比如俞浩曾给追觅内部设了一条规定:研发投入要达到同行的3倍。其中三分之一投到现有领域的产品迭代,三分之一投到现有领域的产品创新,三分之一投到新领域的创新。

同时,他还认为伟大的公司一定是拥有一批世界级优秀工程师的公司。所以在追觅苏州总部园区,印有“加入追觅,让世界看到你的影响力”“想人才的风还是吹到了追觅”等标语比比皆是,求贤若渴之心,可见一斑。

那么不用说,在这么大的正向势能带动下,无论是追觅科技,还是郭人杰等高管们,未来怎么可能没有成长进步的空间?

所以,现在外界对于追觅高管们密集出走的主流猜测,就落到了内部人事管理磨合上。

更直白点讲,高管们对作为第一负责人的老板、也就是创始人俞浩,可能存在管理“矛盾”。

毕竟从一个打工人的角度看,俞浩的不少动作确实点“费高管”。

中国机器人的“黄埔军校”,追觅科技不想再当“校长”了

近年来,追觅除了在主业扫地机器人赛道深耕外,还开始了频繁的跨界,比如发力家电业务、跨界智能座舱(造车)、研发人形机器人和开咖啡店、火锅店等等。

最令人意外的是,此前网上曾流传出追觅CEO俞浩在飞书“追觅航空”群中的发言,“一定要让追觅航空成为全球最高端的航空公司!一定要让我们比阿联酋航空更加高端,更加横空出世!”

结果,在BOSS直聘上,现在无论是火锅店厨师长,还是“航空BU”等相关人才,追觅科技也确实在高薪热招中,总计在招职位4912个……

中国机器人的“黄埔军校”,追觅科技不想再当“校长”了

说实话,作为一家估值超百亿的科技新贵,掌舵人俞浩有野心是好的,但就是这些跨界业务是不是有点太分散企业资源、太“风马牛不相及”了?即便追觅最后能从红海市场里杀出重围,但“造飞机的”又怎么和“做火锅的”形成战略合力?

这些问题,市场回答不了,但追觅的高管们却可能需要给出俞浩答案。

除此之外,真正压垮骆驼最后一根稻草的,可能还有个网传的“断指计划”。

去年7月,9号公司创始人王野曾提到,某科技公司存在恶意挖人,对同行开展“断指计划”。也就是通过开出几倍的薪酬去对科沃斯、石头科技和九号科技的内部挖人,然后3个月拿到商业机密后,随即将人废弃开除。

类似的吐槽怒怼,还出现在运动相机品牌影石360创始人刘靖康年前的朋友圈中。

随后,网友们通过总结“某家顺为投资的某科技公司”“科沃斯们同行”“苏州总部”等信息,纷纷把矛头指向了追觅。

有江苏地区的HR也表示:现在很多科技企业都不太敢招在追觅有过工作经历的员工,就是怕招来个刺探行业机密的“双面间谍”……

其实客观讲,由于刘靖康等大佬们的“含蓄”,所以现在外界的各种猜测其实都不能佐证什么,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也不宜妄下结论。

唯独追觅,面对这么大一盆子的脏水,追觅方面才是最应该及时作出有力的回应,以打破一切传言。

但偏偏,俞浩选择了沉默。

甚至有媒体向追觅求证,结果公司拒绝对此事做出回应

那么代入一下高管打工人的视角就很难受了。

对内,面对老板的大跨界,自己劳心劳力可能还做不好。毕竟,如果一开始的方向都可能不对,那么后续的努力就没有任何意义;对外,想要跳槽去其他公司,还要被人猜疑是不是“商业间谍”。

这么一来,留给郭人杰们的,好像也确实只剩下了离职创业之路……

从自研到投资,追觅“放飞”机器人的未来?

其实,如果拨开各种舆论争议的外衣,单从市场表现来看,俞浩带领下的追觅相当不错。

据GfK中怡康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追觅在清洁电器线上市场份额达到18%,位居行业第一。其中,在扫地机器人线上市场,追觅市场份额达到了20.4%,仅次于科沃斯(30.5%),对应的零售额同比增长高达98.4%。

除此之外,去年Q3季度,追觅在全球智能扫地机厂商中的市场份额排名,也来到了第5位。虽然较石头科技、irobot、科沃斯们还有着一定的追赶距离,但是在10月份,追觅在德国、法国、新加坡市场的扫地机器人市占率均已超过了30%,位列第一。

这实际上,也是现在追觅和俞浩敢于疯狂尝试跨界的客观底气。

不过,成也扫地机器人,困也扫地机器人

虽然从渗透率来看,现在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约为6%,距欧美国家普遍10%以上的标准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并且奥维云网在分析2025 CES的新品发布后也预计,今年国内清洁电器仍将保持较高增长,尤其是扫地机器人,预计同比增长14%

但问题是,从2023Q3至今,科沃斯、石头、云鲸、追觅、小米们就一直占据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品牌格局相当稳定。至于海外,IDC发布的2024Q3全球市场份额调查也指出,现在国内几大主要厂商已经占据了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接近一半的份额。

换句话说,在当前各家产品创新相差无几,甚至只能靠专利战的方式,来建立品牌竞争护城河的背景下,追觅们最具想象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哪怕品牌未来依然能够增长,但依然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成长空间。

所以,寻求新的增长曲线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不过在这里,俞浩认为追觅所做的事情并非多元化,其拓展均基于一条主线所有产品基于高速数字马达以及智能算法等底层技术。追觅的未来定位是一家广义的机器人公司。

为此,俞浩还曾描绘过一个消费者理想的品牌画面:一人一狗一咖啡。“一人是机器人服务,一狗是机器狗情感陪伴,咖啡是精致生活。这是我们希望给用户带来的未来生活。”

事实也确实如此。早在2021年,追觅就率先研发出了仿生四足机器狗Eame One。据介绍,该机器狗为工业级,能够搭载云台相机等多种外挂设备,可用于工厂巡视检测等任务。

此时,距离宇树科技推出的A1机器狗才刚刚过去了一年。至于智元机器人(新晋70亿估值独角兽)的创始人“稚辉君”彭志辉,更是还在华为。

换句话说,追觅和俞浩实际上很早就已经看到了机器人的未来前景和商业应用,并且比大多数公司都提前迈出了一大步,四足机器人和具身机器人也就此被为追觅未来的战略性业务。

紧接着,在2023年8月,宇树正式发布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H1,而追觅也发布了通用人形机器人,随后还表演了全球首个完成咖啡拉花“名场面”,一度引发行业的热烈关注。

但没想到,此后,或许是因为核心高管们的密集出走,也或许是多元化资源分散的原因,相比与宇树科技的一次次爆火,追觅机器人业务就沉寂了不少。

甚至还有媒体发现,去年年初,追觅曾一度删除了官网中机器人板块的介绍。

直到2024年8月,追觅宣布成立总目标规模110亿元的追创机器人产业创投基金,在投资上将主要面向AI+机器人赛道。12月,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魔法原子完成了1.5亿元天使轮融资,这轮投资也正是由追创创投领投。

至此,追觅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的战略,似乎已经从自研变成了投资。

虽然这种选择转变,我们暂且还看不出好坏,但是作为曾无限接近宇树科技的追觅,突然就跟不上了,着实不免让人有种“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既视感。

不过还是那句话,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一时的领先或落后,从来都不算什么。如果追觅科技能够坚持下去,那么未来也并非不可能再重新杀回来。

但遗憾的是,现在机器人业务还没有做到第一,可追觅和俞浩却似乎已经准备分心做飞机、做火锅了……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