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5-02-16 21:56:47   浏览:229次  

导读:来源:公号180K昨晚写了一篇微信 + Deepseek 的first take,被腾讯内部的一些大佬友善“批评”了,说是我们的格局小了,搜索变现的优先级未必是最高...而仅仅是AI agent布局(打通小程序/企业微信/微信小店等等)的第一步...关于AI Agent这一点我是非常同意的...毕竟去年10月的时候,我们就在公众号聊过“AI Agent时代下的权力转移”;当时腾讯就属于我们非常看好的一个AI Agen ......

来源:公号180K

昨晚写了一篇微信 + Deepseek 的first take,被腾讯内部的一些大佬友善“批评”了,说是我们的格局小了,搜索变现的优先级未必是最高...而仅仅是AI agent布局(打通小程序/企业微信/微信小店等等)的第一步...

关于AI Agent这一点我是非常同意的...毕竟去年10月的时候,我们就在公众号聊过“AI Agent时代下的权力转移”;当时腾讯就属于我们非常看好的一个AI Agent入口..

AI agent 时代下的权力转换 (10月27日)

昨晚新闻出来的时候,我连夜和我们自己大老板聊了一下...我对腾讯的表达已经足够乐观...不过二级市场的推票总是要循序渐进,如果一下子把AI Agent的估值全部给灌进去...老板们 / 资本市场也未必适应的了...

高盛交易台这周的观察,确实是有一个从阿里到腾讯的rotation的(也是大家辩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之一...);微信的这个新闻出来之后,这个叙事周一应该会继续发酵...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腾讯的重估基本上能分为三个逻辑,

第一是类比Meta在美股的逻辑(已经连续涨了10几天了...),走的降本增效路线;AI对于腾讯现有生态内的各类业务货币化(包括广告推荐效率等等)会有大的提升;这个逻辑,Meta已经走完了,容易映射,市场也容易理解。

第二是类比阿里云这几天的重估(苹果+阿里云 vs 微信+deepseek),走的是云计算重拾增速路线;这类估值卖方已经做了不少,我就不重复造轮子了;比如高盛对腾讯云的一个估算(目前市场对于腾讯云的估值可能只占腾讯市值的5%+);这个逻辑,这几天的交易也稍微反映了,如果能在业绩会上面兑现一些数字的话,应该也有较大空间。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第三是AI Agent的星辰大海,走的是一个“call option”的路线(类比机器人业务在特斯拉市值的作用,需要按照一个“可能性“去估值);昨天deepseek + 微信的新闻,开始给这个叙事铺上了一些柴火;能不能烧起来,就看市场的热情有多大了;这个逻辑,可能需要一点时间让市场去理解,去想象。

今天趁着周末,好好聊一聊关于AI agent的一些想法。我们这里主要聊一些框架,至于以后多少能被腾讯实现?拭目以待(毕竟AI技术 ,业务模式仍然在快速进化中)。

我们还是从搜索开始聊起。

搜索的逻辑,是“图书馆管理员”的逻辑。1/ 自从ChatGPT推出之后,关于“AI改变搜索”的讨论一直占据着新闻的头条(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一段时间Google估值一直不高);但是实际上,用AI来做搜索的效果一直不是很好;“搜索”是普通人对于AI最直观的想象,但是在技术大创新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往往很难去“想象”一种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事物;王老板的“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一直很有启发;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2/ 我想大多数人不会花太多时间去思考搜索/互联网是什么,我们只关心我们使用互联网的目的,那就是(1)获取信息 + (2)与其他人沟通;在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在数亿个“独立网站”上组织了所有这些信息,而“搜索引擎”(百度/谷歌)就是一个帮助我们导航到这些独立网站的“图书管理员”;

3/ 随着互联网的成熟,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这个阶段,我们围绕各类特定事物,对于这种信息,建立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书架”;譬如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到淘宝去搜索;买机票的时候,我们会去携程/去哪儿搜索;需要生活攻略的时候,我们会到小红书搜索;随着“书架”越来越高效,一个聪明而通用的“图书管理员”开始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我们本土互联网语境下,很多年轻人已经开始用小红书搜索,去取代百度搜索;

4/ 来到AI Agent的时代,我们开始进入一个“黑灯图书馆”的时代(这里引用Bernstein,Mark Shmulik的说法);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有了一个新的信息获取方式,那就是不再进入所谓的“图书馆”(不在需要访问绝大部分网页)/“书架”(甚至不需要关心你的机票来自去哪儿还是携程,打车司机来自于滴滴或者uber),而是站在图书馆门口,等着你的AI Agent帮你把需要的信息提取出来;对的,可能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通过打开任何网页/APP去获取信息,那又何来“搜索”这个说法?

5/ 微信的“聊天场景“,恰恰很适合成为这种 ai agent 的入口。想象一下你通过微信,给你的 ai 小秘书安排工作。

互联网的本质,是“减少摩擦”1/ 在互联网2.0里面,我们通过谷歌/百度这类的“图书管理员”去帮我们减少摩擦,避免迷失几亿个独立网站里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小红书/去哪儿/淘宝这类的专有“书柜”去减少摩擦,根据我们的目的,去特定的信息群里面翻阅资讯;在AI的时代,我们让AI Agent去帮我们减少摩擦,只在在乎能不能帮我们把“任务”完成,而不在乎从哪里获得信息。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2/ AI Agent如何帮我们减少摩擦?大题可以分成3个部分(1)信息的获取;譬如看看哪家酒店更好?譬如看看什么时候的机票更便宜(2)个性化的推荐;譬如买机票的时候,AI Agent需要知道我们对什么航空公司有偏好,定餐厅的时候需要知道我们喜欢什么样的菜色;(3)主动的行为;譬如我们的电脑用久了,AI需要主动问我们是不是准备换台新电脑,或者有一家你喜欢的餐厅突然有档期了,主动问你需不需要预定。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3/ 要完成所有的这三个阶段,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技术+应用的发展);但是目前的技术水平,至少能够让我们在“信息获取”这个阶段,给AI Agent足够大的空间去发挥。

4/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摩擦的减少需要足够明显,才会导致行为的改变。譬如就算今天,仍然也有人直接用google/百度去找机票(然后导航到携程/去哪儿),用google/百度去问西安兵马俑的旅游指南(而不一定是在小红书搜一些经验分享);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类行为的改变是渐进的,而非一夜之间所颠覆的;就算AI Agent出来后,也仍然有一部分人会依赖旧的方法去获得信息,直到AI Agent足够好,减少的摩擦力足够明显。

5/ 所以下一步,我们需要看到大模型开始能够更加个性化地“做任务”,也能够有自己的“记忆力”;到时候一个能够记住你喜爱/偏好,帮你避免一堆复杂的结账/登录/搜索/比较的AI Agent,就会带来质的改变。

AI Agent之后呢?我在去年10月的那篇AI Agent的权力转移做过不少猜想,当时的很多思路,仍然适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AI agent 时代下的权力转换 (10月27日)

我这里摘当时的一些讨论出来;

几个思考:

1/ 先说一些结论;AI Agent 会让权力向 Apple (或者微信)等分发渠道进一步靠拢;

2/ 之前5月的时候,我聊过一次关于 苹果 vs AI vs 流量的思考;移动互联网时代下,Apple 可以从谷歌抽走20%的利润,那么理论上AI 时代下,一样可以;以后几乎所有的软件,都可以类比成为 谷歌搜索 的流量入口(不同应用需要去竞价);用户与智能手机的交互方式将从目前手动选择应用程序(在智能手机上导航和使用应用程序)转变为让agent决定"最佳"选择。

3/ 这可能会带来一个机会,即应用程序之间为获得用户业务而展开竞争。例如,用户可能会说"帮我找到回家的顺风车",不同的共享出行公司可能都想获得这笔业务并进行竞价。这在概念上与谷歌搜索结果并没有太大区别。

4/ 因为这种跨应用程序之间的竞争,苹果/ AI Agent 的TAM (潜在蛋糕)将会加剧膨胀;覆盖旅游,外卖,打车。(也就是权力靠拢带来的自然结果);以后苹果 / AI Agent 的TAM不仅仅是自己服务。所有航空公司,酒店,外卖,打车的TAM,都会变成苹果/ AI Agent 的TAM。BofA这里给的粗略猜想是在2036年,可能可以收取8%的过路费;

5/这意味着什么?谁是赢家?谁是输家?用大白话来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以前你买下酒菜需要去菜市场,你订酒店需要打电话,你买车需要去4S店;现在,你突然聘请了一个秘书(AI Agent),秘书通过你的授权,去比价,找商家,完成采购。而“秘书” / “大管家” 这一个角色,能产生多少权力寻租,在我们本土语境下不言自明(尤其是在我老家的人情社会当中)

6/谁能够充当这个“秘书”/ “大管家”的角色?(这是当时10月的思考,现在似乎更加明显了)

是研发出大模型的智谱 / Open AI 们?

还是硬件 / 设备渠道的 小米 / apple们?

或者是卡位好了生态系统的 微信们(参考硬核联盟 vs 游戏分发的例子)?

7/竞价方式的改变

Uber / 滴滴以前是靠 司机的供给 和 旅客的需求 来做一个动态竞价;那么在 AI agent 时代下,跨平台竞价将成为可能(滴滴 和 Uber的竞价可以通过 AI Agent去聚合完成)

这里的定价更接近于整个社会的 total demand vs total supply;权力寻租的空间可能更低(如果AI Agent的掌控方不作恶的话,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模式更加消费者友好)

当然Uber / 滴滴 们的利润率会降低。这个也适用于美团 / 饿了么,或者携程 / agoda

8/平台碎片化

因为美团们不再是拥有最多供给关系的平台,那么只要你有足够的地推能力 / 供给能力,你就可以在对应的地方拿下一部分市场份额。

我们可能可以看到美团份额在北京更高,饿了么在上海的份额更高(我随便举例的);只要他们在对应的领域更有执行能力 / 供给能力。

但是这样的执行能力,就会变成体力活,苦力活。

以前大型航空公司掌握 供给,但是不掌握需求(接触不到客户),可能这类状况也会改变(不再需要携程);肯德基不再需要通过饿了么。

9/大数据反向杀熟

以前普通人没有算力,没有时间去做动态比价。现在的Ai Agent可以做到这件事(当然你可能需要给AI Agent一定的月度订阅费用)。

10/AI Agent 和 Agent 的互动;

当一个Agent 没办法一统江湖的时候(譬如华为小米苹果各自有一个 agent);那么定价要如何产生。这里我还没想清楚,需要继续观察。

诸如此类的生态系统变化,会进一步影响AI Agent时代下的权利转变。

最近行业有不少发展,有一些问题我还是没想明白;

Agent 时代下,拥有数据的公司真的有优势吗?如果Agent足够好,可以好像人类那样去访问小红书的数据,那么小红书生态里面的数据优势还会继续存在吗?

Agent 时代下,我们还需要手机吗?如果我们获取信息,与人沟通的摩擦力都让Agent给磨平了,那么是不是只需要一个屏幕 + 摄像头(譬如智能眼镜)就够了?

Agent 时代下,摩擦力大量减少,人们剩下来的时间,会去到哪里?可能人们娱乐的时间变多了,于是短视频/社交类的体系又继续成为赢家。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下面我也贴一下Bernstein的一些推测,我觉得写的挺好,值得参考。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微信+DeepSeek? AI Agent的第一步

赞助本站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