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优必选焦继超:未来三年,双足和轮式机器人成本只差最多20%丨36氪专访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5-02-13 08:26:20   浏览:221次  

导读:作者|宋婉心编辑|郑怀舟近两年,在机器人概念成为二级市场热门题材、产业也捷报频频的时间里,国内最早涉足人形机器人的公司优必选,却成了最低调的那个。刚刚过去的2025 CES上,各类人形机器人井喷,但优必选只展出了一款智能割草机。这背后是优必选近两年在战略上的快速切换。2023年开始,优必选确定了B端智能制造场景作为新战略重点。按照优必选CBO谭的说法,优必选人形机 ......

作者|宋婉心

编辑|郑怀舟

近两年,在机器人概念成为二级市场热门题材、产业也捷报频频的时间里,国内最早涉足人形机器人的公司优必选,却成了最低调的那个。

刚刚过去的2025 CES上,各类人形机器人井喷,但优必选只展出了一款智能割草机。

这背后是优必选近两年在战略上的快速切换。2023年开始,优必选确定了B端智能制造场景作为新战略重点。

按照优必选CBO谭的说法,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在CES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而如今在CES上任何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展示的功能,都没有超越此前优必选所展示的。

上市以来,外界关于优必选的争议接连不断。除了意料之内的作为高新科技企业的亏损问题,CEO周剑与多位股东终止一致行动方也让市场一度恐慌,带来股价大幅下跌至40港元。

近期公司多位高管披露长期锁定股份公告后,优必选股价逐步回升到80港元上下。

在早期,优必选曾瞄准家庭服务场景的双足机器人,但优必选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焦继超表示,在商业化落地阶段,优必选发现还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这之后优必选开启了战略转型,即机器人进厂。

经过2024年一年,优必选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进入汽车工厂实训最多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比亚迪等新能源车品牌都实现了战略合作。

和36氪的对谈中,谭和焦继超表示,在优必选的规划中,家庭服务场景的“双足人形机器人”是不变的终局,也是保持“技术优先”的高地,不会被放弃,但在遥远的未来到来之前,B端场景是实现商业化更切实的路线。

优必选最新财报中,2024年上半年,AI教育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业务仍是营收主力,营收1.61亿元,其他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业务收入9087.9万元,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设备则实现收入1.74亿元,占总营收的30%。

工厂能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多大想象力?以下是36氪与优必选CBO谭、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焦继超的对谈精编:

36氪:在今年CES,市场疑惑为什么优必选只展出了割草机,而没有人形机器人产品。

谭: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在CES消费电子展览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现在我们的使命在国内,面向B端的智能制造场景的规模化应用。从2021年开始,我们已经将当时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Walker X的全球发布放在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Walker X也成为了当时WAIC的“镇馆之宝”。从那之后起,我们就没再去过CES,未来几年也只会在国内,2024年,我们首个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解决方案也是选择在北京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

如今在CES上展示的,任何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功能,我们实际上在前几年都已经展示过了。直到现在,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公司能超越我们(此前展示的能力)。

2023年开始,我们开始战略转移,因此2024年公司所有重心都集中在人形机器人走进汽车工厂,而非“秀场”上。

36氪:针对战略重心转移,众多B端场景中为什么选择车厂?

焦继超:优必选最早做人形机器人时,关注家庭服务场景,当时我们认为技术方面已经具备,但之后在商业化落地和测试过程中发现,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硬件成本、重量和结构设计。

另一个重要的点是智能化,在大模型未出现之前,人形机器人无法应付不同场景。家庭场景非常复杂,比工业场景复杂十倍百倍,由于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任务要求也不同,因此无法用写好的程序或者制定好的工序任务流解决这些问题。

在与许多车企深入接触后,我们发现他们目前面临的挑战是,车企的自动化率非常高,但在总装线上,物流上下料等环节需要大量人力,这些任务无法由工业机器人解决。它需要柔性的工作空间、工具使用和工序节拍等要求。

从场景挑战和生产流程分析,目前我们的产品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以搬运任务为例,从生产流程来看,搬运环节无处不在。如果使用工业机械臂,搬运和分拣时可能需要一个机器人,摆放时可能还需要一个机器人。这种工作的柔性化、泛化性是工业机器人无法解决的,因此就需要人形机器人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谭:这个场景的发掘和发现不仅是我们单向的探索。可以看到,目前所有汽车工厂的产能都很难提高,因为在市场竞争激烈时,就会卷人力和人工成本。制造业客户找到我们的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够使用人形机器人来提升效率。

国内主流的新能源车厂跟我们提过,一年的工位流失率超过30%,即可能10个工位中有超过1/3的工位每年需要更换一次,因此招聘时面临的压力非常大。用人成本越来越高,或者缺乏人力。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此前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

用工缺口和流失率,对产能有非常大的影响。但如果这3000万的缺口中,有10%可以分配给人形机器人,意味着这会带来300万台的需求,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价值肯定会提高。

36氪:您提到机器人帮工厂节省部分人力成本,具体能省多少成本?

焦继超:我们认为节省成本主要体现在解决“用工荒”问题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重大升级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反而是蓝领工人招工难。人形机器人是缓解制造业人力供需缺口很关键的一环,这是它在制造领域的核心价值所在。

36氪:在工厂场景,“双足”的必要性是什么?毕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成本。

焦继超:我们认为双足是未来趋势。这是因为人形机器人最终的解决方案的使用场景和范围会泛化,双足的使用场景是最多的。

当然,双足并非唯一的解决方案。对于优必选来说,我们没有只做双足,我们也研发了轮式底盘机器人,从研发双足到研发轮式底盘属于降维。我们已经研发了配备轮式底盘的智能机器人,所以将人形上半身与下面的轮式底盘结合,这并不是太大问题。

今年人形机器人研发稳定后,双足和轮式机器人会共用一套软件系统,硬件方面也会复用。因此在未来的商业服务场景中,我们不仅会使用双足人形机器人,也会使用轮式底盘的人形机器人。

成本方面,我们预计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双足和轮式底盘的成本差异可能仅为10%或者20%左右。

36氪:这是源于哪一部分成本的降低?

焦继超:一个是双足人形机器人本身的物料成本会逐渐降低,另外人形机器人的关节,以及我们开模量产以后的结构件,是两大成本的来源,随着人形机器人应用规模的扩展,产能的提升,硬件成本会加速降低。传感器是复用的,所以它们之间的差异不是特别大。

但是我们并未放弃做轮式,而是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产品。如果客户有需求,那么我们可以与他们讨论应用场景的具体解决方案,也可以考虑采用轮式底盘的人形机器人。

谭:我们需要解决先进性问题,即避免在一两年或者三四年内被淘汰。现在做轮式,仅仅为经济适用性,其实技术上是没有门槛的。

36氪:大模型应用对机器人研发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里?机器人要成熟应用,与大模型哪方面能力关联性最高?

焦继超:具身智能的概念中,包括感知、定位、建图、决策、规划、推理和控制等,可以归结为人形机器人或者其他机器人AI能力的体现,其中的决策和规划部分是大模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模块。

从大模型和具身智能角度来看,它分为认知、感知和任务联想操作。从认知角度来看,它主要依赖于大模型认知常识经验。因此我们持续构建算力数据和技术框架,这几年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积累。

我们从最早的语言大模型用于交互,到后来多模态大模型的任务规划,再到现在做面向灵巧操作的端到端大模型。

我们内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各种测试和数据采集,包括通过模仿学习采集数据。基于英伟达推出的Isaac SIM,我们搭建了一套内部的仿真平台,所有人形机器人在这里首先需要进行算法验证。

到目前为止,我们积累了大量数据和高质量标注数据。另外,算力方面,今年还会投入几千万进一步扩充GPU集群。

36氪:数据具体的难题在哪里,如何解决的?

焦继超:数据方面的难题,目前的瓶颈在于来源,一阶生成的数据没有用处,因为一阶生成需要的信息量较多,所以可能会犯错,有幻觉。大家有说完全基于API数据训练出来能应用的,我不相信,因为这些数据只活在虚拟世界中。

首先,我们需要有实际数据。在实际场景中获取足够的实训数据后,我们会基于这些数据,逐步完善仿真场景,未来大部分训练会放在仿真场里面,但前提是有足够多的实训数据。另外,在过去两年里,我们招聘了大量标准人员进行数据标注。

在这一点上,我们有三个优势,与大部分公司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目前拥有全球最多的工厂POC场景,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到不同车厂进行实际生产数据的收集。我认为对比一些单一场景的公司而言,优必选拥有更快速、更广阔的数据来源。

第二个优势是我们拥有自己的工厂。第三点是在仿真环境下的训练方面,我们是英伟达最早的合作伙伴。我们拥有前两个优势之后会形成快速的数据循环闭环。

36氪:过去机械臂落地到产线的适配周期特别长,如今人形机器人是缩短了还是更长了?大模型能起到缩短适配周期的作用吗?

焦继超:大模型如果没有足够的数据去训练,在单一场景的话,大部分还不如决策型AI的能力。

但是我们依旧解决了部署的问题。例如相似的任务,比亚迪做完后再去领克,只需要3至5天就可以部署完毕,不需要用户改造场景,直接部署即可搬箱子。虽然箱子有一定差异性,但是只要没有完全变化,即使有变化,我们也可以采用一组数据,花1至2天时间训练完毕,然后在OTA上更新就可以了。而且之后的运作过程不需要工程师,只需要交付人员跟进。

这套场景比较稳定,是依赖于我们在各个模块采用了AI的小模型。大模型不是万能的,目前有些滥用大模型的情况,我非常反对这种情况。

36氪:短部署周期背后的关键能力是什么?

焦继超:AI能力的提升,和我们自研ROSA 2.0底层软件系统的稳定。软件系统上层是算法,再上层是应用软件,由于我们具备全面自研能力,因此可以将软件上层应用以及算法之间进行深度融合。这个系统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定位并解决Bug。

36氪:如何看优必选的业务构成?目前消费仍是占比较大的板块。

焦继超:从去年全年来看,营收占比最高的是智慧物流,也是增长最快的板块。目前公司人工智能教育、智慧物流、消费者业务等板块的营收比例还是比较平均的,我们比较开心看到这样一个情况。

36氪:目前人形机器人业务战略重心在B端进工厂,C端、商用端等场景在未来的策略是怎样的?什么时间是合适的时机回到C端?

焦继超:我们并非要回到C端方面,而是一直朝C端方向发展。我们认为这个时间可能会在10年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在10年到来之前,我们不关注C端。

谭:B端,首先是工厂的工业人形机器人最快进入量产,此后,商用服务领域的人形机器人(酒店、前台、机场等)会逐步开始研发,并进入到量产交付。

在C端,家庭落地场景是人形机器人最具潜力的应用市场,优必选会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陪伴功能的应用落地,人形机器人可以理解用户正在做的事情并且陪伴一起进行,目前我们正在研发用于陪伴场景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在陪伴应用落地之后,第二步才是服务功能的落地,现在人形机器人已经具备理解并分解复杂任务最终规划执行的能力,一旦运动能力有所突破,就会进入这个阶段。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