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孵化环境日臻成熟,各类企业主动对接,中国人形机器人需求迎来爆发期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5-02-12 12:28:32   浏览:116次  

导读:编者的话:2025年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量产元年”,吸引众多科技公司竞相布局。在今年的北京海淀 AI 庙会期间,拥有清华、北大等高校人才和创投背景支持孵化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纷纷亮相。中国人形机器人孵化环境和产业链日臻成熟而高效,创投资本和高校实验室对接迅速,让中国人型机器人产业链拥有全球一流的效率。《环球时报》记者在深入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企业 ......

编者的话:2025年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量产元年”,吸引众多科技公司竞相布局。在今年的北京海淀 AI 庙会期间,拥有清华、北大等高校人才和创投背景支持孵化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纷纷亮相。中国人形机器人孵化环境和产业链日臻成熟而高效,创投资本和高校实验室对接迅速,让中国人型机器人产业链拥有全球一流的效率。《环球时报》记者在深入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企业正携商业场景下对人形机器人的具体需求主动登门拜访相关领域研发企业,希望提供工作场景,加速产品投入应用。

“2025年将形成一定规模应用”

“近来同我们商讨应用合作的企业有很多,例如有一些合资和自主品牌的车企主动想和我们对接需求和测试场景。”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市场部武文韬1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前机器人领域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人形机器人具备像人类一样完成很多工作场景任务的潜力,而这种潜力正在加速释放。和行业内很多企业一样,公司将2025年视为一些项目商业化的开端,目前已经同不少相关领域的领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武文韬举例称,智慧药房是公司计划在2025年推进的商业化项目之一,由机器人担当“拣货员”帮助药房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在执行补货任务时,面对货架上数十种商品,机器人可以自主分析哪些需要补货,实现对应商品的精准抓取和放置;当有顾客下单后,机器人会自主规划路径移动到物品附近,通过大模型精准识别、抓取商品,送给顾客。“短期内我们瞄准药房夜间值守工作,因为这对人类员工来说负担比较重。长期来看,我们希望机器人可以实现在白天与人类员工配合工作。”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1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阶段,人型机器人已经投入国内部分商业场景,预计在2025年将形成一定规模应用。其中在工业领域,机器人可执行制造业中重复性高的工作,如装配线作业、物流中心货物分拣;在养老服务领域,机器人可协助实时监测老人生命体征;在特种作业领域,人型机器人可在电力行业执行日常电力巡检、电力设施检查等工作;在生物化学领域,可执行危险化学物料搬运、复杂环境采样等工作。

魏嘉星表示,如果放眼中远期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还可提供商业导览、服务讲解、业务咨询等工作;在家庭服务方面,人形机器人有望进入家庭,从事清洁、烹饪、儿童教育、老人护理等家务活动;在养老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可协助老人完成日常活动并提供聊天、游戏等情感陪伴。

在武文韬看来,人形机器人行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适用于比较简单的领域与场景。在工厂和车厂场景中,机器人可能会在三年左右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如零件分拣和物料搬运等。对于家庭场景而言,人形机器人尚不具备与人类进行成熟场景交互的能力。相比之下,商业领域环境容错率较高,更适合初期的应用探索。

当下,汽车生产环节是投入人形机器人较为成熟的商用环境。《环球时报》记者从总部位于广东深圳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获悉,优必选Walker S1机器人已进入比亚迪工厂执行搬运任务实训,并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北汽新能源等汽车企业合作,在典型制造场景实现规模化深度应用。

离不开优势融资环境与供应链

据深圳新战略传媒有限公司产研所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6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已超160家,其中中国企业超过60家,是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11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创新孵化活力很足,人形机器人科创企业的投资方主要是有高风险承受能力的风险资本,随着中国的相关政策针对人形机器人支持度的提高,很多拥有政府、国企和高校背景的创投企业也参与起来。因此,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正在得到氛围良好的融资创投环境的支持。

总部位于北京的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加速进化的相关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作为一家成立于2023年的企业,其产品版机器人Booster T1已于2024年10月正式发布。国内融资创投环境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热情为公司的起步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公司在种子轮投资阶段即接受了清华系基金的投资。加速进化的负责人表示在人型机器人赛道上,国内融资创投环境主要关注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商业化能力。企业需要有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并在商业化市场上进行较好的转化。

武文韬表示,当前投资人主要关注企业的技术路线和商业化能力。技术路线是否过硬、团队构成是否合理,都是投资人关注的重点。“我们既有机器人量产经验,也有领先的算法能力,这两者的结合是投资人非常看好的原因。”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被看好在2025年迎来“爆发”也来自供应链的坚实支撑。日前,国际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一份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中国共37家企业上榜。这份报告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分为大脑、身体以及集成三大核心环节,每个环节均有中国企业入榜。

魏嘉星表示,中国拥有完善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和供应链体系,这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绝大多数的零部件,实现高度自主可控,连特斯拉的“擎天柱”人形机器人都有超过一半的零部件来源于中国的零部件公司。

盘和林表示,供应链优势为中国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效率优势,“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不需要关注配件环节,因为他们大部分所需的硬件产品都有丰富而完善的供应体系,初创公司可以集中力量解决软件和训练等关键环节。”

“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品的速度加快”

相关报告显示,最近10年,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上实现了从落后到跟跑再到领跑的转变,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均位居全球第一。在这背后,不仅有初创融资火热和产业链丰富的推动作用,也离不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同市场高效转化对接。

武文韬告诉记者,公司创始人王鹤在北大前沿计算研究中心担任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智能研究中心的主任。“北大和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给予我们很大支持。除基础研究方面的支持外,还在资金上对我们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强调,加强人形机器人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鼓励人形机器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共同培养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增强高水平人才供给。

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1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当前机器人等“无人化”科技在国防、民用、农业、运输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而且也是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特点是多学科专业交叉,如涉及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电子、通信、材料等学科专业。高校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专业教师之间协同合作。但他也表示,仅依靠这些还不够,学校更偏重理论和方法,而实际落地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据王军政介绍,他所负责的相关实验室正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长期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我们能够快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品或装备,大大缩短了周期。国际上也有类似的做法,通过学校与工程师的紧密结合,将产品推出的周期缩短。”目前,北理工设有专门的技术转移中心,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与当地政府成立研究院。通过与当地企业对接,帮助学校将研究成果进行技术转化,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当地的产业需求,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王军政看来,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