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孟梅欧阳宏宇
在几天前的央视总台春晚上,一群穿着花棉袄的机器人扭起“工业秧歌”,一出场就把晚会气氛拉到高潮,并迅速“引爆”网络。
当机器人已具备输出情绪价值的能力,意味着其将能够胜任更多工作岗位。那么未来,由个人投资者购买这类人形机器人,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创造财富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岗位?
2月1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当人形机器人具有低成本维护的特点后,其在长期使用中的经济效益会更加显著。“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硬件核心零部件的不断创新和优化,以及能耗和运维成本的有效控制,低成本维护的特点将使得人形机器人在多个领域具有更高的经济可行性。”
机器人的形态各式各样,人形形态的机器人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原因是其具备可升级性。
王鹏谈到,机器人的硬件系统通常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允许未来的硬件升级和部件替换。在软件方面,机器人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算法更新来不断增强智能。“这使得机器人能够根据技术的进步持续优化,保持长期的高效性。”
那么,个人投资者有可能通过购买人形机器人,过外卖配送、家政服务、无人驾驶货物运输等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创造经济效益?
“长期来看,投资者将逐渐依赖机器人谋生,而非传统雇佣工作。”王鹏预测,从产业的角度,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可推动行业结构的变化,催生新的产业链,尤其是在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领域,并推动区域的转型升级。
不过,购买机器人创业也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对此,王鹏提醒,该技术可能带来部分人群失业,因此人形机器人的投入使用也将带来新的挑战。
“总体而言,个人投资者提供财富增长的新途径,其很有可能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王鹏建议,想要充分挖掘并发挥人形机器人的潜力,不仅需要依靠政府各方面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广泛的长期投资。“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征收‘机器人税’来调节,而该税务也有可能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