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栏目简介
在大国竞争中,那些掌握重要技术资源和制造能力的超级企业是在“战场”第一线攻城拔寨的“新士兵”。“超级企业动态”栏目旨在梳理人工智能、半导体、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这四大主要部门中关键企业的投资、生产和研发动向,追踪其在地缘政治影响下的跨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布局调整,致力于提供一个管窥全球产业迁移的基本图景,进而勾勒大国产业和技术竞争的粗略轨迹。
人工智能
01.
国产人工智能DeepSeek-R1正式亮相
2025年1月20日,位于中国浙江杭州的初创公司DeepSeek正式发布其开源推理模型R1。该模型以去年年底发布的DeepSeek-V3模型为基础,做到了在性能上媲美OpenAI最新o1推理模型的同时,大大地削减了开发成本,包括算力和能源的使用等。据估计,DeepSeek-R1的最终训练步骤仅花费了600万美元,而这一成本在美国科技公司中则达到了千万美元的量级。
DeepSeek开创的低成本发展模式或将颠覆人工智能的供应链体系。据高盛统计,OpenAI、谷歌和其它美国科技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向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约1万亿美元,而DeepSeek-R1的推出引发了投资者对硅谷人工智能产业总体投资规模的质疑,包括芯片需求与运行能耗等。27日,人工智能产业链条上的各类公司,上到能源供应商与芯片设备制造商,下到芯片设计商与云计算提供商等,股价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其中,芯片巨头英伟达的损失最为惨重,股价暴跌16.9%,市值缩水了1/6以上,创下美国金融史上最高纪录。另一方面,DeepSeek-R1也成为了激励全球南方的重要力量,鼓励算力资源有限的国家通过优化算法发展自身的人工智能产业。
随着DeepSeek-R1模型的横空出世,美国对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进一步牵制政策迅速接踵而至。28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开始了对DeepSeek的审查;29日,美国参议院提出了《2025年美国人工智能能力与中国脱钩法案》;30日,美国官员考虑进一步扩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的范围。这一过程伴随着美国国内对限制政策有效性的讨论。有观点认为,DeepSeek已经证明,限制政策将逼迫中国初创公司以更高效、协作的方式进行创新。由于各方对该模型的开发是否使用、使用了多少英伟达旗舰芯片H100仍然存在争论,因此也有观点指出,在算力层面对中国进行限制仍可发挥作用。
(张沈心媛)
02.
特朗普携手硅谷巨头推出5000亿美元“星际之门”人工智能项目
2025年1月21日,特朗普宣布了一项金额高达500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项目“星际之门(Stargate)”。该项目由OpenAI和软银主导,获得了一众科技公司的资金或技术支持(见下表)。项目计划通过成立合资企业,在美国建立一系列物理及虚拟基础设施,旨在推动美国的再工业化,并服务于美国及其盟友的国家安全。
▲“星际之门”项目中的参与公司, 笔者自制
由连任总统特朗普宣布这一庞大的人工智能项目,具有重大地缘政治意义。一方面,这宣示着美国针对人工智能的产业政策迎来新一个高潮。在对星际之门表达高度赞誉的同时,特朗普还拆除了拜登政府为人工智能发展而技术设计的护栏,并将“人工智能沙皇”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任命为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PCAST)的主席。这些举动无疑向人工智能产业释放了强有力的积极信号。另一方面,接纳日本软银集团作为核心参与者之一,意味着特朗普并不排斥外国公司在美国人工智能产业战略中的关键地位。星际之门的董事长将由韩籍日本人孙正义担任,他同时也是日本软银集团的首席执行。此外,该项目也反映了特朗普与硅谷精英之间愈发紧密的联系。孙正义、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与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均表示,如果特朗普没有获得连任,这些公司就不会进行这项投资。特朗普则承诺通过紧急状态声明等方式为项目提供支持。
不过,星际之门项目一经宣布就受到了埃隆马斯克对资金可获得性的质疑。对此,奥尔特曼迅速回应,暗示马斯克出于竞争心态发表了不符合国家利益的错误评论。
(张沈心媛)
03.
美国公布首个针对AI的临时最终出口管制规则
2025年1月13日,美国政府正式公布了历史上首个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临时最终出口管制规则,引入了一套新的许可体系,以进一步修复围堵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既有政策。对于中国等重点关注的国家,美国维持着最为严格的“推定拒绝”政策。对于100多个 “中间国家”,美国设计了一套年上限为5万块GPU的出口配额政策,以约束这些国家为中国公司提供受制芯片的行为。若这些国家能为美国提供“国家安全保证”,配额可以得到增加。澳大利亚等17个盟友被归为“人工智能授权国家”,其管制政策基本不变。除此之外,美国还对模型权重进行限制,禁止出口超过特定算力规模的模型。新规颁布后,英伟达、甲骨文两大科技公司立即表示反对,称拜登政府的人工智能出口管制政策是“广泛越权的行为”。
除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动作,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原有管制政策也逐步收紧。2025年1月6日,美国国防部对“中国涉军企业”(CMC)清单进行了第三次更新,将腾讯控股、宁德时代、长鑫存储等多家企业列入其中,使清单总数达到134家,几乎翻了一倍。由于CMC主要打击与美国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且需要避免与其他制裁项目重合,如果企业提供相关自证材料,美国可能会选择将企业除名并采取其他措施。因此在2024年和2025年,中芯国际香港(国际)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和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被相继移出该名单。
(邓洛冰)
航空航天
04.
中国商飞迎来海外新客户,两款客机产能稳中有升
2025年1月15日,越南政府副总理陈红河在越南河内会见了中国商飞董事谭万庚,共同商讨了中国商飞C909在越运营的相关事项。根据双方此前签订的合同,越捷航空租用成都航空2架商飞C909飞机及其机组人员,预计从2025年1月开始执飞河内胡志明市至昆岛的航线。此次会见意味着C909继印尼翎亚航空后,再添越南越捷航空这一海外用户。此外,中国商飞正在与印尼鹰航接洽沟通,探索C919的合作机会。
2024年12月27日和30日,中国国际航空和中国东方航空分别接收了1架C919飞机。至此,中国商飞C919累计交付量达16架,该机型从首飞到交付的时间已经压缩到12天左右,通航城市新增三亚、香港、长沙三城。据中国商飞预测,2025年C919产能将达到50架,下线量将达到30架。而另一款机型C909在2024年共计交付35架,成为当年全球交付数量最多的百座以下喷气式支线客机。2025年1月2日,中国商飞又向中国东方航空交付了2架C909,并向华夏航空交付1架。至此,中国商飞C909累计已交付160架,另有137架订单待交付。
(阎奕舟)
05.
全球航空业遭遇“多事之秋”
岁末年初,全球航空业相继遭遇多场沉重打击。2025年1月29日,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架CRJ-700型支线客机在华盛顿里根国家机场附近与一架美军的“黑鹰”直升机相撞,导致60余名人员丧生。2024年12月25日,阿塞拜疆航空的一架巴航E190型客机执飞阿塞拜疆巴库俄罗斯格罗兹尼的航班时,于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国际机场附近坠毁,67名机上人员中38人丧生。12月29日,济州航空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机在韩国务安机场坠毁,飞机与跑道尽头的混凝土墙相撞后爆炸起火,机上181人仅两人幸存。12月30日,济州航空另一架载有161名乘客的波音737-800型飞机从韩国金浦机场起飞,随后机组发现起落架故障并返航。
当前全球航空业面临着航司飞机老化,制造商交付进度受供应链制约的问题。目前全球机队平均机龄约为14.8年,与1990-2023年间13.6年的平均机龄相比,飞机老化趋势明显。此外,上游成本上涨、劳动力短缺、地缘政治紧张等增加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致使飞机交付延迟,即便是交付数据最为亮眼的空客也未恢复到2018年800架的交付水平。2024年,空客以766架的交付量位居榜首,占据62%的市场份额。波音因罢工和安全事故调查的影响,仅交付347架飞机,占市场份额28%,连续六年在交付量上落后于空客。巴航以73架的交付量占据6%的市场份额,中国商飞以47架的交付量占据4%的市场份额。此外,空客、波音、中国商飞2024年分别获得新增订单878架、569架、280架,巴航未有新增订单。
▲四大商用飞机制造商交付量及市场份额, 笔者自制
(许悦)
06.
SpaceX星舰第七次试飞,第二代星舰首次亮相
2025年1月17日,SpaceX星舰(Starship)在德克萨斯州博卡奇卡星舰基地进行第七次飞行试验。此次试验距离上一次试飞仅相隔不到两个月,是第二代星舰首次亮相于公众面前。本次试飞成功捕获超重助推器,再次上演“筷子夹火箭”,并且首次搭载10个星链(Starlink)模拟器作为有效载荷,但飞船部分因技术问题爆炸解体。新一代星舰编号为S33,相比第一代星舰实现一系列改造升级,高度增加1.83米,推进剂加注量由原来的1200吨提升至1500吨,此外在隔热瓦防护和通信系统等方面也实现了技术更新。尽管本次试飞未能完成全部目标任务,但星舰性能的极大提升体现出SpaceX的快速技术迭代能力。
星舰是实现SpaceX星链组网计划以及美国宇航局(NASA)“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的重要工具,也是马斯克“移民火星”愿景的关键实现手段。马斯克曾表示,2025年将进行25次星舰发射。按照NASA的载人登月计划,SpaceX在2025年要完成两艘星舰的在轨无人对接,并进行吨级甚至百吨级的推进剂在轨转移测试。2025年,星舰或将以更高的频率出现在大众视野。
(张思薇)
半导体
07.
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实现4纳米芯片量产
新年伊始,台积电在美工厂终于迎来重要突破。1月10日,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确认,台积电位于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晶圆厂第一期已正式开始为美国客户生产4纳米芯片。这是台积电首次在美国本土实现4纳米芯片的量产,标志着其在美国市场上技术优势的进一步扩展。
然而,随着特朗普的连任,该工厂正面临着复杂挑战。1月27日,特朗普宣布了对外国芯片、半导体等商品征收关税的计划;同日,白宫预算办公室指示联邦机构“暂停”包括《芯片法案》在内的部分支出。此举印证了特朗普偏好通过关税而非补贴振兴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政策主张,意味着美国政府许诺给予台积电的拨款存在推迟的风险。2024年11月,拜登政府通过协议正式向台积电确定了66亿美元的资助,但目前仅有15亿美元真正发放。由于企业只有在达到特定的生产基准时才能获得协议约定的资金,因此协议措辞可能会为特朗普的官员留下一些操作空间。如果政府资助无法按时到位,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后续紧锣密鼓的生产计划或将遭遇阻碍。
尽管如此,台积电仍将亚利桑那州工厂视为其全球布局的重要一环。随着4纳米芯片量产步入正轨,下一步的3纳米制程有望进一步巩固台积电在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在特朗普新一任期的政策影响下,亚利桑那州工厂的未来发展不仅关系到台积电在美国的市场表现,也将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关键观察点。
(张迪嘉)
电动汽车
08.
比亚迪问鼎中国车企年度销售榜首,稳步推进其出海战略
2024年,比亚迪以427.2万辆的年度销量首次超越上汽集团,成为中国车企销量冠军,终结了后者连续18年蝉联销冠的行业纪录。上汽集团主要依靠合资品牌获取利润,这些合资品牌缺乏对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转型的敏锐嗅觉。而比亚迪注重全产业链布局和自主研发能力,以其丰富的产品矩阵、实惠的销售价格和前沿的专业技术抢占市场份额,创造了同比增长41.3%的销售奇迹。
同时,2024年比亚迪海外销量实现71.8%的同比上升,得益于其积极推动海外本土化生产的战略模式。1月20日,比亚迪印尼公司总裁赵鹰表示,比亚迪印尼工厂预计于2025年底竣工,其投资额达10亿美元,年产能预计将达15万辆。去年7月,作为企业进军东南亚的关键一步,比亚迪在泰国成功完建了东南亚地区的第一家电动汽车工厂。而今比亚迪印尼工厂的建设将进一步挤压东南亚日系车的生存空间,强化比亚迪在该地区的市场地位,也迎合了印尼政府将电动汽车生产本土化的目标。
▲2024年中国十大车企销量及同比变化, 笔者自制
(肖思航)
09.
丰田汽车卫冕全球销售冠军,但在中国市场下滑严重
2024年丰田汽车全球总销量达1082.1万辆,尽管同比下滑3.7%,仍然以超过百万的优势领先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连续第五年位居全球第一。丰田汽车拥有丰田、雷克萨斯、大发和日野四个主要品牌。其中,核心品牌丰田和雷克萨斯在2024年的销量为1015.9万辆,同比下滑1.4%。2024年,丰田汽车在日本国内市场的销量同比大降19.7%至185万辆,在全球其他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0.5%至897.1万辆。
当前,欧洲和美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速度放缓,丰田汽车的短板反而帮助其避开行业低谷,助力继续卫冕销量冠军。丰田品牌及雷克萨斯在美国的销量同比增长4.3%至273万辆,欧洲市场销量同比增长3.6%至116.6万辆。在中东、拉美和大洋洲的销量分别为58.7万、48.8万和29.8万辆,同比增长3.2%、1.8%和7.4%。
亚洲是丰田及雷克萨斯销量最大的市场,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3.1%至321.5万辆。除了在日本国内市场疲软,丰田汽车在华销量下滑6.9%至177.6万辆。2021年丰田在华销量达到194.4万辆高点;2022年和2023年,销量规模仍稳定在194万和190.8万辆;而2024年跌破180万辆。丰田在中国和全球其他市场逐渐感受到中国车企竞争压力,为此加快了电动汽车的转型计划。据日本媒体报道,丰田汽车的高端子品牌雷克萨斯计划在中国建设一座电动汽车工厂。雷克萨斯希望2030年的电动汽车销量达到100万辆,并且计划在2035年转为纯电动品牌。
(李巍)
其他
10.
日本制铁公司收购美国钢铁公司受阻
2025年1月3日,日本制铁公司对美国钢铁公司的收购案遭拜登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此前,日本钢铁于2023年12月18日宣布以14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钢铁,然而收购计划在过去一年多屡屡受挫。
拜登表示,收购将使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商之一受到外国控制,对美国国家安全和关键供应链构成风险。白宫发言人约翰柯比指出,拜登阻止收购案旨在确保美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商继续掌控在美国人手中,无关日本。美国钢铁在2023年生产了国内约19.5%的钢铁,决定了绝大部分美国东北部和南部钢铁工人的生计。正因如此,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和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也强烈反对这笔交易。
尽管收购受阻,日本钢铁和美国钢铁于1月6日联合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裁定拜登阻止收购的举措无效。一方面,日本钢铁对美国市场有强烈的战略需求,收购成功将有助于其整合北美铁矿资源和电炉技术,扩大钢铁产能,提升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若收购不成,美国钢铁可能会关闭部分工厂,危机数千工作岗位,日本钢铁则可能面临5.65亿美元的违约金,其成为世界第三大钢企的计划将落空。日前,CFIUS将日本制铁公司放弃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的最后期限延长至今年6月18日。
▲2023-2024年全球粗钢产量排名(按国家划分), 笔者自制
(陈奕好)
END
文字编辑:张沈心媛
排版编辑:张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