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特约作者 周小燕
编辑 沈月
北京时间1月9日,禾赛在CES 2025上发布激光雷达产品,从智能驾驶拓展到机器人领域。
面向机器人,禾赛发布迷你型超半球3D激光雷达JT系列,并宣布已开始量产交付,这也是禾赛专门面向机器人领域设计的激光雷达;针对智能汽车,禾赛发布全球第一款1440通道的车用级别激光雷达AT1440,以及车规级纯固态激光雷达 FTX。
除了宣布新产品,禾赛CEO李一帆在CES 2025现场也针对激光雷达行业的竞争趋势做了回应。
第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投资自研激光雷达,以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甚至有些车企计划推出自己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比如,比亚迪也加大自研激光雷达的力度。李一帆表示,“车企自研激光雷达的声音已经持续很多年,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一家车企自研的激光雷达上车。”
李一帆认为,相比较于自研,外部供应商通常能够提供更好、更便宜、标准化且质量更高的产品,因此车企自研的必要性相对较低,并且车企本质上是产品制造公司,应该专注于掌握核心技术,而非将所有技术都自研。
第二个趋势是,纯视觉路线对激光雷达产业的冲击,也被认为是倒逼激光雷达降价的重要原因。
李一帆认为,车企坚持纯视觉路线并不是一个主流声音,从激光雷达的出货量数据来看,中国激光雷达对车企的渗透率还在持续上升,2023 年激光雷达在15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只有12%,2024年9月激光雷达渗透率达24%,并且行业“有一个理论叫做‘跨越鸿沟’,它的意思是,一旦行业渗透率超过15%,就会进入不可逆的增长阶段。中国激光雷达的渗透率正在快速上升,早在2024年3月,就已经提前实现了‘跨越鸿沟’。”
不论这两种趋势是否实际影响激光雷达企业的市场份额,但它可能会使激光雷达公司面临市场扩张和技术创新的压力。
而实际上,2024年整个激光雷达行业充斥着量产和降价的主旋律,造成这一现象的核心因素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入局玩家带来的规模效应,2024年以来,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产业发展,一起推动激光雷达高速发展,与此同时,激光雷达生产技术提升带来成本降低也有利于激光雷达价格下调。
禾赛CEO李一帆总结道,激光雷达的发展已经达到“超摩尔定律”,“我们在2017年进入这一领域时,美国市场上的激光雷达产品价格高达8万美元,而如今禾赛面向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推出的下一代ATX激光雷达,售价已低于200美元。”
激光雷达量产的两股势力
持续增长的智能汽车以及新兴的机器人市场,是激光雷达量产的两股主要势力。
机器人成为近些年推动激光雷达量产的一股新势力。根据禾赛公布的数据,其12月激光雷达交付量突破10万台。其中,禾赛面向机器人市场单月交付激光雷达超过2万台,覆盖移动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清扫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这一趋势在未来的人形机器人身上也会更加明显,不久前,黄仁勋直言汽车、人形机器人、无人机这三种机器人有望实现大规模生产,马斯克也预计未来大约会有100亿,甚至是200或300亿台人形机器人。
尽管趋势明显,但目前机器人对于激光雷达的产量影响较小,李一帆直言,“对于激光雷达市场而言,非车或者通用机器人的上限不够高”,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还没有产生规模化的经济价值。
作为智能汽车的关键组件,激光雷达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渗透率依旧在不断攀升。禾赛科技CEO李一帆表示,“中国激光雷达渗透率迅速上升,2023年激光雷达在15万元以上智能汽车中的渗透率仅为12%,到了2024年9月,这一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4%,预计明年将增长至40%。”
庞大的需求量带动了激光雷达企业的出货量。禾赛2024年前三个季度财报显示,2024年前九个月,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为279,835台,同比增长108.2%;其中,ADAS产品总交付量为263,148台,同比增长 129.9%,虽然财报没有展示激光雷达出货量用于智能汽车的数量,但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产品交付来看,激光雷达用于智能汽车的趋势在升温。
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
总的来说,智能汽车和机器人共同促进了激光雷达在中国市场的大规模生产,而智能汽车依旧是激光雷达厂商们竞争的主要领域。
出海,成为扩量新战场
国内激光雷达市场的持续的规模化效应带来降价潮,对激光雷达企业的直接影响是“有量没利润”,李一帆也认为,“中国市场太卷了,毛利很差”。
中国激光雷达企业们也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出海市场,国内智能汽车的定点需求基本释放,但海外主机厂商对激光雷达的需求尚未完全释放,市场潜力仍待挖掘。
和国内“成本优先”的主张不同,国外主机厂商“质量优先”,李一帆认为,对于激光雷达而言,海外激光雷达行业的溢价更高。
回顾起来,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在海外市场赢得战争主要通过两种策略:
第一种“搭顺风车”,也就是和国内车企客户端配套出海,比如激光雷达搭载蔚来、小鹏、理想汽车共同出海。
第二种则是直接服务于海外主机厂商,比如禾赛直接服务于奥迪、福特等品牌汽车。
但除了战术上的讨巧,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出海的赢面也来自在战略上的借势。
2022年,Velodyne、Luminar、Innoviz、Ouster等国外激光雷达明星企业面临陷入市值腰斩、股价大跌等困境,主要源于彼时国外智能汽车市场还处于保守试探的阶段,激光雷达企业也随之处于摸索时期。
而这正好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机遇。
激光雷达企业掀起了一股出海浪潮,到2023年,中国的智能汽车市场,已经拿下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超过80%的份额。
据YOLE Group公布的全球车用激光雷达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车用激光雷达市场份额为5.38亿美元,同比增长80%。其中,排名前三的均是中国企业:禾赛科技(市占37%)、速腾聚创(Robosense,市占21%)、Seyond(图达通,前身为Innovusion,市占19%)。
李一帆提到,“禾赛激光雷达收入已经连续3年全球第一”。
中国激光雷达企业,正在将规模化效应带向海外。
激光雷达降本的关键:技术迭代带来的效率提升
除了规模化效应,技术迭代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也是关键因素。
李一帆表示,和以往相比,目前激光雷达的设计效率和制造效率均有提升。业内人士曾言,激光雷达的成本控制 “7分靠设计, 3分靠供应链 ”。
激光雷达是一种高精度传感器,由于其对环境感知和定位精度的高要求,激光雷达的设计至关重要。它需要集成多种部件和元件,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不论在扫描方式还是架构设计上,传统的激光雷达和现代的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是降本的关键。
在扫描方式上,早期的激光雷达采用机械扫描方式工作。简单来说,它通过旋转激光发射器来扫描周围的环境,逐点收集信息,从而绘制出周围环境的三维图像。这种设计虽然能够提供较高的测量精度,但由于需要机械部件的旋转,速度较慢,体积也相对较大。Velodyne的经典机械激光雷达系统就是此类技术的代表,主要应用于自动驾驶的初期测试和高精度的地形测绘。
现代激光雷达采用了固态设计,这意味着去除了旋转的机械部件,改为通过电子扫描的方式进行工作。这种设计使得激光雷达变得更加小巧、轻便,而且速度更快,成本也大大降低。禾赛科技的AT128、速腾聚创FT-150等基本都使用新型的激光雷达设计方式。
在架构设计上,传统的激光雷达分立式架构将每个部件当作独立的部分,逐一设计和制造。每个部件就像拼图中的一块,完成各自的功能后再通过接口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而芯片式架构则像是集成电路,它将所有必要的功能高度集成到一个小小的芯片上。这个“集成电路”通过电子扫描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机械扫描,所有的工作都由一个芯片内部的电子元件完成。采用芯片设计,是推动激光雷达“摩尔定律”的动因之一。
除了“7分的设计”,“3分的供应链”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一旦市场对激光雷达的需求量扩大,硬件的制造成本自然会被摊薄。
设计和供应链,共同促成激光雷达成本的降低。
不论量产还是降本,激光雷达的“摩尔定律”不是无限进行的。李一帆表示,虽然大家都希望激光雷达的价格能从万元降到千元、千元降到百元,甚至百元降到十元,但它的价格不可能无限降低,必然会遵循一些物理规律,“早期的激光雷达需求量还不够大,但现在激光雷达需求量已经提升很多,价格降幅也很大,所以继续降价的空间不会很大;此外,激光雷达本质上是安全类的产品,对高性能有着天然的要求,再无限降价意义不大,200 美金是一个合理的价位。”
李一帆认为,目前激光雷达市场已经迎来量产,2025年激光雷达产品的价格也会趋于稳定,“智能汽车这一年计划在激光雷达上投入多少成本,已经是一个定局,即便再降价也改变不了结果”。
总体而言,中国车企、机器人市场的竞争促进激光雷达产品规模化效应,李一帆认为这种产品规模化已经为他们带来“极致成本”和“极致质量”。
这也让激光雷达变得更加具备普适性,实现“车规能力下放”,让更多细分领域比如农业机器人得以使用激光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