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AI的“傲慢与偏见”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5-01-07 08:22:21   浏览:209次  

导读:在过去二三十年间,AI取得了飞速发展。1997年,计算机首次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2016年,它又击败了韩国职业围棋选手李世;2017年,计算机连续三局战胜了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围棋九段选手柯洁。这些辉煌胜利大大提升了人们对AI的期望。除了围棋等竞技项目,AI正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例如驰骋于战场上、由人工智能控制的无人机和机器狗,虚拟教师、虚拟翻译、虚拟心 ......

在过去二三十年间,AI取得了飞速发展。1997年,计算机首次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2016年,它又击败了韩国职业围棋选手李世;2017年,计算机连续三局战胜了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围棋九段选手柯洁。这些辉煌胜利大大提升了人们对AI的期望。

除了围棋等竞技项目,AI正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例如驰骋于战场上、由人工智能控制的无人机和机器狗,虚拟教师、虚拟翻译、虚拟心理咨询师、虚拟医生、虚拟理财顾问的涌现。一时间,人工智能全面取代人类智能的可能性似乎变得触手可及。AI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掌握人工智能者,便掌握了未来世界的主动权。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争夺这一技术制高点。

不过,本文想探讨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抢占这些制高点,而是AI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AI的有限客观性、其理论贡献的局限性以及对人类社会伦理的挑战。

AI复刻甚至放大偏见

数据是AI的重要基石。作为AI模型成长发展的“粮食”,数据可能来自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历史档案、政策文件或学术著作等诸多渠道。然而,这些数据往往掺杂着某些社会偏见,例如对特定国家、文化、种族、性别或年龄的偏见。使用带有偏见的数据训练AI模型,会导致AI系统在分析和预测中复刻甚至放大这些偏见。

例如,AI工具在分析犯罪数据时,可能会无意中强化对某些少数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进而做出带有歧视性的预测,导致研究结果失真。

再如,现在许多跨国公司(如亚马逊和谷歌)利用AI评估和筛选求职简历。然而,这些AI系统往往已经受到了主流社会中对性别、种族和宗教等社会偏见的系统性影响。完全依赖这些系统可能会让偏见以更隐蔽的方式得到延续甚至强化,进一步扩大社会不平等。要纠正AI产生的偏见和歧视,就需要训练有素的社会科学家通过人工或人文识别的方式鉴别人工智能的分析结果,提出修正建议,以确保系统的公正和可靠。

与数据客观性紧密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AI可能对公众舆论和社会情绪产生操控效应。通过数据分析和内容推荐,AI系统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影响用户情绪,进而引导舆论走向。

在一些社会敏感议题上,AI驱动的推荐系统可能会将用户引向极端或片面的信息,影响其判断力,最终导致社会认知的极化。例如,算法可能不断向用户推荐符合其既有偏好的同质化信息,造成“信息茧房”,限制公众接触多元观点以及他们辨别真相的能力。

再如,如果AI系统使用大量来自西方反华媒体的数据进行训练,就会做出充满偏见的分析和预测,进一步加剧西方公众对中国的误解与敌视,导致国际政治矛盾的加剧甚至引发战争。

要改变这种偏见,中国需要提升在英语世界的话语权,增强对人工智能算法的控制力;而这,无疑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努力。

AI的“傲慢与偏见”

在人工智能的喂养下,人在狭小的信息茧房里昏昏欲睡。(黄雨婕使用AI工具生成/图)

数据分析“巨人”,理论建设“矮子”

AI发展中暴露的第二个问题是:数据分析的“巨人”与理论建设的“矮子”。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社会科学理论始终是推动变革的重要指引。

从亚当斯密、马克思,弗洛伊德到达尔文,这些伟大的思想家都在理论层面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石。然而,在AI时代,部分社会科学研究者可能过于依赖数据模型的预测结果,而忽视对深层次理论的剖析与构建,最终可能导致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片面理解与解读。

以社会学研究为例,AI模型虽然能够精准预测短期的人口流动趋势,却可能忽略人口流动背后的社会结构变化。这样的研究虽然对政府短期政策的制定有所助益,但其对社会发展的理论贡献却微乎其微。

AI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新型的社会科学家。这些学者通常接受过先进的计算机科学训练,能够利用尖端计算技术研究传统人文社科领域的问题,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可观的推动作用与创新资源。然而,这些学者中,真正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发现新问题并建立创新理论的人却寥寥无几。一些研究虽然运用了高端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庞大的数据集,所得出的结论却往往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例如3岁的儿童比1岁的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更强;男性比女性更有侵略性;自行车道如果与汽车道分开设置能增加骑行者的安全性,等等。这些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否真的值得那些博士研究者花费多年时间来验证。在AI时代,技术手段虽能帮助社会科学工作者解决日益复杂的数据分析问题,却很难帮助他们在理论创新方面做出卓越成就。

与理论创新不足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AI计算结果的有限解释力。例如,在商业投资决策中,AI虽然能够提供实用的建议,但若无法解释其背后的逻辑与原因,恐怕很难说服投资者作出关键决策。

展望未来,AI或许会变得更加聪明,具备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并确立事件间的因果关系。但在此之前,仍需依赖具备专业素养的学者来完成这些任务。

AI的“傲慢与偏见”

精通数据代码的机器人在文献面前感到生疏。(黄雨婕使用AI工具生成/图)

隐私泄露的风险

AI在与社会科学的交汇中,还面临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首先,AI依赖大量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涉及人类的行为偏好与敏感信息,由此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例如,在分析社交媒体数据时,AI可以通过算法追踪与预测个人的情绪及行为模式,甚至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挖掘出他们不愿公开的信息,进而引发隐私泄露或数据滥用问题。此外,这些数据还可能被用于商业或政治目的,如广告精准投放或选民行为干预,从而加剧数据滥用的风险。因此,政府亟须加强对数据获取和使用的监管与立法。

另一个与社会伦理相关的重要问题是,AI可能引发的失业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虽能有效减少某些重复性工作的需求,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失业与工作不稳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负面冲击。除了对代驾、出租车、网约车以及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冲击之外,人工智能同时也给传统的脑力劳动者带来了职业不稳定性。例如,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基金管理、心理咨询、口译笔译,甚至教师、医生、律师等职业,都可能面临被AI部分替代的风险。这不仅对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构成了职业威胁,也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因此,政府需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提前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缓解AI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AI的发展也对这些行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新一代的脑力劳动者必须学会利用新技术,同时熟悉本领域所要解决的传统问题,从而适应AI时代的发展需求。

AI与社会伦理相关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其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潜在影响。普遍观点认为,AI的发展将人类从传统的工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尤其是低端、重复、重体力和危险的工作,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更富意义,生活质量也因此提升。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AI的发展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在替代人类劳动的同时,AI可能会削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个性化体验,导致精神层面成就感的缺失。AI可以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快速生成一篇内容不错的文章,但这也省略了“思考”这一关键环节。而对许多人而言,思考与写作不仅是一种锻炼与享受,更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个人将独特个性融入成果的重要途径。缺乏这种深度思考与个性表达的体验,AI生成的作品无法有效促进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既无法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也难以彰显研究成果的独特个性。

尽管AI发展迅速,但它似乎仍无法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层次需求。

曾经有过一部纪录片,描述欧洲某发达国家的休闲生活:每逢周末,人们会聚在一起织毛衣,老少皆宜、其乐融融。此外,还有一则广告出售老式上发条闹钟的零件,消费者可以自行组装,商家的宣传语是“绝对减压”。虽然AI可以与我们聊天,机器也能织出更精美的毛衣,甚至制造出比传统闹钟更精准的智能手表,但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社交需求和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乐趣却被大大削弱。

便利与挑战

当前,人们热衷于讨论AI是否最终会超越人类思维。这一问题难有确切的答案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或许在某些领域会,但在其他领域则未必。然而,这种无休止的讨论却在社会上引发了许多不必要的焦虑。以翻译专业为例,曾几何时,它是国内高校中备受追捧的学科。然而,随着AI的快速发展,各种翻译工具应运而生,大幅提升了日常对话和简单文字的翻译效率。AI“取代”人工翻译的印象迅速在社会中蔓延,学生和家长开始质疑报考翻译专业的必要性,教师们也因此对翻译学科的前景以及自身职业的安全感产生了深深的焦虑。

然而,与业界人士的交流表明,AI在中高端翻译领域仍然难以完全取代人类。以国家领导人会见时的口译为例,交流中不仅依赖口头语言,还涉及语气、肢体语言等非言语信息的传达,这是当前人工智能无法胜任的。此外,中文表达中常见的“半句”习惯也让AI难以应对。比如“黄鼠狼给鸡拜年”,后半句“没安好心”通常省略不提,但其含义却众所周知。AI目前还难以准确理解和翻译出这种隐含的语义。

笔译过程更加复杂,尤其在国际政治领域,某个词语的翻译可能决定国际关系的走向。例如,中美建交公报中提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方使用的词是“acknowledge”,意为“认识到”,而中方将其翻译为“承认”,美方最终未提出异议并签署了公报。这一词语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之后五十多年中美关系的基调。这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工智能问题,而是国际政治背景下国家实力与价值观较量的体现。新一代的翻译专业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而应着眼于如何有效使用和训练人工智能,培养学生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与综合能力。

在探讨AI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时,并非否定其潜力。相反,AI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是革命性的、全方位的,且不可阻挡。然而,当前讨论AI是否会全面取代人类思维尚为时过早。

与其纠结于“谁取代谁”的假设,不如聚焦AI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这显然更具现实意义。当务之急是学会利用AI这一超级工具,更快速、精准地解析人类社会现象,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生活的方向迈进。

AI的发展充满了无限可能。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

唯有在深入理解、理性引导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使其真正造福全人类,推动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院长)

南方防务智库特约研究员 唐文方

责编 姚忆江

赞助本站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