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施工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施工项目的运作方式。对于施工项目而言,通常涉及众多的建筑单体、复杂的建筑结构以及庞大的占地面积,例如超高层建筑,它的垂直高度带来了诸如高空作业安全、物料垂直运输等诸多挑战,此外还有大型文化建筑体(比如歌剧院),它包含多种功能分区,像舞台、观众席等,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不同功能区域的建筑要求与施工顺序。
从施工工序上看,一个完整的施工项目需包含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给排水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多个工序阶段,每个工序都包含众多小工序,其中以主体结构工程为例,浇筑混凝土前需进行模板支设、钢筋捆绑等准备工作,这些工序之间相互关联、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整个结构的质量与进度。而且施工项目涉及众多的参与方,包括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在项目中的角色和利益诉求不同,需要进行频繁的协调与沟通。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为建筑施工项目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信息化技术能够将施工中复杂的元素进行数字化处理,把项目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从而实现全面、精确的管理。传统的项目管理主要依赖于纸质文档与人工统计,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失误。而现在借助项目管理软件,如数字工地管理平台、智慧安监系统、产业化工人管理平台、扬尘污染防治平台等等,能够轻松创建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将项目任务细化到每个具体的操作环节,并明确各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建筑施工中,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质量检查主要依靠人工现场检查,这种方式存在检查范围有限、检查结果主观性强等问题。现在,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在施工现场安装各种传感器,如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及结构构件在受力过程中的压力、变形等关键数据。如果数据超出了规定的质量标准范围,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施工人员及时采取调整措施。同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可以在三维模型中对建筑构件的质量进行可视化的检查。例如,在中建科工松岗人民医院扩建(二期)项目中,医院建筑中有众多的特殊功能构件,如手术室的气密隔断、医疗设备的承重结构等,BIM技术可直观呈现这些构件的完整性和安装精度,快速识别质量隐患;并且医院的复杂管道系统,如给排水、医用气体管道等,通过BIM模型能够检查管道走向、连接部位的密封性等质量相关情况,确保医院建筑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信息化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性。例如,在施工现场设置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在关键位置安装摄像头,如深基坑周边、塔吊、围挡、施工电梯等,可以实现对施工现场24小时不间断监控,使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手机或电脑端随时查看监控画面,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解决,如工人违规操作、施工现场的火灾隐患等等。
在施工初期,需要与各参建方沟通对当前项目的信息化需求进行详细了解。其次,要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技术工具,我们应重点考虑产品的兼容性与易用性等因素。对于中小型施工项目,可能不需要功能过于复杂,选择一些性价比高且简单易用的轻量级软件,通常就能够满足项目需求。同时,在项目上需要考虑不同信息化工具之间的兼容性,确保能够有效协同工作。
在项目初期阶段,首先要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它是整个施工项目信息化的核心基础。选择适合项目规模和需求的项目管理软件,搭建涵盖项目进度、安全、质量等多方面管理功能的综合平台,将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详细录入,明确各个任务的逻辑关系、责任人、时间节点等关键信息。同时,为了确保在施工期间,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在项目前期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规范。包括数据的格式、编码规则、采集频率等。
信息化的精髓在于将施工项目中的各类数据进行整合,打破信息孤岛。无论是施工数据还是运营数据,都能够在项目各个阶段和参建方之间共享。例如,对于医院项目从设计阶段的医疗流程规划数据到施工阶段的建筑结构数据,再到后期运营阶段的设备维护数据,都可以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上进行共享与交互,为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支持。流程的优化与再造也是信息化的精髓所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传统的线性管理流程可能存在效率低下、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将一些并行的流程进行整合,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化技术在施工项目中的应用是一个全方位与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涵盖了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会有更多的创新应用出现。建筑从业者应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意义,积极学习并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应用,提高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质量水平与安全水平,推动公司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中建科工 郑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