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家门轻松开,钱包打不开,智能门锁先“入冬” | 钛媒体焦点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4-11-07 10:48:50   浏览:74次  

导读:划重点01中国智能门锁市场在2024年第三季度线上线下全渠道销量为373万套,同比下降7.5%,销售额为23亿元,同比下降15.6%。02价格战持续,智能门锁陷入同质化竞争,低价产品占比超过45%。03然而,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加速渗透,2024年第三季度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在传统电商的销量渗透率为28.2%,新兴电商的渗透率达到58.1%。04由于技术进入平台期,智能门锁市场需要寻求新的突破空 ......

划重点

01中国智能门锁市场在2024年第三季度线上线下全渠道销量为373万套,同比下降7.5%,销售额为23亿元,同比下降15.6%。

02价格战持续,智能门锁陷入同质化竞争,低价产品占比超过45%。

03然而,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加速渗透,2024年第三季度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在传统电商的销量渗透率为28.2%,新兴电商的渗透率达到58.1%。

04由于技术进入平台期,智能门锁市场需要寻求新的突破空间。

05专家表示,智能门锁如何摆脱价格战泥沼将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以上内容由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家门轻松开,钱包打不开,智能门锁先“入冬” | 钛媒体焦点

进家门要用“钥匙”,住酒店要刷“房卡”,打开保险箱要用“密码”,这些都是建立身份识别的安全屏障。而智能门锁的出现,则将传统采用物理结构的“钥匙”彻底废除,从原理上来说,智能门锁并不是取消了门锁的功能,让家庭“门户大开”,而是将身份识别的媒介从钥匙变成了生物识别。

靠指纹就能解锁、用人脸就能开门,这是智能门锁带给用户的新体验,而其带来的最直观改变,莫过于再也不用随时带着一把钥匙在身上,出门遛弯、散步或是运动时,也不用再为钥匙放在哪发愁,出门前也不必反复叮嘱自己记得带钥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智能门锁依靠生物信息的解锁方式,也避免了“忘带钥匙,被锁门外”的尴尬场景。

提供便捷体验的同时,钛媒体APP注意到,智能门锁行业的发展当前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根据洛图科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门锁市场的线上线下全渠道销量为373万套,同比下降7.5%,销售额为23亿元,同比下降15.6%。前三季度累计来看,线上线下的全渠道销量为1214万套,同比下降6.3%。

价格战不停,智能门锁陷入同质化竞争

进入下半年以来,智能门锁领域的主基调几乎被“价格战”占据。

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智能门锁在线上全渠道的均价为810元,同比下降了37元,环比第二季度下降了120元,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现阶段价格战的高烈度。

钛媒体APP发现,很多品牌都在集中推出更低价格的走量型号,之前的老产品也集体开启促销降价活动。从品牌端表现来看,TOP 20的品牌榜单中,有近一半的品牌降幅超过了50元。

家门轻松开,钱包打不开,智能门锁先“入冬” | 钛媒体焦点

厂商之间的价格战加剧,反馈到用户能够感知的层面,就是“产品售价越来越便宜了”。

在传统电商平台,智能门锁的均价从2023年初的1027元降至今年9月的902元,降幅已超过了10%。在新兴电商平台,智能门锁的均价则始终在千元以下,从2023年初的796元降至今年9月的720元,降幅也有将近10%。

另外值得注意的便是主要竞争价位的进一步下探,从过去最激烈的“千元战场”已经逐步下探至“500元战场”。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在线上全渠道有超过85%的销量份额集中在1500元以下市场。其中,500元以下价格段的比重更是超过45%,销量同比增长超30%。

不过除了以价取胜的低端市场以外,得益于技术端的更新,1500元以上价位段亦有上涨,销量同比增长5.9%,这主要得益于头部品牌该价位段的加大布局。

对于售价500元以下的低端市场,业内人士坦言:“降低售价就是最好的竞争手段,因为在该价位段的产品,几乎没有成本空间让厂商能够拉开技术或者体验上的差异。”因此可以看到在低端产品中,无论是应用的技术还是产品的形态上都明显陷入了“同质化竞争”。

市场竞争格局方面,2024年第三季度,TOP 10品牌的销量合计份额为56.4%,同比增长了5.2%。钛媒体APP预测,随着价格战的加剧,大品牌在供应链上的议价能力以及较为完善的设计、服务配套,将会使其在低价位拥有相比长尾品牌更加充分的竞争优势。

家门轻松开,钱包打不开,智能门锁先“入冬” | 钛媒体焦点

尤其是对于智能门锁产品而言,除了产品功能本身,品牌服务的覆盖广度、认知度、下沉市场的渗透能力,都会影响到销量,尤其是较低售价产品的销量和销售转化率。此外,在本季度当中,电商市场的品牌格局也产生了变化:原来处在市场腰部位置的家电品牌海尔挤入TOP 4行列,其与小米、德施曼、凯迪仕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头部品牌的市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益于其新品的密集发布,今年第三季度,TOP 4品牌一共推出了21款智能门锁产品。而产品密集发布,又使得价位段中的型号堆积变得更加明显,新品降价的同时,很多没有推出新品的品牌也不得不扩大促销力度,所以在钛媒体APP看来,智能门锁的价格战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而“价格战”为何没能带来销量提升呢?原因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价格战背景下,品牌在市场的扩张上会更加谨慎,大家更多地在思考如何“活下去”而不是如何把“盘子做大”,因此在市场端的投入显著降低。

其次,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后,智能门锁的获客成本正在上升,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冲动消费的年轻群体很多都已经买了智能门锁,剩下的,则是对此相对谨慎的消费群体,他们当然需要低门槛、低价格的产品来刺激,但更需要的是能够接触到、使用到甚至看到身边有人在使用的案例,来进行最终的购买转化,而忙于价格战的品牌们,显然无暇顾及。

指纹技术的“风”吹过,智能门锁还能靠什么?

价格战的另一个诱因则在于技术上进入了“平台期”。在智能手机上,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早就不是什么新鲜技术了,1998年的西门子SL10就已经支持了指纹识别。

但要说真正打开市场并成功改变用户心智的,当属是苹果推出的iPhone 5s,通过将指纹识别与Home键合并,既能交互又能作为功能按键的设计一下子让指纹识别成为兼顾使用效率和安全性的优秀设计,九宫格解锁也很快成为冷门应用。

钛媒体APP认为,智能手机上出现并普及的指纹识别技术很大程度上帮助智能门锁完成了在使用逻辑、技术原理上的“市场教育”,从产销规模数据来看也确实如此。智能门锁行业自2015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至2018年后,增长逐步放缓。

同时得益于指纹识别技术产业链的快速成熟,很快使其成为智能门锁的标准配置之一,不仅消费习惯已经养成,而且应用也非常成熟。

家门轻松开,钱包打不开,智能门锁先“入冬” | 钛媒体焦点

作为一种成熟且经过市场、用户反复认证的技术路径,不少采用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的智能门锁,在技术试水的初期,也会将指纹识别技术作为用户体验的“底层保险”更通俗地说,就是即便3D人脸识别、虹膜识别都不好用,但指纹识别却能稳定发挥,帮助用户完成“开门”的基础需求。

但一项成熟技术的出现,对于智能门锁这种依靠“多种解锁方式、更好解锁体验”的产品也并非全是好事,像前文提到的低价产品同质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该价位段主要被大量“指纹锁”占据。智能门锁卖不动的原因也有一部分归结于此,因为低价市场大量同质化的指纹锁产品,让用户产生了选择困难,进而转为观望情绪。

进入2024年,智能门锁领域的技术迭代依然在持续,像静脉识别、虹膜识别以及人脸识别,都在加速完成市场端的渗透。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人脸识别模组的出货量超过了200万套,静脉模组的出货量约为50万套。

与指纹识别技术相比,新兴技术可谓是各有优劣,像是人脸识别技术,其拥有非接触式、自然性强的特点,用户无需任何操作,只需站在门前,门锁就能迅速识别面部特征,实现开锁,尤其是当手里因为拿着行李、购物袋被占用时尤其好用,但其弊端便是在光线不佳、面部遮挡或表情变化时,可能会影响识别的准确性。

作为最新技术的静脉识别也是如此,从安全性上来说,它比指纹更强,且不容易受到皮肤磨损、老化的影响,即便手指处于潮湿、脏污状态依然可以完成识别。但从现阶段的技术能力来说,它的识别速度不稳定、方案成本偏高等弊端,也让普及速度受到影响。

因此在智能门锁市场,成熟的识别技术依然是产品渗透率最高的,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在传统电商的销量渗透率为28.2%,同比增长了11.8个百分点,而在新兴电商的销量渗透率则达到58.1%。

作为新兴技术的静脉识别智能门锁在传统电商的销量渗透率仅为7.9%,但增幅较大,实现3.5%的同比增长,新兴电商的渗透率更是已接近三成。此外,业内人士表示,此前一直受到关注的虹膜识别技术也在近期迎来突破,上游供应商圣点已推出了相应的多模态解决方案,终端产品即将面世。

站在技术端角度,智能门锁未来仍有突破的空间,新技术也必然会带来更多体验上的更新优化,对于用户来说,也会多一些选择智能门锁的理由。数据显示,2023年,智能门锁在全球门锁市场的渗透率仅为2.8%。

其中,韩国是全球智能门锁渗透率最高的市场,其渗透率已达到90%,德施曼董事长、CEO祝志凌称:“目前,我国智能门锁市场的渗透率,一二线城市已提升至约21.3%,三四线城市约16.5%。”由此可见,市场还有充足的空间可供挖掘,但在此之前,智能门锁如何摆脱“价格战泥沼”将会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邓剑云 编辑|钟毅)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