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建平 见习记者 田野 北京报道
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与人工智能、信息通信、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交通等技术深度融合的载体,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认为,未来“新三样”(智能网联、车联网、车路协同)将会催生新的业态,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新业态共促产业融合发展
智能网联技术正在颠覆汽车产品形态,汽车也成为承载物联网、信息网、能源网这“新三网”融合的超级结合体。“传统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将进一步优化重组、跨界融合,现代汽车产业格局将深刻调整、深度重塑。”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现东在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谈道。
新模式下,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该如何拓展“朋友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整合产业资源,推动技术创新,鼓励开源协作的新发展格局。
从合作模式方式上,重庆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提到,如今业内已经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和合作模式,例如中外车企之间,从原来的技术引进向联合开发、技术输出、技术共享等方向发展;从原来中国汽车市场向全球市场协同发展,到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五年,整个产业结构都会重构。”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表示,“在(新车)发布的六个月里,我们把整个汽车做了各种各样的拓展,包括可拆卸的后排屏和拓展槽,我也跟不少车企董事长沟通过,有没有可能共享共建,因为没有必要大家相互重复投资,所以我一直倡议大家共享共建。”
作为积极在中国市场拓展“朋友圈”的车企之一,宝马中国区研发高级副总裁雷凯表示,中国是未来之所在,更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沃土。因此,宝马在中国建立了德国之外最大的研发和数字化体系,全力推动智能网联技术的本土合作与发展,其中V2X技术的量产应用正是优秀例证。
从供应链角度,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谈道,要加强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共性协同。“智能网联汽车对芯片有着更多、更广、更先进的需求,这意味着我国必须加快汽车芯片产业技术的协同攻关,希望汽车企业和ICT等产业链企业强化协同合作、共同布局,避免浪费资源。”
德赛西威董事长兼总裁高大鹏也认为,只有产业链深度融合,重塑生产关系,才能探索出各自商业化的业务模式。
中国成为智能网联发展沃土,安全是核心
当前,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持续加大投入,不同等级自动驾驶技术逐步成熟并进入市场化应用。而我国在全球率先提出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坚定践行车路云一体化战略,在云控平台、5G/C-V2X等方面具备先发优势。
“我国已建成了涵盖基础芯片、传感器、计算平台、底盘控制、网联云控在内的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体系。其中,人机交互等技术全球领先,线控转向、主动悬架等技术加快突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上述会议中介绍道。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已有50多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开放测试道路3.2万公里,完成约1万公里道路智能化改造,安装路侧单元8700多套。
尤其是在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方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主任王磊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现在已经成为能源交通和信息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车和城已经形成非常好的互动关系,“车城互动、双智融合”成为下一个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包括车路云一体化建设非常重要的方向。
但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指出,当前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工作还需要解决场景碎片化、示范盆景化、标准地域化、数据孤岛化等问题。在技术创新、法规标准完善、跨行业协同、生态构建、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还面临着挑战。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深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构建车路云一体化标准体系,加强跨区域试点互联互通,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王卫明表示。
政策的驱动为智能网联汽车上路按下“加速键”,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更是引发业内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隋静指出,提升汽车整体安全防护能力,是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关键。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颁布三项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涉及信息数据安全的两项标准是GB444962024《汽车软件升级通用技术要求》和GB444972024《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东风汽车集团总经理周治平谈道,智能网联汽车需要不断健全功能规范,加速完善智能网联车辆的责任认定和数据隐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持续优化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制度,进一步打通汽车、通信、交通等各方面的标准要求,为规模化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矗
此外,在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看来,车企掌握了大量行驶数据和用户信息,一旦车企的安全系统被攻破,路上的车辆都将被控制,核心数据外泄,将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他认为,每个智能网联车厂都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需要提升其安全能力建设。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