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消息,近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HBR Live:商业未来》(HBR Live:Future of Business)与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总编辑殷阿笛(Adi Ignatius)进行了对谈。
《商业未来》栏目是由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推出的访谈栏目。近年来,其总编Adi Ignatius陆续对谈了英伟达CEO黄仁勋、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等科技领域知名人士。
在最近这场备受瞩目的国际深度对谈中,李彦宏谈及AI发展趋势、AI泡沫、中国AI发展特色等热点话题。
在李彦宏看来,AI泡沫难以避免,但泡沫过后,会有1%的企业脱颖而出,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而在AI发展上,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更注重应用驱动,更关注产品与市场的契合。
事实上,基于用户实际需求的应用来推动AI的创新和发展,无疑能降低那些“伪创新”的比例,提升企业在泡沫中生存下来的机会,成为脱颖而出的1%AI企业,让AI技术发展和创新能走得更远。
在探索AI发展道路的奋斗之路上,李彦宏在这次国际对话的的发言值得行业从业者关注,一起看看。
中国AI发展特色:更看重PMF
在与Adi Ignatius对谈中,当被问到“中国生成式AI的路线与其他国家有何不同?”时,李彦宏表示:“最明显的区别是,中国更注重应用驱动。尽管中国市场上有数百种基础大模型,但人们更关心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PMF),我们更关心哪些应用将从大模型中获益,许多初创公司都在研究如何运用大模型能力。”
PMF(Product Market Fit),指的是产品市场匹配/契合度。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网景公司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指出了产品市场匹配度对产品成功的至关重要性。
对于国内AI的发展路径,这不是李彦宏第一次提出上述观点。
今年5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欧洲科技创新展览会”(Viva Technology)主论坛上,李彦宏与阳狮集团监事会主席莫里斯列维(Maurice Levy)对谈时就曾表示:“应用驱动了中国AI的快速发展,中国AI与西方的最大区别是应用,中国有数百个基础模型,但人们越来越多地在讨论什么是AI时代的超级应用。”
他还指出,丰富的应用场景是中国发展AI的最大优势,中国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携手共进,让中国AI不仅能跻身全球顶级水平,而且实现弯道超车,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PMF和应用驱动,能让中国的AI走得更远
自ChatGPT掀起大模型热潮以来,整个2023年行业都非常兴奋。国内掀起了几轮大模型创业热潮,大家一拥而上“炼大模型”,甚至出现了“百模大战”的盛况。
在此次对谈中,李彦宏就表示,就像历史上许多次技术浪潮一样,在度过最初的兴奋阶段之后,泡沫不可避免。生成式AI的时代,我们也会经历这一过程。
同时,李彦宏强调道:“泡沫过后,那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伪创新将会被清洗掉,在这之后,有1%的企业将脱颖而出,继续成长,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现在,我们只是在经历这个阶段,这个行业比去年更冷静,也更健康。”
那么,在这一波大浪淘沙中,AI企业该如何“降低伪创新的比例”,努力在泡沫中生存下来,并成为脱颖而出的那1%呢?
在大模型热潮最盛时期,面对“国内两百多个大模型调用量加起来,还没文心一个多”的行业现状,李彦宏就曾率先提出过“不要卷大模型、要卷应用”的观点,并在此后多次呼吁大家卷应用,指出“只有应用才能真正释放大模型的真正实际社会价值”。
以史为鉴,从90年代的“互联网时代泡沫”来看,所谓“泡沫破裂”,实质上是一个去伪存真、优胜劣汰的过程,能够将那些狂热情绪下滋生的伪创新、伪需求的产品清除出去,将那些真正懂用户需求、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留下来。
这就意味着中国AI公司在面对“泡沫”时,应该在热风口中保持清醒,做符合用户刚需的产品,关注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持续找到PMF,在“泡沫”中生存下来才能成为最后1%的赢家。
从李彦宏的观点来看,AI企业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中国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在产业里做AI创新,长期来看,无疑将让中国的大模型更为强大。
以下是《商业未来》访谈原文摘编:
Adi Ignatius:去年,百度推出了类似ChatGPT的产品文心一言,目前已积累超过3亿用户。文心一言推出至今,你产生了哪些思考?
李彦宏:过去18个月到20个月的时间里,大模型领域最显著的变化,是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当人们刚开始了解ChatGPT或者文心一言时,他们最大的担忧是模型的幻觉,他们无法相信AI给出的答案;在过去18个月中,这个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今天,当你与一个基于先进模型的聊天机器人交流时,你基本可以相信它给出的答案。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假设,我需要在旅行时预订一家能提供超过25米游泳池的酒店,这些信息很难在酒店官网上找到。但我可以询问文心一言,它可以给出确切的答案。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可能是过去一年半中,大语言模型发生的最大变化。
Adi Ignatius: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现在好像还没出现人们预期中的那么多应用产品。你觉得我们是否处于人工智能的泡沫中?这项技术的发展轨迹是什么?
李彦宏:就像历史上许多次技术浪潮一样,在度过最初的兴奋阶段之后,泡沫不可避免。然后,当这项技术没有达到最初兴奋阶段的高期望时,人们会感到失望。我们经历过很多次类似的情况,比如90年代互联网迅速发展时的巨大泡沫,在2000年3月,这个泡沫破裂了。在移动互联网时期,类似情形再次发生。
生成式AI的时代,我们也会经历这一过程,泡沫过后,那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伪创新将会被清洗掉,在这之后,有1%的企业将脱颖而出,继续成长,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现在,我们只是在经历这个阶段,这个行业比去年更冷静,也更健康。
Adi Ignatius:你认为人工智能,或者说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大规模取代人类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李彦宏:很多人会将生成式AI革命类比于工业革命。回顾工业革命,也出现过类似情形,很多旧的工作岗位被替代,但创造出更多新的机会。每次创新和技术革命发生时,被替代的都是最辛苦、最艰难、对人们来说不是那么愉快的工作。但技术所创造的新工作,是更舒适、更体面、压力更小的工作。我很乐观地认为,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也会出现同样的情景。
另一点我想说的是,替代旧工作、创造新工作,不是一夜之间就会发生的。这将需要10年、20年,甚至是30年才会逐步实现,人类会有时间为此做好准备。
Adi Ignatius:你认为在生成式AI的发展道路上,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吗?
李彦宏:我的确看到了一些差异。最明显的区别是,中国更注重应用驱动。尽管中国市场上有数百种基础大模型,但人们更关心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PMF),我们更关心哪些应用将从大模型中获益,许多初创公司都在研究如何运用大模型能力。
比如百度,我们正在投入大量资源,基于大模型去重构和重建每一款产品。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巨大变化,比如最重要的搜索上,已经有18%的搜索结果由AI生成;还有一款创新的AI应用百度文库,它原本是人们用来查找教育等专业文件的应用,但经过重构后,用户只要简单描述他们的想法,就可以在这里创建PPT、Word等50多种格式的文档。
还有直播,这是一个需要真人全职去提供服务的工作,而现在,我们可以创造数字人来进行实时直播购物,用文心一言来生成直播的脚本。数字人看起来非常真实,数字人还可以在直播中与观众互动,回答相关问题。这些才刚刚开始,借助生成式AI的力量,很多产品和应用都会变得更好、更节省成本。我们正在为中国数以万计的客户提供服务。
Adi Ignatius:你认为10-15年之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我们与技术的互动将会变成什么样?
李彦宏:这是令人兴奋的一点。我认为,生成式AI具有颠覆性,它将让每个人都具备程序员的能力。未来5-10年,每个会说自然语言的人,无论是说英文还是中文,都能具备程序员的能力。
你可以想象,拥有这种能力,能让我们拥有多么大的生产力。我上大学时,还在学习汇编语言,但现在早就没人使用了,人们都在用Python或者C++。再过5年、10年之后,没有人会再使用Python或C++了,他们用英文或中文就能做想做的事。可以想见,10年后,世界将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