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对话张福锁院士:把科技小院建到非洲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4-10-14 09:22:25   浏览:1581次  

导读:划重点 01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创立的科技小院模式,已在15年间帮助中国农民对接现代化,如今走向非洲。 022019年,科技小院在非洲启动,已招收12个非洲国家90多名农学生,其中30多名已毕业并建成5个科技小院。 03由于此,非洲部分合作农户的农作物产量翻...

划重点

01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创立的“科技小院”模式,已在15年间帮助中国农民对接现代化,如今走向非洲。

022019年,科技小院在非洲启动,已招收12个非洲国家90多名农学生,其中30多名已毕业并建成5个科技小院。

03由于此,非洲部分合作农户的农作物产量翻倍,如2023年11月,马拉维科技小院合作农户种植的玉米平均产量达到每公顷8吨,比往年增长3倍。

04除此之外,科技小院还计划帮助非洲重塑生活习惯,分析食物结构、农业产业链等,以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

05目前,科技小院的经验已得到美洲、欧洲等地认可,希望将中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推广到更多地方。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前不久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一个特殊的机构“科技小院非洲中心”宣布成立,这个诞生于中国乡村田间的“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新模式,在15年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首创。15年间,无数的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教授、农学生,走出校园和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走进村屯农家。不仅如此,科技小院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为全球小农户的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

10月9日,2024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新京报采访了张福锁,讲述科技小院走进非洲的故事。

对话张福锁院士:把科技小院建到非洲

张福锁。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在田间地头,帮助小农对接现代化

新京报:科技小院是你和团队首创,目前许多地方都建了科技小院,也吸引了众多农业机构参与,它为何能发展这么快?

张福锁:科技小院的想法,最初产生于2008年,当时,我的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每年还可以发一百多篇英文文章,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我一直在想,我们发这么多英文论文,农民能看懂吗?能用上吗?所以当时就想,我们应该到农村去,看看我们的技术和成果,是不是真的对农民有用。事实上,我们在实验站进行科研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了一些问题,就是每年小麦收获的时候,实验站里的小麦产量跟小农户地里的小麦产量之间差别很大,然后我们发现,实验站的一些技术并没有很好地被当地农户采纳。所以我们决定,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一线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进行科研攻关。

新京报:科技小院能够走出国门,走进非洲,你认为是它的哪些特点在发挥作用?

张福锁:2009年,我们在河北曲周建立了第一个科技小院,为小农户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15年中,发展到覆盖全国的一千多个小院,服务模式也经历了从小农户帮扶到助力脱贫攻坚,再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转变和升级。但本质上,科技小院的功能,是帮助小农户对接现代化,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过程中,三农的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农民跟不上,我们的现代化就不能完全实现,现代农业也会大打折扣。而非洲也有类似的情况,那里有大量的小农户,每家可能就几亩地,他们如何和现代化对接,也同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国的经验,在那里是适用的。

走向全世界,中国经验落地非洲

新京报:最初是怎样想到在非洲建设科技小院的?

张福锁:大约在2019年的时候,科技小院的模式已经在我们国家推广开了,也受到了不少常年在非洲进行援助的国际组织关注。对我们来说,随着科技小院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也成了“科技小院”的追求,最重要的是,响应我们国家一带一路、中非合作的号召,我们也想要让中国经验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实践。所以,2019年的时候,我们启动了“中非科技小院”项目。

对话张福锁院士:把科技小院建到非洲

建在非洲的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新京报:在非洲的科技小院,是中国的师生去建设的吗?

张福锁:当时的情况,我们去非洲建设科技小院,其实是比较难的。最初,我们采取的是人才培养模式,招非洲的学生到中国学习一年,然后再回到非洲去做一年的科技小院,再回来毕业答辩。第一批招了三十多名学生,他们到了河北曲周的科技小院学习,我们设计了留学生跟当地的农民进行一对一的配对模式,一个农民带着一到两个留学生,进行技术学习和实践,让他们体会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这些留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不同的农业技术,比如说,有的非洲国家种谷子,但当地的谷子产量很低,留学生就学中国怎么种谷子。他们学习之后,带着经验和知识回到非洲去,在非洲组织建立科技小院。最初的非洲科技小院建在马拉维,就是来留学的马拉维学生回去做的,建成以后,发现比在中国的影响力还大,当地的小农户很喜欢。

让产量翻倍,解决非洲粮食危机

新京报:非洲的科技小院效果如何?

张福锁:在培养非洲学生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跟我们说,来中国之前经常从教科书上看到,中国用占世界约9%的耕地养活全球约22%的人口。他们会好奇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到了中国,真实地感受到这个奇迹每天都在发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随着他们学成后,回到家乡,在家乡建立科技小院,推广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也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自2019年建成以来,中非科技小院先后招收了12个非洲国家90多名农学生,毕业的就有30多名,他们在非洲建成5个科技小院,带动当地农作物产量翻倍。比如2023年11月,在马拉维新建的3个科技小院,6名从中国学习回去的非洲学生入驻小院。面对严重干旱等挑战,他们指导科技小院的合作农户,选择耐干旱的玉米品种,施用堆肥。2024年,3个科技小院的90个合作农户种植的玉米丰收,平均产量达到每公顷8吨,比往年增长了3倍。

新京报:你认为在非洲建立科技小院,推广中国小农现代化的经验,有何收获?

张福锁:作为世界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经验,正在为世界提供新的借鉴。尤其在非洲,意义非常重大,我们算了一笔简单的账,我国每年粮食产量超过1.3万亿斤。我们做好科技攻关,在此基础上,让产量再上一个台阶,所增加的产量,差不多和非洲缺乏的粮食数量相当。而如果我们在非洲推广中国的农业技术,就等于在帮助非洲解决当地粮食匮乏的问题,在当地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同时也是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展现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

未来的实践,技术落地的新途径

新京报:在非洲建设科技小院,和在中国有何不同?

张福锁: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为农民尤其是小农户服务。非洲有很多小农户,很分散且每户的耕地都比较少,大多依靠人力种植,这也跟中国以前的情况很像。所以中国的种植技术、经验对他们也适用,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稍加改进,就可以应用。当然也有不同,比如中国的科技小院,经过了多次升级,目前已经发展到3.0+阶段,从为小农户提供农业技术,到帮助脱贫攻坚,再到助力乡村振兴,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和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开始合作,影响范围也变得更大,甚至实现了区域覆盖,这和非洲还是有差别的,目前非洲的科技小院还主要在1.0阶段,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小农户,但即便如此,对当地的农民来说,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帮助。

新京报:科技小院在中国,不仅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在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是否考虑也在非洲推广这些经验?

张福锁:我们确实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在马拉维,我们想做的,不仅是帮助他们运用新的农业技术,也计划帮助他们重塑生活习惯,比如吃饭问题,不仅要有粮食吃,还要吃得营养、不浪费,我们也想帮助当地分析他们的整个食物结构、农业产业链等,看看在新技术支撑下,他们的农业发展如何进行长远的规划,这些事情我们在国内的实践中已经有了经验,在非洲还做得很少,但未来我们一定会做,从单一地帮助小农户,到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收益等,让更多的中国经验,进入非洲,帮助当地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此外,科技小院的经验,也得到了美洲、欧洲等地的认可,那里也有许多农业工作者,希望能把科技小院的模式带到当地,和当地的农业生产结合。我们也希望,未来能把中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中国的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新京报首席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张彦君

赞助本站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