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于9月24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吸引了2600多家全球工业厂商参展。
02工业机器人展区展示了各种类型和功能的机器人,如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
03专家认为,编程、校正、传感仍是工业机器人实现智能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三个关键技术难题。
04与此同时,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成为工业机器人的未来方向,具有自适应、自学习、免编程等能力。
05例如,上海节卡机器人展示了协同工业机器人,能在汽车制造场景中完成组装、检测等任务。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工博会上的机器人巅峰对决
作者/IT时报记者沈毅斌
编辑/孙妍
各家工业机器人都拿出“看家本领”来比拼。比力量,大大小小的机械臂托举、提拉25kg、50kg等不同重量的工业产品;比速度,0.305秒还原魔方,毫秒级数据传递到电机;比精准,小球分类,针尖对碰;比舞蹈,机械臂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9月24日,以“工业聚能 新质领航”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简称“工博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家工业厂商齐聚于此,带来工业自动化、智慧能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机器人等9大主题展。
在具身智能元年,工业作为机器人技术应用的广阔舞台,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大工业场景对自动化需求正在加速。香港大学教授席宁认为,当前编程、校正、传感仍是工业机器人实现智能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三个关键技术难题。
工业领域
手比脚更重要
走进工博会工业机器人展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人形机器人展台,开普勒、宇树科技等曾在人工智能大会亮相的人形机器人再次出现,尽管没有应用在工业领域的展示,仅凭单一造型就吸引许多观众驻足。
相距不远的埃斯顿展台,更像是机器人“乐园”,集齐了人形机器人、工业机械臂、协作机器人等多种类型,打螺丝、搬重物,甚至水下作业都一一展示。其中,站在前台迎宾的就是两台人形机器人Codroid 01。“我们7月开始打造这款人形机器人,不到三个月时间就落地了。”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臧家炜向《IT时报》记者介绍,该款人形机器人拥有170cm的身高和80kg的体重,线性关节模组、刚性关节模组、准直驱关节模组等核心零部件都是自研,全身最大自由度达44个。
“腿可以不是双足,但手一定是双手。”在臧家炜眼中,工业机器人的双臂就是工具,不仅需要承受负载,还要有灵活双手。该人形机器人单臂可负载5kg,单臂自由度有7个,灵巧手的自由度为67个,距离其他人形机器人在自由度上有一定差距。
但埃斯顿坚持打造人形,臧家炜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希望能替代传统的体力型劳动,另一方面是通过技术迭代,赋予人形机器人多模态感知能力,拥有智能化决策能力,从而完成复杂度、附加值更高的工作。
实际上,让人形机器人走入工业领域的并非只有埃斯顿一家,在《IT时报》此前报道中,国地中心市场体系总监杨正叶告诉就记者,国地中心正在加紧推进人形机器人训练中心建设,首期将建成100个训练场景,到2027年将建成1000多个通用人形机器人智能训练道常目前,国地中心打造的人形机器人即将进入上海电气和上海延锋汽车两个工业场景进行“实习”。
7月初,傅利叶打造的智能人形机器人已经在上汽通用汽车金桥豪华车工厂和奥特能超级工厂上岗。傅利叶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人形机器人依靠视觉感知和灵巧手可以在工厂内完成带电高压零部件安装、高精度拧螺丝操作、扫描标签、搬运零部件等工作。
机器人“长脑子”
在工业机器人展区,大部分机器人旁边都配备了一台负责指挥和调试的“大脑”,虽然是按照既定程序运行,但工作人员时不时需要检查运行是否正常。为了彻底“解放”工作人员,就需要让工业机器人开始“长脑子”。
微亿智造与捷勃特联合推出的新一代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创TRON亮相工博会。捷勃特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所谓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是将传统机器人控制算法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合,实现感知、理解、规划和执行能力一体化,能够在复杂工业环境中自主学习、决策并执行高度复杂任务。简单来说,就是让工业机器人拥有自适应、自学习、免编程等能力,并输出执行。
相比传统工业机器人,创TRON拥有环境感知、任务理解、实时动态规划和高速精准执行四大核心优势。在环境感知方面,通过具身视觉模块,实时捕捉动态环境变化,进行实时地图重建,以此确保机器人与外部环境交互的实时性。
任务理解方面,传统工业机器人能执行人类的编程指令,但无法具备柔性切线能力。创TRON无需传统机器人编程,通过对图片、视频、动作等进行捕捉,结合工业垂类大模型,快速完成任务理解和拆分,实现快速切线,切线时间缩短至小时级。
实时动态规划则是通过实时3D地图及目标任务,采用基于优化和采样结合的方案,完成点到点路径规划,实时生成距离和速度最优轨迹。搭配上实时控制频率为1 KHZ的高速精准执行机械臂,实现对轨迹的快速响应执行。
上海捷勃特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耀对媒体表示,机器人行业要走向软硬结合、以软为主,差异化竞争,把智能化的蛋糕做大,具身智能是突破红海的方向之一。增加了“大脑”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也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工业机器人的未来方向。
同一场景不同技术
要问哪个工业场景适合机器人大展拳脚,汽车制造一定榜上有名。人形机器人企业中,傅利叶、国地中心等都让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 “实习”。工博会现场,多家工业机器人企业也都将汽车制造场景搬上展台,现场为观众演示机器人如何造车,上海节卡机器人就是其中之一。
一辆保时捷停在节卡机器人的展台中央,四肢机械臂如同护士一般“呵护”着这辆车。“这四个机器人是协同机器人,负责车毂拧紧、车把手拉力检测、喷漆等工作。”节卡机器人工作人员告诉《IT时报》记者,与传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不同,协同工业机器人设计初衷是用于人机协作,例如组装、检测等任务,其中机器人可以完成重复性高或者精细的工作,而人类则负责监督或者处理更复杂的工作。
这就意味着,协同工业机器人不需要过于复杂的编程,有些甚至可以通过示教器直接进行编程,适用于更多变得场景。在能耗方面协同工业机器人也比传统工业机器人要低,“一般工业机器人能耗在1000瓦/时左右,而协同工业机器人只需要300~500瓦/时。”工作人员介绍道。
非夕科技则采用自适应机器人,所谓自适应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类似,是沿仿人化技术路线打造,融合工业级力控和AI的通用智能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以手感调整为主、视觉引导为辅,在本能反应和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进行自身技能提升。
非夕科技工作人员介绍,其核心特点在于智能方面采用层级式,第一层由AI及机器人算法进行驱动,随后通过专用处理器搭建的层级式智能系统,提供感知、力觉引导的操控能力、强灵活性的任务规划和实时自适应能力。
代入实际新能源汽车充电场景中,自适应机器人凭借智能化的工业级力控能力,可通过力控搜孔、柔性装配等决策,确保充电头在拔插过程中柔顺稳定。避免因位置不对或力度过大造成充电口损伤。
排版/ 季嘉颖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