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机器人?目前国内的机器人制造水平如何?世界机器人大赛等竞赛如何助力人才培养……备受瞩目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日前开幕。8月21日下午,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主题论坛青少年科技竞赛标准与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针对上述话题进行了探讨。
未来要搭建起高标准、严要求的竞赛体系
“无论是从国家政策上,还是资本的导向上,都是向着机器人这个朝阳行业在倾斜。”中国电子学会创新与产业服务处副处长、世界机器人大赛秘书长李洋以《未来竞赛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提到,自2015年首届举办以来,世界机器人大会已迈入第十年,十年间,社会公众对机器人的认知不断提升。
李洋表示,目前国内的机器人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类,其中服务机器人凭借着国内的市场优势以及各种应用,已经出现了国际领先的企业。
对于国内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李洋认为,关键在人才,“这里面的人不仅仅是指研发类型的顶尖人才,还包括能够涵盖机器人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专业人员。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有制造汽车的人、也有卖汽车的人,但是缺乏修汽车的人才。”像机器人大赛一样的竞赛,则有助于帮助企业通过竞赛的方式选拔综合性的人才。
在提及青少年科技竞赛的未来发展时,李洋提到,首先要建立高标准严要求的竞赛体系,强化资质认证,确保竞赛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原来比赛一直在扩大内容、争取更多的参赛选手,扩大比赛的声势,这也是整个竞赛体系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李洋认为,未来要结合大赛的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创新规则,让自己的“长板更长”。
同时,他表示,在竞赛的发展中一定要深化产教融合,让竞赛项目更加贴近产业的实际情况,促进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要持续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赛事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全球科技人才的互动与合作,“我们一定不要自娱自乐,一定要知道同世界的距离到底有多大、差距在哪里。”
做好不同学段衔接,搭建完备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从“工程”一词的由来说起,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陆际联以《工程教育与机器人竞赛》为主题,分享了工程教育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路径。
陆际联表示,工程教育就是工程师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近年来,国家对工程师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强工程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他提到了当下火热的STEM教育。在陆际联看来,工程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共同点是都要有课堂教学,不同点在于工程教育离不开项目的历练。像世界机器人大赛一样的科技竞赛已经成为高校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可以在课堂教育之外,有机会得到历练,“比如参与世界机器人大赛,学生们需要自己制订比赛策略,这种对抗式比赛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他同时提到现在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工程教育也需要学段衔接,来解决参赛学生脱节的问题。”陆际联现场分享了自己设想的工程教育学段衔接体系,借助小幼衔接、中小衔接、大中衔接搭建起完备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小幼衔接阶段包括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四年级,侧重于编程教学,只进行校内及小规模校际游戏式比赛。”陆际联表示,起始阶段工程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初识机器人,初步培养对机器人的兴趣,破除对编程的神秘感。小学五六年级至初中阶段为中小衔接阶段,采用任务式比赛,让学生学会搭建能完成给定任务的机器人,初步了解传感器。
在陆际联设计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同年级学生所采用的教学及比赛模式不同,教学目的也不同。比如,初高中可以进行难度较低的对抗式比赛,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制作少量的机器人部件,增强对机器人的兴趣;大学阶段就可以进行难度较高的对抗式比赛,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研究院肖艺能以《人工智能教育竞赛与顶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为主题,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以及人工智能教育竞赛如何助力人才培养等话题。
肖艺能介绍,国内高校逐渐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并开展了相关的教学与科研。比如,北京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所有本科生,不管学文科、理科、工科,都必须要学人工智能,其实可以看到,拥抱人工智能是大学现在的趋势。”
在肖艺能看来,人工智能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将孩子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这也意味着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批判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自我驱动力,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在我看来,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有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就是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竞赛。”
他表示,以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教育竞赛具有诸多特色,比如项目制学习、竞争性合作、游戏化学习等,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并逐渐进行深度的学科交叉学习。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巫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