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上海举办的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WAIC)大会上,全球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亮相。在现场的展示中,“青龙”能够判断桌面的物体,并可根据工作人员的语音指示,自主将桌面的面包和水果进行分类整理。
“青龙”身高185cm,体重80kg,拥有43个主动自由度,实现了从头部到手部、臂部、腿部、腰部和踝部的全尺寸设计;搭载400T TOPS高算力的控制器,同时具备高机动下肢行走配置和轻量化高精度上肢作业配置,支持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和抗冲击干扰等四大运动功能。
同时,现场还发布了机器人开源社区OpenLoong,以及“青龙”的硬件结构和参数、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和全身动力学控制系统。
“青龙”由上海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该中心成立于2023年12月28日,并于2024年5月17日正式揭牌。目前,这里聚集了机器人大脑“朱雀”大模型、机器人小脑“玄武”强化学习模型,以及“白虎”规模化数据集等项目,并正在加快推进麒麟机器人训练场的建设,计划到2027年可容纳1000个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
自2023年10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来,各地政府正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建设,纷纷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2024年3月27日,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宁波海曙启动,启动仪式现场发布其首款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并成立了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筹备委员会。
2024年4月16日,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深圳市南山区正式运营。
2024年4月27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其中包括了灵活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快速安装、本体高算力的支持,以及本体构型的开源开放。
这类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多设立了公司运营,投资人以“人形机器人企业+地方投资平台”的方式组合。
比如,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的4家股东分别为: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遨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4家股东为: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优必选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北京京城机电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AI技术持续突破,加上政府积极推动,具身智能行业正蓬勃发展。此次WAIC会议上,共展出了45款智能机器人,其中人形机器人25款,场面颇为壮观
●特斯拉带着Optimus Gen2亮相,该款机器人于2023年12月推出,此前仅于线上发布。
●宇树科技展出了人形机器人H1,为全球首款可实现后空翻的全尺寸电驱动人形机器人。
●银河通用带来了Galbot G1,该机器人通过大规模合成数据学习泛化技能,拥有广义抓取技术,可抓取透明和高度镜面反射物体,放置物体时可分辨方向。
●穹彻智能推出了穹彻具身大脑 Noematrix Brain,可实现通用柔性物体折叠、通用物体表面刮削等技能。结合实体机器人,无需提前建模即可实现初始状态混乱的衣物折叠(无限自由度物体操作)和刮胡子、黄瓜削皮(不规则曲面操作)的功能。
●天链带来了“最灵活”机器人T1,关节活动范围可以达到舞蹈演员的活动灵活度,其中髋关节具备-25°~142°的运动范围。
●乐聚带来了人形机器人“夸父”,为首款搭载华为鸿蒙系统的开源人形机器人,可适应多地形行走。
此外,达闼双足人形机器人XR4、开普勒先行者系列、星动纪元XBot-L、傲鲨智能外骨骼机器人等多款机器人,也纷纷从实验室走向展台。
不少人形机器人还走向了工厂,制造业是其落地应用的主要场景之一。
2024年3月,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进入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总装车间进行实地“培训”,实现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流水线与人类协作完成汽车装配及质量检查作业。
特斯拉在2024年6月的股东大会上称,计划明年小范围试产Optimus,预计将投入使用数千台机器人,初期于弗里蒙特工厂进行基础工作。
用机器人来制造机器,已经提上日程,下一个更值得期待的场景是,服务类的人形机器人何时走进人们的生活?
生物医药
01 司替戊醇可抑制乳酸、逆转肿瘤对化药的抵抗
7月3日,《自然》(Nature)发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英国癌症研究院团队的合作论文,NBS1 lactylation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DNA repair and chemotherapy resistance。研究团队发现,乳酸通过增强NBS1蛋白的乳酸化修饰,对于肿瘤的DNA损伤修复和化疗耐药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找到一款能阻断DNA损伤修复的靶向药物司替戊醇(stiripentol,抗癫痫药物),它能抑制乳酸的产生和乳酸化过程,从而破坏肿瘤细胞的DNA修复机制,使它们重新对放化疗敏感。该团队目前已正式启动临床研究,并开始招募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危重腹膜转移癌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
点评:肿瘤放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疗程增加,肿瘤细胞会逐渐产生耐药性。上述研究阐述了肿瘤耐药的分子机制,并提出了逆转化疗耐药的全新方案,期待这项成果能更快地转化为临床应用,使癌症患者更早受益。(罗仙仙)
02 新冠病毒RNA和活化T细胞可持续存在数年
7月3日,学术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刊发Michael Peluso研究团队论文Tissue-basedT cell activation and viral RNA persist forup to 2 years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他们使用PET成像来探究长新冠的生物学根源,对24名处在感染之后的第27天到第910天不等的患者,进行全身PET扫描,成像示踪剂显示,与大流行前的对照成像相比,这些康复患者的脑干、脊髓、心脏和肺组织以及身体的许多其他部位都显示出很强的T细胞活化征兆。此外,这种T细胞的活化与长新冠症状关联;例如,那些报告肺部有持续问题者的肺部也会显现较强的免疫活化征兆。
他们还检查了5名有长新冠症状者的结肠直肠组织样本,并观察到其肠道细胞内有残留的SARS-CoV-2病毒RNA,表明病毒RNA可以在肠道中持续存在近两年。
点评:新冠疫情过去,但“长新冠”仍在困扰人类社会,为数不少的人们看似从COVID-19新冠感染中康复,但持续存在的多种症状,包括神经系统问题和“脑雾”到心脏疾病等等。这一研究,揭示了新冠感染不仅仅是一种短暂的急性感染,“长新冠”需要重新得到重视。(李一跞)
03 美国FDA批准礼来AD药物上市
7月2日,美国FDA批准礼来的Kisunla(donanemab-azbt,每月一次350毫克/20毫升静脉输注),用于治疗成人早期症状性阿尔茨海默病(AD),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和轻度痴呆阶段AD且有确诊的淀粉样蛋白病理改变的患者。
在关键性的3期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Kisunla减缓了最高达35%的认知和功能衰退,在18个月内降低了最高达39%的疾病进展风险。6月10日,该药获美国FDA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咨询委员会(PCNS)的一致认可(2024科创要闻No.22)。目前,Kisunla的定价为695.65美元/瓶(约合人民币5066元/瓶),实际需要的总费用将根据患者完成治疗的时间而有所不同。
患者每四周静脉输注一次Kisunla,根据 III 期研究结果,使用6个月需约9万人民币、12个月需约23万人民币、18个月需约35万人民币。图片来源:礼来官网。
点评:AD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明确,业界认可的机制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Tau蛋白磷酸化、胆碱能损伤等假说。一直以来,靶向淀粉样蛋白是AD新药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礼来的Kisunla是FDA批准卫材和渤健的Leqembi(仑卡奈单抗)之后第二款减缓AD进展的药物,也是首个且唯一一个有证据支持在清除淀粉样蛋白斑块后可停药的疗法。(罗仙仙)
04 可用于靶向癌症治疗的DNA纳米设备
7月1日,《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研究团队的论文,A DNA robotic switch with regulated autonomous display of cytotoxic ligand nanopatterns,介绍了一种刺激响应的DNA纳米设备,可用于靶向癌症治疗。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DNA折纸结构,在正常情况下隐藏六个配体,在较高酸度(pH 6.5)下以直径10纳米的六边形图案展示,能够有效地聚集凋亡受体(DRs)并触发人类乳腺癌细胞的凋亡,而在中性条件(pH 7.4)下则保持惰性。研究团队在携带人类乳腺癌异种移植瘤的小鼠中进行了实验,注射纳米设备后的结果与注射非活性纳米机器人的小鼠相比,肿瘤生长有效减少了70%。
点评:上述研究展示了该DNA纳米设备在靶向癌症治疗中的潜力,有可能带来比化疗和放疗等现有方法更有效、危害更小的治疗方法。(罗仙仙)
05 神经义肢接口技术帮助截肢者恢复自然步态
7月1日,Nature Medicine发表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的论文,Continuous neural control of a bionic limb restores biomimetic gait after amputation,报告了一种通过神经信号连续控制的新型义肢腿,可使截肢者恢复接近自然的步态。这项技术通过截肢部位的手术,以创建形成主动肌-拮抗肌神经接口(agonistantagonist myoneural interface,AMI),该神经接口在身体和机器之间建立双向连接,增强了残余肌肉传入的神经信号,从而显著提升下肢假肢的功能性和步态的生物模拟性。实验中接受手术的7名截肢受试者在穿戴这些义肢后,行走速度比穿戴传统义肢的对照组提升了41%,速度峰值可与未截肢人群相当。此外,他们在斜坡、台阶和障碍物路段等接近真实世界的环境中,行走表现也更好。
点评:目前的大多数仿生义肢依赖于预设算法来驱动运动,使用者也会感觉到义肢的异物感。此项创新性技术,通过将残余肌肉传入信号增强与仿生肢体结合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让义肢 “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为改善截肢患者的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开辟了新途径。(谯雅馨)
科学前沿
06 一种沙漠苔藓或可在火星极端生态环境中存活
7月1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张道远研究员和张元明研究员团队在学术期刊《The Innovation》(《创新》)发表论文The extremotolerant desert moss Syntrichia caninervis is a promising pioneer plant for colonizing extraterrestrial environments,报告了他们研究发现一种生长在沙漠里的苔藓齿肋赤藓能耐受自身98%以上的细胞脱水、零下196摄氏度的超低温速冻,以及5000 Gy以上的伽马辐照而不会死亡。科研人员还发现,在模拟火星条件下,齿肋赤藓仍能存活并再生出新的植株。
点评:该研究刷新了生命体对环境的“耐受”新纪录,为人类探索外太空、打造宜居星球提供了灵感,为太空移民补上了一块新的拼图。(李一跞)
07 中国科研团队研制出系列菱方相二维叠层单晶
7月4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恩哥、刘开辉、张广宇、刘灿副等研究人员联合在《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论文《多层菱方相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单晶的界面外延》(Interfacial epitaxy of multilayer rhombohedral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 single crystals),提出“晶格传质-界面外延”材料制备新范式,首次实现了层数及堆垛结构可控的菱方相二维叠层单晶的通用制备。该材料在电学上达到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IRDS)的2028年半导体器件迁移率目标要求,在光学上实现近红外波段超薄高能效光学晶体频率转换。
点评:随着全球硅基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后摩尔时代”,芯片性能提升变得愈发困难。二维半导体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材料因其优异的电子和光学性质,成为下一代先进制程电子学和光子学的关键材料,多家企业在投入研发,而菱方相3R-TMDs具备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及电流密度、高能效体光伏效应、相干增强非线性光学响应等性能,有望显著提升集成电子和光子芯片的性能。该工作发展了“晶格传质-界面外延”材料制备新范式,有望推动新一代电子芯片及光子芯片的技术应用。(李一跞)
政策要闻
08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确定
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在自愿申报、组织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了20个城市(联合体)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重庆、鄂尔多斯、沈阳、长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桐乡德清联合体、合肥、福州、济南、武汉、十堰、长沙、广州、深圳、海口三亚琼海联合体和成都。
点评:未来城市交通会是怎样?各试点城市探索,哪一家的经验可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李一跞)
09 中国筹建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公示《工业和信息化部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方案》,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方案包括委员会的业务范围、组成人员和工作计划等,并明确脑机接口标准体系主要由基础共性、I/O接口、脑机接口数据、应用、伦理和安全等5个部分组成,方案公示和意见征集截止日期为2024年7月30日。
点评:随着脑机接口的技术进展和产业探索,标准体系建设也提上了日程,期待这一前沿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李一跞)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