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人士观看《热辣滚烫》无障碍版首映)
“北京这么大,我们每周周二放无障碍电影的时候,专门派志愿者到地铁口接人,最远有从顺义来的。”5月16日,中国盲文图书馆副馆长、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何川在接受《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这样一个细节。
中国盲文图书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从顺义到西城,促使视障群体勇敢走出家门、踏上这条对健全人士都不算近的路,这背后的巨大动力是他们对丰富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
如何保障视障群体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权益,跨越其中的“数字鸿沟”,社会各界都在密切关注。5月16日,腾讯与中国盲文图书馆共同发布腾讯视频“无障碍剧场”,旨在面向视障用户提供免费优质的无障碍观影服务。这背后,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正致力满足视障人群新时代下的新需求,帮助他们看见更大世界。
AI助推无障碍影片生产
“无障碍剧场”是面向视障人群推出的专门解决方案,视障用户登录腾讯视频App,通过残疾人身份验证后即可免费“观看”无障碍版影片。这类影片近于“广播剧”,播放同时加以辅助讲解,帮助视障观众了解剧情,感受作品内核。
腾讯视频“无障碍剧场”也是首款通过中国盲文图书馆无障碍检测的长视频应用,核心功能均已完成读屏软件适配。据悉,为了更贴近视障人群的需求和习惯,腾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腾讯MXD用户体验设计部和中国残联公益组织-腾讯无障碍联合创新实验室对视障群体进行深度访谈,并组织视障用户体验员参与产品研发和测试,实现视障用户轻松上手。
记者了解到,腾讯视频的“无障碍剧场”将分批次上线《热辣滚烫》、《漫长的季节》、《三体》等600余部经典影视作品的无障碍版本,其中首批190部已上线。这些影视资源后续还将陆续推广至全国400余家线下公共图书馆播放使用。
在为视障群体提供越来越多的无障碍影片背后,AI大模型成为有力工具。
据悉,一部无障碍影片制作包括撰写脚本、配音、合成视频等流程。而能够用于描述视频,基于剧情、对话间隔等因素,直接生成口述脚本初稿,还能自动完成配音及合成剪辑等工作的AI技术,不仅提高了无障碍影片的制作效率也降低了参与者的门槛。
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李大任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无障碍影片过去需要专业人员反复观看13-15遍才可以把脚本写好,制作周期需要30天,但是现在利用AI大模型,整个生产周期压缩到原来的1/3。
需要提及的是,在无障碍影片制作中,AI还不能完全代替人工。李大任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腾讯视频基于混元大模型对图像进行理解,生成文本,再把文本交给志愿者进行润色,参与的比例大概五五开。
他当天还表示,现在无障碍电影的核心技术难点,还是在于AI对于场景动作的识别准确性以及覆盖率。“这也是我们需要志愿者帮忙润色脚本的核心原因,随着我们不断地制作无障碍影片,志愿者标注的数据也可以反哺模型训练,帮助我们的大模型在视频理解方面做得更好。”
新时代新需求
据记者了解,盲文图书馆自13年前就坚持每周二上午为视障人群讲一部电影,迄今已讲述700多部影片,服务数万人次。何川告诉《华夏时报》记者,13年过去我们发现,不光是北京,所有开展的视障文化服务中,无障碍电影最受盲人欢迎。而自2011年第一部拿到授权正式出版的无障碍影片《建国大业》算起,迄今已经有860多部无障碍影片正式发行。
在这背后,中国盲人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750万视力残疾人士。再加上视力不便的老年人,这个群体将更加庞大。无障碍文化作品是他们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来源,也是残健平等、共享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需要提及的是,2022年5月5日,《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生效。腾讯视频“无障碍剧场”是腾讯携手中国残联,建设无障碍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务实成果之一,也成为积极响应这一条约的生动实践。
但随着数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视障群体已不满足于“滞后”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希望能跨过“数字鸿沟”,和周围的人一样看到最新的影片,同步谈论最新的话题。
何川告诉《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无障碍影片的来源中,公益捐赠是大头,但总体来说比较少,影片也相对滞后。他表示,随着环境的改善走出家门的盲人越来越多,看电影的需求在增加,口味也变高了,“以前放什么电影都看,现在要看最流行的、经典的片子,还有自己点播一些电影。”他同时表示,从电影角度来讲,因为艺术性、表现手段都更多样,电影总体上越来越难讲,对讲述员来说都是挑战。
对于无障碍剧场的后续,李大任当天也表示,未来关注的焦点还在于继续完善相关功能以及生产更多无障碍内容,会把视障无障碍剧场持续做好。他同时呼吁,期待整个影视行业能开放更多无障碍影片制作版权的授权。
责任编辑:黄兴利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