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逐步向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渗透融合,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格局等诸多方面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人工智能应用广度和深度拓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风险隐患,如隐私泄露、偏见歧视、算法滥用、安全问题等,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发展中遇到的“人机对齐问题”,即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系统安全可控,符合人类意图和价值观。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扩散会造成国际范围内的公平正义问题,即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较多惠及发达国家,而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多殃及发展中国家,因此国际间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也是世界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间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能阻止在AI治理问题上达成共识。
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应用中的伦理风险,各国与社会各界开始展开伦理探讨,寻求应对AI伦理风险的路径和规范,以保证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工智能伦理(AI Ethics)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人工智能治理政策在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公众利益保护、未来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间发展态势等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23全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报告》政策篇,旨在通过挖掘分析各重点国家政策来体现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政策趋势、现阶段政策要求以及未来政策体现。为人工智能行业及相关行业的组织者、参与者及人工智能使用者清晰、具体地展现我国与海外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政策的发展历程、侧重点以及未来趋势,为其如何健康发展、顺应趋势发展起到作用。
耶鲁大学Wendell Wallach教授在2022年比较过中、美、欧盟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不同路径并阐述道,中国在2021年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非常具有前瞻性;欧盟希望通过法律行为引导具体伦理实践,尤其是对数据保护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很多主体在进入欧盟前都会被要求宣示遵守这些规定;美国通过制定算法责任法,希望公司担负起相应责任,特别是遵守网络空间管理条例,但是目前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美国人对于创新的执迷,使得很多美国人不得不思考如何既提升效率,又把价值因素考虑在内,达成生产效率与伦理治理之间的平衡。
来到2023年,各国的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政策有了更为全面化、系统化、精准化的体现。例如欧盟发布了《人工智能法案》,该法案首先考虑了监管“黑箱”技术的核心诉求,突破性的规范人工智能与欧盟社会的价值观的融合,其次在做出更细化指引的同时创建严格的风险等级,对于高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做出与之匹配的监管等级。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决议标志着欧洲在人工智能监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新的监管标准。美国发布的《人工智能权利法案蓝图》对于人权有了更为细节的阐述,并且侧重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不同行业、工种有了具体的规范、保护,甚至涵盖地产市常
与欧盟不同的是,美国的政策更为侧重服务于人工智能行业以及相关联动行业的未来发展,已确立美国人工智能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
同样在2023年我国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首个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管理办法,不仅对行业做出了具体的规范,并且与欧美不同的是,我国在监管的同时最大限度给予更为宽阔的空间来发展,对于行业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人工智能作为一次技术革命,从技术赋能角度来看,技术赋能代表一定有人会失能,技术赋权一定会有人失权。于是政策篇将从权利角度梳理分成人权、产权和主权三个层面。例如,人权层面的面部识别问题,识别过程中被识别者大部分没有是否同意的选项,这是带有争议性的,这是人权问题。另外产权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来历、来源、产权不清晰,结构非常复杂。主权问题典型的例子就是滴滴上市因国家数据安全的问题受阻。这些都会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造成挑战。
除此之外,为了对于本国的人权进行更细的划分,进而将人权分为隐私权、公正权、人格权,以及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运营者角度、官方机构角度进一步划分。另外为全方位展示政策趋势与具体明细,在政策拆分分类的过程中本文按照时间罗列政策。除此外,为方便与细节同步的展示,本文将在政策前进行总体描述,并在下方罗列原文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