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3-11-06 13:29:04   浏览:8582次  

导读:《人形机器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突破肢体关键技术。有专家指出,从资本的角度来说,可以说将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机会,打消企业从研发上对于资金上的一些顾虑,从上到下能够激活人形机器人产业。 11...

《人形机器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突破“肢体”关键技术。有专家指出,从资本的角度来说,可以说将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机会,打消企业从研发上对于资金上的一些顾虑,从上到下能够激活人形机器人产业。

11月2日,工信部出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并提到,“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培育2至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至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袁建军在接受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采访时指出,新政策的发布意味着从国家层面上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也将会鼓励更多资金进入该产业。

人形机器人或将自成一个主赛道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研发出人形机器人产品有较大的决心。”袁建军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表示。袁建军认为,此次《意见》的发布,相当于从国家意志层面上明确要发展人形机器人、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此外,工信部希望通过产学研的方式紧密配合实现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从研发端到产品端各个环节打通。

长期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澎湃科技专栏作者胡雨表示,《指导意见》中,“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这句话非常关键,意味着将来会把人形机器人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或者说是引领发展的关键引擎。

有人形机器人行业从业人士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据其了解,《意见》出台前,工信部曾做了长达一年多时间的前期调研,“此前,人形机器人在工业赛道中的研发应用不算主流,未来人形机器人可能是一个主跑道,说明国家已经把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放到了比较高的位置来看。”

三个关键细分领域

人形机器人“大脑”是具身智能的关键。今年以来,ChatGpt和大模型的普及,让人们看到了机器人具备智能性的可能性。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

业内人士预计人形机器人短期内做不出市场化的产品,不仅受制于当前的技术,此外还因为涉及到研发的成本会非常高,“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最烧钱的产业,可能投入100亿在短期内也很难会有产品和技术产生。”

澎湃科技注意到,此次《意见》中,多次体现工信部对于打造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追求。

袁建军认为,从资本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意见》中将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机会,打消了企业从研发上对于资金上的一些顾虑,从上到下能够激活人形机器人产业。

“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及对机器人“大脑”关键技术的突破。

《意见》提出了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和“肢体”关键技术的突破,这体现了国家对于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的重视,以及对于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这种技术创新不仅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将为相关产业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接下来,“大脑、小脑、肢体”是人形机器人主赛道的三个细分领域,这三个领域内都会诞生各自的专精特新企业。

探索“机器人即服务”新模式

此次《指导意见》中还提及,探索“机器人即服务”的新模式,加速人形机器人低成本、灵活部署应用。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很新的提法,能够更好的助力人形机器人低成本走进生活应用等其他场景中。“这说明国家明确要人形机器人低成本灵活部署应用,并不是要开发出一个很昂贵的奢侈品走进人们的生活。”

澎湃科技注意到,此次《意见》中也提及加速成果转化,建设人形机器人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人形机器人成果孵化创新中心,举办赋能成果展,促进产学研用交流合作。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对于人形机器人成果转化方面,袁建军表示,校方已经准备从两方面开始行动。其一,不断加强对于人形机器人研发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这是一个周期性较长且需要系统培育的工程。其二,积极参与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研发的产业园区合作。“高校可以配合企业生产,与企业形成联合体一起在关键技术上攻克难关。”

袁建军称,目前学界已经开始参与制定人形机器人行业相关标准,希望能够达成一定的行业共识。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