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4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暨第三届“青年科学家50论坛”在深圳举办。4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科学家首次集体亮相并领取今年的奖杯。超50位两院院士,20位大学校长、副校长,50多位新基石研究员,近200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齐聚南方科技大学,共议科学前沿和科技人才培养等热门话题。论坛由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公司共同主办。
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等媒体采访时,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妩蓉表示,根据国家对科技力量的定位,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国家战略科技的建设上,无论企业、高校还是研究院所,包括一些新型的研究机构,都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其中,在国家宏观的科技政策、科技战略方面,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的参与则可以做一些促进工作和有益的补充,“相比于美国,中国的社会力量在基础研究投入这一块占比还很校我们希望做一些探索,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共同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激发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奖项覆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
五年来,“科学探索奖”资助了248位青年科学家,他们来自26个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35周岁及以下的获奖人26位,女性获奖人24位,各占大约10%;还有11位港澳地区获奖人。“科学探索奖”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勇闯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无人区”。获奖人中,共有7位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众多获奖人在国际核心科学期刊上发布重大科研成果。
谈及社会力量的参与给基础科研带来的作用,2020年“科学探索奖”先进制造领域的获奖人、来自天津大学的陈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是经费,做基础研究的经费相对比较少,社会资助给了基础研究的人机会和认可。其次,也带来了基础研究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带来了很多积极的社会效应。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妩蓉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国家对科技力量的定位,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国家战略科技的建设上,无论企业、高校还是研究院所,包括一些新型的研究机构,都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这些力量共同构成了整个中国的科技生态。“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作为一个社会的基金会,腾讯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在里面发挥一部分的作用,去做一些促进工作和有益的补充,这是我们的定位。”她提到,相比于美国,中国的社会力量在基础研究投入这一块占比还很校“我们希望做一些探索,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共同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邬贺铨表示,“科学探索奖”的发起,主要动机是希望真正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的原动力激发出来。“科技创新根本在人才,探索奖定义在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在资助五年以后,他们在50岁以下,正是科技行业的骨干和栋梁。同时,探索奖定位在长远,更看重他们在科学前沿前瞻性方向上的选择和创新思路的探索,以及从基础科研、基础应用等方面着力支撑国家科技发展。”
科学是顶级人才的竞争
今年的“青年科学家50论坛”以“聚焦原创,突破边界”为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展开了一场关于青年科学人才培养的对话。
韩启德提出:“科学是有‘共同体’的,大家兴趣相同、目标一致,慢慢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和方向,形成了学科的范式。这对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将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人才培养中,怎么发掘“潜力股”?潘建伟认为:“最重要是兴趣驱动,这是我们组建队伍时非常强调的,作为老师要尊重青年人的兴趣,帮他们找到适合做的事。”
好的科学奖励体系应该是怎样的?窦贤康表示:“虽然‘钱’越多越好,但是多或少不是第一位的,关键是在确定的边界下怎么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具活力的青年科学家身上。”
“科学是顶级人才的竞争,科学家要把研究作为一生中最大的爱好才可能走得更远,没有兴趣坚持不到最后。”窦贤康同时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这一代人真正要实现中国科学界的重要工作,在一定阶段中要定下心来,远离一点世间的喧嚣。”
在选聘用人、项目资助、奖励等方面,如何改革和优化科学奖励的评审机制?作为“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潘建伟介绍称:“项目刚组建时就设立了明确的回避制度,科学家们都做出了郑重承诺,我们非常小心细致地讨论每个项目,也保证了评选的信誉和声望。”
“为什么‘科学探索奖’可以成功,原因之一是科学家说了算。科学的评审和评价要由‘科学共同体’来决定。”韩启德说。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