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之前的一次蛰伏。
作者|李晗
编辑|栗子
如同移动互联网产生革命化浪潮一般,几乎所有企业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大模型已成为支撑各个行业的“底座性变化”,所有行业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
在这种论调之下,从今年初至今,我们看到各类大模型产品集中涌现。仅在国内就有上百个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密集“上新”。
AI大模型爆发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企业们切实看到了基于大模型的“AI+”正在对现有业务进行颠覆。毋庸置疑,大模型跨领域、跨任务的迁移学习,使得AI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实用,开始真正走入千行百业,成为破解企业发展瓶颈的制胜法宝。
而中国SaaS正是需要AI推动的典型行业之一。
前段时间,“中国到底需不需要SaaS”在国内toB圈讨论激烈。事实上,这种讨论是建立在中国SaaS长期以来未能迎来爆发增长的大背景之下。导致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中国SaaS行业一直面临的难题:客户定制化需求和标准化产品规模化盈利之间的矛盾。
当处于“爬坡期”的中国SaaS行业遇上AI变革的技术奇点,中国SaaS如何借AI之力找寻未来增长点?对于这个问题,像e签宝等一些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围绕AI,找到了支撑自身SaaS业务增长的答案。
1.“不做大模型,我们做AI PaaS”
在9月14日召开的“签无界创未来” e签宝第二届用户生态峰会上,e签宝基于自身十多年来的电签经验和实践,推出了电签垂直行业的专业PaaS平台ePaaS。其中的AI PaaS,是行业内首个集成了合同AI大模型应用平台。
在该平台上,e签宝已经接入了国内多个领先大模型,并结合各个模型的优势和特点,应用到不同智能合同场景中。
e签宝发布ePaaS平台,图片来源:e签宝
在「甲子光年」看来,e签宝推出AI PaaS这一动作,未来必将会引发电签行业、甚至是整个SaaS行业的跟随。
核心原因有三点。
首先,从IT架构层面看,AI大模型处于云业务架构的最底层,而SaaS应用则是在用户业务场景的最上层。像GPT模型之于ChatGPT一样,作为能力底座的大模型,并不能“直接”运用在应用场景中,而是需要搭载包含用户界面的上层应用供用户使用。
想要简单易用的在业务场景中应用大模型,必然需要将AI PaaS置于模型与应用场景之间,打通二者壁垒。
因此,下接大模型、上接应用场景的AI PaaS,作为“中间层”衔接模型能力与场景需求,从而激发整体业务的优化升级。
其次,相比自研大模型,搭建AI PaaS显然更契合SaaS企业们的核心诉求。
事实上,自研大模型并不“实惠”,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资金与算力,并非所有企业都有实力自研大模型。
与此同时,面向toB的SaaS行业,需要承接各行各业的场景需求,出于数据安全、业务结构、模型性能等诸多因素考量,提供单一模型也难以适配客户多样化的行业场景。
对于SaaS企业来说,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大模型正逐步从初创走向成熟,并且已经可以进行商用。所以直接接入多样化的优质大模型供客户选择,无疑更加高效可行。
最后,目前中国SaaS行业正面临客户群体的结构变化。通过AI PaaS来优化自身业务线,才是因时而变、因需求而变的“精准服务”。
一方面,除了以往具备IT基因的互联网企业外,SaaS企业逐渐承接起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然而,传统企业数据资产积累薄弱、“数据孤岛”问题严重,想要实现业务的数智化转型,不仅需要SaaS企业提供标准化工具,还要提供一体化、系统化的行业场景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大模型部署仍存在较高门槛,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开发运维、模型微调等技术与资金难题,都成了腰部企业搭上AI快车的绊脚石。如何让腰部企业既能“用得上”大模型,又能“用得起”大模型,成为SaaS行业的一大痛点。
回归到繁杂的用户需求,不难看出中国SaaS需要的不是“名声响亮”模型性能,而是切实将模型能力带入到业务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一点上,上承业务场景,下接模型能力的AI PaaS,显然是更优解。
以e签宝为例。据e签宝创始人金宏洲介绍,目前,e签宝已接入了MiniMax、通义千问、ChatGPT等多款主流大模型,用户无需自主研发大模型,就可以在电签业务中选择适合自身业务场景的模型底座,调用模型能力。
同时,用户也无需担心模型能力与行业场景不适配的问题。通过ePaaS平台,e签宝会结合自身行业Know-How优势、数据积淀、模型能力,实现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优化升级。
也就是说,作为ePaaS平台的提供者,e签宝已经做好模型微调工作,只要接入ePaaS,就能将大模型的能力应用到不同的智能合同场景之中。
目前,像红豆集团、象屿等企业,已经开始应用e签宝线上线下签约,智能扫描合同等功能。借助电子签名平台,红豆集团签约周期从一个月缩短至一天完成,效率提升了60%。红豆集团CIO奚丰分享到,除了人事、财务、金融业务外,未来红豆集团将在供应链营销场景落地智慧合同、电子签名平台,实现业务流程的全周期监控。
2.AI热潮中,中国SaaS的未来解法
不过,在「甲子光年」看来,AI PaaS的价值远不止此。
除了能解决高效率将模型能力带入业务场景的诉求之外,AI PaaS的更大价值在于:化解中国SaaS的长期痛点。
前文提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SaaS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用户的定制化需求与标准化产品规模化盈利之间的矛盾。
从全球视角来看,很多海外SaaS企业早已成功走出了规模化的盈利路径。例如全球电签头部DocuSign,2021年巅峰市值曾一度超过600亿美元。
但问题在于,SaaS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前提就是产品标准化。而中国SaaS市场却并非如此。
一方面,中小企业付费意愿差、付费能力低,其需求各异的场景需求无法进行高效交付、规模盈利;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又需要本地化部署、个性化交付的传统模式;加之业务条线多样、应用场景复杂,SaaS一站式、标准化的产品设计也难以满足大型企业的产品需求。
必须承认的是,受制于产品成熟度和市场环境差别,中国SaaS始终没能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中国SaaS的长期痛点,实际上最终指向了效率困境。
正如e签宝CEO金宏洲所言:“公司竞争本质上就是效率竞争。”如何用AI大模型赋能交付效率,也是中国SaaS在这轮AI热潮中,需要寻求的解法。
不同于AI 1.0时代的单领域、特定任务作业,大模型的跃迁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海量数据的自我学习,实现跨领域、跨任务的迁移学习。大模型强大的推理与泛化能力,能使其快速、低成本地应用至业务场景中,加上模型微调,便可以进一步应用于个性化的场景之中。
换句话说,如果将大模型的能力应用到SaaS产品上,借助AI PaaS的低代码搭建能力,SaaS企业就可以快速响应客户业务场景需求,并基于模型微调深入至行业场景,最终降低交付成本、提升交付效率。
以e签宝为例,在此次发布会上,除了ePaaS平台外,e签宝还发布了“签管”一体化的电子合同平台。
基于ePaaS平台和AI能力,e签宝将合同流程与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将合同拟定、创建、审批、签署以及和智能化管理,集成到一个流程中完成,满足了腰部企业“开箱即用”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了好用、智能、安全的签管一体服务。
而借助于ePaaS平台,e签宝两大产品线统一印章平台与“签管”一体的电子合同云平台,也实现了能力的下沉共用,广泛集成到业务场景中。
最终,SaaS企业将多年积淀的行业Know-How转化为产品能力,联通更多toB场景,构成良性循环。
而更大的联通,也意味着更大的生态。
找到可立足的产品能力,会使SaaS企业更专注于自身细分服务模块,而非一味为了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而踏足其他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SaaS企业的内卷现状。
正如金宏洲所说:“没有边界的公司,是没有朋友的。”中国SaaS行业经历十年的发展,“生态打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更多的KA客户选择采购多款优质的SaaS产品,而非绑定在一家SaaS企业上,也让中国SaaS行业走向成熟。
沿着生态的发展思路,做厚产品、做深价值,寻求互补性而非替代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伙伴间的互补性,是生态合作的重要基矗”金宏洲分享道,“就像e签宝与鸿翼知识管理的关系,一方做合同,一方做文档,有合同就会有文档,有文档就会有签署。我们面对着类似的客户群体,这是合作好的一个前提。”
通过加持e签宝电子签名平台,鸿翼在电子文件合同、电子档案等知识管理业务中可以调用e签宝电子签名能力,做到合同拟、审、签、管全生命周期优化升级;e签宝则可以融入鸿翼的生态圈,联动上下游企业用户,发挥更大的网络效应,由此在技术、管理、业务咨询中强强合作,实现共赢。
在e签宝用户生态峰会上,钉钉总裁叶军、明道云创始人任向晖、易点云CEO纪鹏程、甄云科技董事长王佩分享了对“中国SaaS的出路究竟在哪”的探讨。几位行业带头人的见解同样如此:“好的产品做一半,剩下给伙伴”。让商业回归理性,做好开放与连接,才能走出一条稳健的道路。
e签宝第二届用户生态峰会 圆桌讨论,图片来源:e签宝
可见,尽管外界仍在争执“中国需不需要SaaS”,SaaS从业者已经找到一条练好内功、广交朋友的生态可行路径。
而在这条可以预见的未来道路上,AI已经成为产品升级的加速器,AI PaaS,也正在成为搭载SaaS生态伙伴的舞台。
(封面图来源:e签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