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三明治
从今年年初开始的人工智能浪潮,带动了不少相关玩家坐上“高速列车”。就比如在AI硬件领域,英伟达的股价和业绩已经实现了双增长,而且目前来看,至少短时间内,这种增长是可持续的。
而在另一个领域AI软件,也被不少投资者认为处于增长的前夜。笔者最近看到,市场上的一些岗位已经明确提出应聘人员要熟练掌握包括ChatGPT在内的AI应用软件。如果说要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寻找确定性,或许这就是确定性。
既然要爆发,不少玩家也在未雨绸缪,积极准备,生怕被大部队甩下。比如创意软件龙头Adobe几个月前就已经推出了差异化AI创作辅助工具萤火虫,虽然它目前还处于公测阶段,但是已经把投资者的期待拉满,股价累计涨幅超过50%。据了解,萤火虫模型集的第一个模型是在独特的数据集上训练的。
Adobe股价涨幅情况
此外,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也“蹭”上了AI软件的热度,比如小红书旗下公司新增AI软件开发业务,圆通速递也成立科技公司,经营的范围就包括了AI基础软件研发。
事实上,AI软件的赛道真的那么好进吗?这个赛道是否蕴藏着投资机会呢?笔者带你一探究竟。
一、两难的选择
如果回顾一下最近几年AI模型的发展,就会发现AI技术提供商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而且门槛不断提高。尤其是这两年的大模型时代下,模型呈现几何式的增长,这就让更有数据、资金支持的玩家们强者恒强,行业呈现出了马太效应。
而要说起AI模型,概括来说,开发方式无非就是两种:开源和闭源。从头部玩家的路线来看,像今年火爆全网的OpenAI就已经用脚投票,选择了闭源模式。这样一来,如果其他玩家未来想要融入GPT-4中,OpenAI就会提供对应的API接口。而OpenAI前两天准备放大招了,它计划推出一个类似 "App store" 的大模型商店。打通所有 ChatGPT软件应用。
而非头部的玩家更喜欢抱团取暖,未来笔者预测更有可能打造开源的社区,共同迭代模型来缩小差距,但目前和头部的谷歌和OpenAI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AI模型逐渐变化
众人拾柴火焰不一定高,在AI模型上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这种背景下,软件玩家们就需要认真考虑如何站队,如果选择了头部的闭源玩家们,这样虽然可以简化训练、部署等环节,降低玩家自己的运维成本,但是这也意味着使用成本上升(比如每1GB数据的处理需要花费可能超过8000美元)。
如果选择开源模型呢?软件玩家们能够自建大语言模型,这样会使资金投入更加灵活与可控,而且能够实现对数据安全的把控,缺点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模型迭代速度慢,效率不高,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最终选谁,笔者的观点是结合自身实际,在资金、数据、应用场景等维度评估能否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果没有那个金刚钻,直接选择闭源模型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基础+应用,很难双管齐下
如果我们把AI软件分类,可以分为应用软件和基础软件。
因为两个赛道的know-how几乎完全不同,所谓更行如隔山,像应用领域,我们可能更熟悉一些,比如微软就已经正式把OpenAI的GPT-4模型装进Office套件,国内的“微软”金山办公也跟随其后。
我们今天主要来聚焦于基础软件。
基础软件简单来说,就是为算法提供运行的平台和工具,基础软件有又可以分为信息安全、数据管理、软件开发等细分领域。
而最近,欧洲议会刚刚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案》,这也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法案。这就意味着,未来大算力模型可能会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标准。
此外,数据作为未来的生产力要素的一种,数据的筛癣训练和安全也将受到广泛的监管重视。这样一来,基础软件行业中的数据以及信息安全玩家们将在AI的大赛道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作用。
AI监控软件市场的主要玩家
三、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
光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笔者举个简单的例子。
就比如美国的Palantir Technologies(软件公司,以下我们就简称P公司),主要在做大数据分析,笔者分析之后感觉,它的核心竞争就是:没有通用工具软件,它的产品中有超过三成需要定制化,也就是说为下游提供专业化和定制化的服务。
定制化的背后,我们深挖一层,就意味着可以提高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能力。
从业绩表现上来看,今年一季度,它的营收已经超过了5亿美金,同比增长,对于一家初创企业来说,已经难能可贵。
全球AI市场规模
虽然说AI基础软件为整个AI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支撑性的作用,但国内玩家在这条道路上的活跃度和实际进展来看,还有这一定的差距,主要集中在初创软件。好多公司虽然主营业务挂着“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的条目,但是实际披露重大进展的并不多。
所以这条蓝海的赛道里,玩家们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