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元
今年,上海国际会展中心二楼,广汽埃安Hyper GT巨型广告牌上的“激光领航”,指代的便是“加入三颗激光雷达的高阶辅助驾驶能力”,这项能力背后是禾多的影子。
如今,除了广汽传祺与埃安,禾多的域控与智能前视相机产品也拿到了奇瑞与东风重要车型的L2定点。很明显,当跨过量产这道坎儿,“走量”,成为科技公司们今年必须为生存而思考的新问题。而解决方法之一,就是丰富产品线。
“我们很多时候都问自己,内部也在battle,到底想把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一个什么样的产品里。”禾多科技倪凯说,作为企业掌舵者,他要思考如何在中短期有更多项目,以确保实现长期的技术竞争力。
“不同车型肯定要有不同市场定位,使用有差异的芯片与传感器。那么,以前我们做高阶,现在我们也有能力大规模出货L2入门级产品;以前只做功能软件,现在也有中间件;以前只在智驾域内工作,现在也在座舱域里实现智驾交互。”倪凯说。
如果要形容过去3年以来,车厂推出新车型的常见状态,只有一个词:“赶时间”。虽然在没有项目时,车厂会全方位考察项目能力与资源投入,但从本质上倪凯认为:“大家还是看你能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价格给他什么样的东西。”
车厂当然愿意给予初创公司一些机会,不过除了钱,时间通常不会超过1年半,甚至1年都是如今国内“相对较长”的交付周期。
“把一颗芯片上的能力做好当然可以实现,前提是给足时间。但主机厂的急迫程度很高,他们希望你能在几个月甚至几周内做好,这个时候你该如何抉择?”倪凯强调,不拿成本与时间框住的量产,不叫真量产。
事实上,没有一家科技公司不喜欢拿到“全栈式”项目,但当下大多数车型的供应商都是“零散且多样化”的中间件、座舱的N个能力、泊车、行车…通常都有五六个甚至十几个Tier1与科技公司来承接。
倪凯认为,从大趋势看,国内再不会出现第二个“能包圆”的博世那是肯定的。但短时间内分的如此之细,是因为甲方仍然不清楚谁到底能做好什么、不能做什么。而这显然降低了整体效率。
他并不排斥现在“众神混战”的状态,只是觉得“合拢”的时间点一定会到来,而最终能分得蛋糕的人,一定会具备三项能力:“自证清白的能力,兜底的能力,以及能把活都干了的能力。”
如今,宣称具备高阶辅助驾驶能力的企业,两双手才勉强数得过来,但真正拿到量产项目的属实不多。
而倪凯对潜在竞争对手们的态度是“包容”,因为他觉得市场足够大,每家企业也都有自己的生存技巧。“甚至现在为了追求规模和效率,牺牲一定成本去拿项目并不难,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项目的性能和体验打磨好、按照客户要求把项目交付好。”
“那么多车厂都有定价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的车型,你怎么在这么多产品线上做到量产交付,在这么多芯片和传感器中做出选择…需要权衡的东西太多了。每一个缝隙都需要时间。”
倪凯表示,包括芯片在内,如今国内国外的产品也卷的厉害。看起来稳坐江山的玩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而软件能力最终一定需要与芯片剥离开来,掌握在科技公司自己手里。
但当下,对于禾多最重要的,就是“管好自己”。“我们内部的口径是,今年我们的广汽、奇瑞等量产项目如果做不好,那么即使研发创新跑得再快也无济于事。这可能也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只有做好量产交付,自动驾驶才有未来”。
(编辑 张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