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 上海报道 动力外骨骼可被视为机器人的一个分支,令普通人穿上就变身为“大力士”,在中国正于工业、医疗、日常生活等多种范畴展开使用渗透。在上海从事动力外骨骼开发的创业公司傲鲨智能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预计2023年起,中国外骨骼市场将迎来爆发性增长,这种产品会像手机一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该公司市场总监张华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实现外骨骼的研发自主,是降低产品成本的关键,期望将万元级别的外骨骼尽快推向市常
外骨骼应用走进日常生活
动力外骨骼是一种可穿戴在人体上的移动机器,融合了传感、控制、移动计算等技术。这个概念虽然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人们还在探索在军事、工业、日常等多种领域的便利化外骨骼设备研发。张华介绍称,近年来,外骨骼正在走进日常生活,无论功能或价格都在向消费级别产品演进。
“外骨骼在医用领域是复健设备,价格至今仍然高达每副70万至100万元,我们正计划大幅降低其成本至万元级别,因为消费市场的需求潜力更大。”张华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透露。
具体而言,傲鲨智能将产品目标市场设置于机尝银行、家庭养老等场景。“在特殊职业、取代性不强的岗位上,由于人们对职业病的防范意识增强,外骨骼市场将进一步打开。”张华称。
眼下,劳动力人口增长放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各行各业需要改善岗位工作环境。以机场物流为例,机场工人一晚上卸上千件货,货物大孝重量不一,纸箱、非纸箱、管状物都有,形成腰肌劳损等职业玻
目标市场的痛点正是商机蕴含之处,张华指出,执业门槛较高、工作环境有危险性、人员稳定性相对较高等,都给外骨骼带来潜在市场机会。
除此以外,经济结构和消费趋势,也将激发工业生产领域对人造外骨骼的需求。“以自动化程度高的汽车制造业为例,非标准化、个性化的订购需求正在提升市场份额,人力依然将是汽车工厂里不可或缺的存在。”张华称。
张华也坦言,动力外骨骼仍然处于市场培育的初级阶段,傲鲨智能仍需要打造标杆场景来展开销售。“我们看好疫情后消费市场的爆发,以及各行业运营的复苏,市场验证将加快我们从2023年开始的产品迭代。”张华表示。
产业链迅速成长
人造外骨骼属于广义定义上的机器人产业,如今产业链结构正在悄然变化。张华介绍,国产化比例和自主研发比例正在消费级别的人造外骨骼上大幅提升,而中国厂商的角色也正从集成转换为研发。
“由于依赖海外生产量,人造外骨骼的售价至今仍然居高不下。”张华介绍。拆解而言,一套外骨骼设备通常包括动力电源、伺服驱动单元,人机工程绑带系统,背部主体结构,腿部结构件、软件控制系统等,中国开发商面临着来自日本、德国、美国等同行的竞争。
“大幅降低成本,是推广外骨骼至广阔市场的前提,为此必须提升自主研发比例。”张华表示。他表示,目前研发团队已在机器人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算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人机交互、机器视觉上实现自主控制权。
目前,消费级别市场的人造外骨骼,通过材料、芯片和电池上的升级,产品重量降低至单副3.6公斤、续航提升至8小时以上、具有自然肢体感知维度。
傲鲨智能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设置在上海,当地及周边城市的机器人产业链也激发创业型人造外骨骼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机器人产业人才库,有利于人造外骨骼行业进一步从集成角色向掌握研发自主权的链主企业转型。”张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