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美国青年导演乔亨廷(Joe Hunting)的纪录片处女作《我们在虚拟现实里相遇(We Met in Virtual Reality)》在流媒体平台上映,讲述了疫情背景下人们关于爱、失去和相遇的故事。在VRChat的游戏社区里,现实因失去亲人而陷入抑郁的Jenny成为了手语老师,获得了鲜在现实中感受到的温暖;一对因虚拟社区结缘的异地情侣在VR里举办了婚礼;导演亨廷也在探访与记录中找寻到情感与亲密关系的力量所在。这是人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寻求真实情感的首次纪实,为观众提供了一段超现实的观影旅程。
首部以虚拟社区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我们在VR里相遇》
在网络社交时代,技术的变革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纪录片的形式也在不断变迁。在真实与虚拟之间,纪录片的形式与内在结构产生了何种变化?又有哪些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让我们尝试从VR纪录片的流变里寻找答案。
2012-2015年
萌芽阶段的VR纪实影像
全球范围内公认最早的VR纪录片,可以追溯到2012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展映的《饥饿洛杉矶》。影片基于虚拟引擎技术进行VR现场还原,以三维立体动画的形式表现了当时尚未来得及用摄影机记录下来的新闻画面,形式更接近新闻纪实影像。
《饥饿洛杉矶》中饥饿的市民正排队领取救济粮
2015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中VR影片单元展映的VR纪录片作品从前一年的4部发展到9部;也是2015年,美国艾美奖也首次开设了“原创互动奖”的VR单元(Outstanding Original Inter-active Program)。种种迹象都表明,VR纪录片的创作热潮正在不断孕育发展。
回顾国内,中国VR纪录片发展稍稍滞后于国际,2015年才刚刚起步。中国首部VR纪录片是由财新传媒发布的《山村里的幼儿园》,尽管影片采取的是第一人称的传统线性叙事逻辑,但VR技术还是用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关注并呈现了留守儿童贫瘠的教育和生活现状。
《山村里的幼儿园》展现留守儿童生活
在初始萌芽阶段,VR纪实影像创作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从创作思路上看,初期的VR纪录片缺少叙事性,主要是记录事实和拼接场景,没有故事线索和叙事逻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纪实影像的意义缺失,技术仿佛成为了叙事的主体,掩盖了纪实的内核。其次,这一阶段国内外的VR纪录片更多强调“记录”,VR技术形式的互动性特点尚未发挥,技术特性难以在作品中彰显。
2016-2018年
爆发增长的VR纪录片
2016年以后,随着VR影像和产业化发展,VR纪录片逐渐由影像实验走进大众视野。这一阶段,VR纪录片在叙事方式等方面呈现出重要的突破创新。
2017年,美国MR(混合现实)纪录片《血肉与黄沙(Carne Y Arena)》采取了360度VR(虚拟现实)全景拍摄与AR(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方式,以一种限制性体验的形式,让观众得以实现视觉和听觉上的交互。现场观众表示:“我和这些难民一起,仿佛穿梭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比起之前VR纪录片观众的旁观者角色,这部作品中的观众可以在指定范围内行走,像是漂浮在横跨沙漠的难民之间的灵魂。尽管并不能真正与角色产生交互,但观众可以近距离地、几乎真实地感受底层移民者的漫长而艰辛历险。
观众沉浸式体验难民迁徙之路
然而除此之外,《血肉与黄沙》只能带来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融合时空的互动感受,无法更进一步实现与影片中虚拟元素的交互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VR拍摄与后期技术的限制,有待MR和CGI等技术发展的推动。
创新互动叙事的MR纪录片《血肉与黄沙》
2018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新边界(New Frontier)单元的获奖纪录片《齐克尔:苏非神秘主义的复兴(Zikr:A Sufi Revival)》采用社交性VR的技术形式,将社交网络融入到VR影像之中,让观众得以在深度交互里理解不为人知的伊斯兰传统。
影片中,四位观众被同时引入到虚拟影像世界,伴随主角的叙述一起探索神秘的伊斯兰教仪式和精神观念,在这一过程里,观众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实时互动。本片采取的社交性VR叙事扩展了虚拟现实影像与观众之间的交互空间,现实社交的虚拟复现也使得影像更具有现实性,大大增强了VR叙事的生命力。
四名观众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互动
在VR影像视听交互的基础上,在社区中的个人能够沉浸式、实时性地进行彼此沟通,甚至可以通过实时建模、信息超高速传递相结合的方式,跨越空间甚至时间与他人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是高度接近现实的。这也就指向了“仿真”的元宇宙未来。
观众在虚拟世界中体验伊斯兰教传统活动
2019年至今
等待机遇的VR纪实行业
2019年以来,国内外VR纪实影像的发展逐步放缓,行业回归了理性寻求机遇的状态。VR纪录片跳出画框限制,追求影像表达方式的创新与突破,传统影像中的景别、景深、构图、镜头运动和镜头调度等等都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画面过渡、音画配合、画面关注点等沉浸式视听效果。
2019年加拿大VR纪录片《在黑暗中旅行(Traveling while black)》采取VR影像结合CGI动画的方式进行转场:观众坐在影院里观看大银幕上的餐厅外景,周边的环境首先逐渐变成公路,观众的注意力自然被吸引向发出嘈杂声音的街道;紧接着银幕扩展开来,在观众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忽然就来到了纪录片中的餐厅门外,银幕上的内容瞬间变成了现实这也蕴含着VR技术本身弥合现实与虚拟之间鸿沟的隐喻。
《在黑暗中旅行》的创新动画转场方式
2021年入选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库松达语(Kusunda)》同样使用了VR结合CGI动画的影像形式,将平面影像进行立体拼接复原后加上了动画效果,讲述了尼泊尔地区一种即将消亡的土著语言和当地生活方式。虽然影片制作略显粗糙,但是片中的细节体现了VR影像把握观众注意力、与观众交互的方式,包括通过唱歌的立体声音让观众感知到声源并深入探索、通过人物话语引导观众的视线转向某处等等。借助这些交互方式,观众可以与不同内容进行互动,进一步发挥了VR影像语言的独特优势。
影片通过声音把控观众的注意力
元宇宙背景下
VR纪实的未来图景
得益于VR、AR和CGI等技术的应用,当下VR纪录片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纪实影像的叙事逻辑和影视语言表达体系,为纪录片的创作和体验带来了崭新的外延与内涵。而当影视技术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元宇宙未来时,纪实影像与游戏之间的联袂将为观众提供参与到纪实影像文本创作过程之中的机会,观众参与叙事的可能性大大拓展,一种观众自发的叙事和影像语言表达很可能变为现实。
同时,在影视行业的元宇宙未来中,由于区块链、交互设备等技术的高度发展,纪录片行业将形成更加多元立体的产业生态,为作品的创作与观看带来崭新的机遇。去中心化、高可信度的NFT平台将重塑纪录片创作与发行的过程,更加完善的众筹体系、点对点的去中介化的发行模式蠢醇吐计幸荡蚩宋尴薰憷姆⒄箍占洹
全球首个NFT交易平台OpenSea(图源CNBC)
不仅如此,在元宇宙高同步性的数据传递过程里,用户可以在开放式的文本中与创作者进行直接交互,因此在数字化生产的未来,纪实影像作为一种更加真实、更加全能的数字复制,将为影像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全新的阐释方式。这种形式上更加完善的纪实影像将打破单一的文本解读向度,为观众提供更多反思性的空间。
纪实影像的形态将在元宇宙未来中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叙事方式到影视语言表达都将颠覆既有的规范和准则。而崭新形式的纪录片将凭借其本体真实性的价值,在数字技术的浪潮中屹立其中,在元宇宙未来中提供一个回归生命本真的文化自留地。
参考资料:
[1] Lemu H G:《Virtual engineering in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 Technology》2014年第4期,第289-294页。
[2] 侯云仙:《2018 年中国VR/AR 产业投融资特点及趋势》,《电子产品世界》2018年第7期,第3页。
[3] 万彬彬:《试论虚拟现实(VR)技术对纪录片发展的影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10期,第110-113页。
[4] 孙承健:《基于人机社会交互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元宇宙与未来电影的文化竞争力》,《当代电影》2021年第12期,第13-19页。
[5] 胡泳,刘纯懿:《“元宇宙社会”:话语之外的内在潜能与变革影响》,《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第106-116页。
[6] 曾一果:《技术和艺术的分化与再融合元宇宙与数字媒介技术的想象力》,《江淮论坛》2022年第4期,第153-159,193页。
[7] 方凌智,翁智澄,吴笑悦:《元宇宙研究:虚拟世界的再升级》,《未来传播》2022年第1期,第10-18页。
[8] 赵思超:《NFT对纪录片产业的重塑》,《青年记者》2022年第14期,第80-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