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园林”数智应用,郝维刚的园林数字化改造取得重要突破
建筑是城市的名片之一,不仅仅体现着城市的文化气韵,也记录着城市历史变迁的进程。传承至今的江南古典园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优秀性,是园林界的佼佼者,具有较高文化属性。苏州古典园林久负盛名,呈现了中国古典园林造诣的精华,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拙政园、网师园在历史上原本是私人宅邸,如今却可被游客一睹容颜。这些古建筑在千百年间历经朝代的更迭,战火的洗礼,在古建筑发展的今天,其被破坏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古典园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化的发展中也在逐渐被淡化,如何在时间的流逝中有效地保护并使其永葆活力、光彩如昔是长久且复杂的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相应的多媒体等技术取得了高速发展,以信息资源处理、分发和共享为主要表征的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引领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郝维刚,中国智慧园林规划专家,擅长园林绿化智慧化管理体系及平台建设,擅长风景园林数字化规划设计。他在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园林进行智慧化和数字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模型被园林景观行业广泛应用。他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他是中国较早在传统文化领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数字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伴生技术,它汇集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媒体等多种智能技术,利用特定的设备将图像、文本、声音等外部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二进制信息,开展各种后续信息处理工作,对古建筑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和整理,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古建筑进行管理和保护。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特别是古典园林的保护管理和“活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郝维刚运用数字技术让古典园林“重生”
传统测绘方法耗时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难以满足古典园林所需数据的精度要求。受采集精度影响,所构建的古典园林模型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且修复难度较大。郝维刚创造性地在园林景观保护中运用3D技术,为古典园林测绘提供更丰富的数据信息,有效解决其复杂建筑形态的观测问题,提高显示能力;同时,由于其很少需要搭建外部脚手架和其他辅助设施,也极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资金。此外,郝维刚将3D技术与高清影像数据、多元数据、LiDAR遥感技术、Remake、PMVS算法等技术和算法的整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3D扫描的精准度,为古典园林的修缮和恢复提供数据和模型支持。依托于3D技术的BIM模型,郝维刚帮助实现了在虚拟环境下对修缮工程的各分项施工措施、方案进行深化、模拟,建立了标准化数字资产档案。郝维刚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古典园林和科技相互结合,相互成就。依靠数字化测绘和建模,有效实现了建立基于数据的古典园林测绘数据库,将建筑实体和设计数据更完整地保存和传承下来,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保护其测绘信息,并且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数字技术让古典园林“活化”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途径,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与新媒体技术、三维制作技术结合,将古典园林和相关的文本、声音、三维数据等信息关联起来,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通过数字采集、复原再现、展示传播等手段,给古典园林的数字化保护增添了更多的可能,让其实现可视化复原和展示、焕发新的生命力。郝维刚擅长运用数字技术,针对园林开展三维模型数据采集和重建,依托VR、AR、三维制作技术,制作数字园林,将实景环境重现,实现古典园林三维空间模型与客观环境的融合。在众多的成功案例中,郝维刚运用VR技术交互体验,构建虚拟互动展示平台,营造真实可感的体验空间,以实时、逼真、三维虚拟场景,让受众“云游”古典园林,激发出体验者强烈的在场感和参与感,以弥补无法亲临现场的遗憾,甚至获得许多即使在现场也无法获得的观感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郝维刚首次在园林景区保护领域建立标准的数字化技术体系,提出了六个层次的数字化建设,分别是:1)基础设施层;2)物联网监测平台层;3)大数据管理平台层;4)园林应用系统层;5)园林管理层(用户服务层);6)可视化展示层。
在数字化项目不断落地的同时,郝维刚还持续探索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物联网(IoT)和大数据(Big Data)等技术领域,采集海量的植物生长数据,不断完善植物数据库和植物生长模型,提高相关算法和算力,助力乡村升级和数字乡村发展。在此过程中,郝维刚将LoRa技术应用于数字园林领域,主要看重其传输距离远、稳定性好、超低功耗、组网易且成本低等优势,从而切实解决当前传统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痛点,持续发挥核心作用,支持海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和设备的智能控制。(作者: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