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人工智能的发展,究竟是证实还是证伪了劳动价值论?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2-10-07 18:25:41   浏览:119405次  

导读:日前,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主办的首届《资本论》与当代人工智能发展高端论坛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的约400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沛东出席会议并致辞。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陈学明认为...

人工智能的发展,究竟是证实还是证伪了劳动价值论?

日前,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主办的首届《资本论》与当代人工智能发展高端论坛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的约400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沛东出席会议并致辞。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陈学明认为,研讨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深入对《资本论》的基石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要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究竟如何,以及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的性质,特别是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人工智能的发展究竟是证实还是证伪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虽然不是由马克思最早提出的,但是它确实构成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乃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核心标志就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目前社会上对于劳动价值论存在不少认识误区,为此,必须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不能断章取义,随意曲解;二是要结合新的实际,对劳动价值论加以“守正创新”。

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鲁品越指出,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主要侧重诸如机器人取代人的可能性、机器与人的主体性关系等问题,很多时候并未把握住人工智能问题的核心。《资本论》明确了劳动的二重性,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工具,其本质也基于这种二重性。所以,对人工智能的研究,重点应关注其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人类思维与基于大数据算法的机器思维的本质性区别,这种区别决定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无法离开人的智能。因此,应该从这一点上重思人工智能作为构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新方式与手段。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王天恩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根本改变社会生产的性质,也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当代社会生产发展中的资本提供更高层次整体观照。社会生产过程中,人和物关系发展有三个基本阶段:资本通过人支配物的发展阶段,资本通过物支配人的发展阶段,人类以信息支配物能的发展阶段。在第三个阶段,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人类创造活动的对象化向创造性本身的对象化发展;而非创造性劳动由人工智能承担,则意味着社会生产的主导角色由“资本”转向“智本”。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研究员指出,人工智能不仅将人机关系从相互排斥拓展到人机合作乃至融合阶段,而且形成了人机之间的双向赋智过程。智能机器的内生自主性赋予其双重属性:物质性与类人性,从而在人与工具之间创设了一类新的存在物。这不仅对建立在人与工具二分基础上的概念框架、思维方式、社会建制、制度安排等提出了挑战,而且使劳动形态越来越具有灵活性、趣味性、享乐性、多样性。未来,人的精神追求将取代物质追求成为社会生活和行为选择的主流价值,休闲将会成为未来劳动的新境界。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王庆丰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我们追问“后人类”问题。“后人类”有三种类型:通过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改造过的人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制造出的机器人;人机接入与融合。其中,第二种意义上的“后人类”是我们反思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主要对象。我们可以从《资本论》中受到启迪,它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从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在大机器生产中机械化劳动摆脱了人本身器官的限制,又让人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而在未来的智能大产业中,智能劳动可能会完全摆脱人本身的限制。对“后人类”时代超越资本主义文明问题的思考,是我们研究“后人类”概念最大的价值。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坤如教授指出,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但没有改变劳动的本质。数字劳动是用户消耗在数字平台上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数据商品化、产消一体化、算法优化的特征。数字劳动是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超越的结果,它同样具有二重性,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并实现了劳动过程的新飞跃。数字劳动的“休闲化”使得生产与消费趋于统一,劳动成为人类生活第一需要具有了现实可能。

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中国人学学会秘书长张梧反思了有关人工智能的三种理论迷思。第一种迷思认为,人工智能将在认知上超越人类并会支配人类。这种迷思混淆了智能与智慧,没有看到人的认知能力乃至智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第二种迷思认为,人工智能宣告马克思机器理论已经过时。这种迷思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对机器工具与机器体系的区分。人工智能仍然遵循机器体系的逻辑,并没有超越马克思所说,反而凸显了马克思观点的深刻性。第三种迷思认为,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使人类走向“共享经济”并步入理想社会。实际上,目前人工智能依旧服从相对剩余价值的积累逻辑,因此不可能单纯依靠诸如人工智能等物质发明就能进入理想社会。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永章教授指出,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下,技术体系发挥的作用限度以及技术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的“社会形态”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才能真正认识技术的本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已经打开了AI数字技术应用的广阔空间,要利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今后,要进一步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使数字技术与新发展理念融合,利用智能数字技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东政法大学高奇琦教授认为,在智能革命的背景下,共同富裕的愿景更加具备可以实现的条件。但智能革命并不能自然地导向共同富裕,因为智能革命可能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也可能会出现劳动异化的情况。同时,西方国家在大型平台企业的主导下对欠发达国家会形成数字殖民效应。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认真思考智能革命所提供的根本性动力。只有拥抱智能革命,才能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对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和风险,我们也需要未雨绸缪,做好前瞻性研究。

会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