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医保局宣布将完善创新医疗器械价格形成机制,暂时不对创新医疗器械实施集中带量采购,为创新医疗器械提供发展空间。政策利好消息的传出,让创新医疗器械市场为之一振,9月5日开盘后,相关概念股大部分有所上涨,其中手术机器人赛道的微创机器人(02252.HK)更是涨超6%。
说起微创机器人,这个业务覆盖面极广的手术机器人公司近几年可谓是出尽风头,在当前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手术机器人行业也隐隐有了龙头之姿。不过,公司的发展究竟如何呢?在竞争愈发激烈的手术机器人行业,微创机器人真的能够拔得头筹吗?
01
多款产品获批,收入却远不及研发成本
作为一个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微创机器人最受关注的自然是其产品的研发进度。资料显示,微创机器人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家业务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和经皮穿刺五大专科的手术机器人公司。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有多款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旗舰产品蜻蜓眼、图迈和鸿鹄获得NMPA上市批准,具备商业化前提,其中鸿鹄在今年7月还获得了FDA的510(k)认证,能够在美上市。
既然已经有三款产品获批,那么按理说微创机器人的销售收入应当较为可观,但业绩公告的显示却并非如此。截至6月30日,微创机器人2022年仅获得104.8万元的销售收入,均来自去年上市的产品蜻蜓眼。这意味着公司在2022年上市的产品并没有马上开售,而之前已进入市场的产品在2022年上半年的商业化推进也仍在初期。
与收入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公司日渐厚增的研发成本。随着多款产品进入研发后期,研发人员、材料及消耗品的需求相应上涨,再加上报告期内图迈、鸿鹄两款产品的注册申请和临床试验也需要资金,截至6月30日,微创机器人的研发成本累计高达3.36亿元,较去年同期提高110.2%,也远超于同期的销售收入,导致净亏损扩大。
02
商业化已准备就绪,亟待扭亏为盈
尽管无法实现迅速的商业化,微创机器人却也为其做足了准备。
在销售及营销开支方面,2022年上半年微创机器人的销售及营销支出为0.64亿元,同比增长337.7%,增长主要来自于商务团队人员、医生培训成本及市场推广材料消耗的增加,而这些则分别作用于产品营销体系的完善和临床推广,属于高端医疗器械商业化前的必须支出,预计将能助力后续大规模的商业化。
而在资产方面,截至6月30日,微创机器人拥有存货1.94亿元,报告期内增加76.5%,增量主要为原材料、在制产品和部分低价值的消耗品,用于确保产能满足销售需求;此外,公司在上海和苏州已分别拥有生产基地,截至6月30日的物业、厂房及设备账面价值也高达4.35亿元,较去年年底有所增加,亦是为下半年图迈、鸿鹄的初销售和有望在2023年实现放量的蜻蜓眼做好了量产准备。
此外,在资金方面,截至6月30日,微创机器人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48亿元,虽由于研发支出的增加和商业化推广准备而较2021年底的1.94亿元有所下降,但依然较为充足,抗风险能力较强。而净资产负债率则为1%,较2021年底有所增加,但鉴于计息借贷总额远低于在手现金,目前公司也并无太大的偿债压力。
总之,就上半年业绩来说,作为一个已有产品开始商业化的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微创机器人的表现差强人意。基于其产品本身特性,大规模销售仍需一定时间,而随着产品研发进入后期以及获批产品商业化的推进,未来公司的研发成本和销售费用仍将保持上涨。换句话说,公司净亏损的扩大趋势或将继续,但连年扩大的净亏损也是为扭亏为盈打下的基矗
03
快速增长的市场里,本地优势和布局是核心
其实,纵观整个手术机器人市场,亏损都是国内公司的现状,但这一行业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公司的进入,主要还是因为其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当前的医疗行业,如果要挑选最为热门的赛道,那么手术机器人必为其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术机器人拥有了更高的精确度、一致性和操控性,与传统微创手术相比,可有效降低外科医生负担,提高手术成功率,缩小伤口面,缩短术后恢复周期,作为拥有极高临床价值的高端医疗器械,在优质医疗资源需求不断提升的当下,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据Frost Sullivan统计,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由2016年的23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54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能达到4028亿元,2020-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1.5%。而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当前渗透率并不算高,2021年市场规模为42亿元,仅占全球市场的4.9%。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需求较多,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也较快,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84亿元,占比增至14.5%。
由于中国进入手术机器人市场的时间较晚,大部分公司的发展尚处于早期,目前无论是在全球还是仅在中国,行业都以外资巨头为主导。以细分赛道中市场规模最大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为例,直觉外科(ISRG.US)的达芬奇机器人在2020年全球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的占比超过80%,而在中国,达芬奇机器人则更是长期垄断市场,直至2021年第一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的上市,这一垄断局面才得以被打破。
对于微创机器人来说,相较于具有雄厚技术实力和已获长期市场检验的外资巨头,公司的主要竞争力在于本地优势。还是以腔镜手术机器人为例,据富途证券调查,一台达芬奇机器人在中国的售价约为2430万元,比在美国至少贵694万元,而操作器械的售价也高达10万元,是在美国的4倍左右。巨额的价格差让国产化成为迫切需求,而微创机器人在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已有两款产品上市,待产品经市场检验后,预计将能凭借价格优势挤压昂贵外国产品的市场空间。
而随着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的发展,获批上市产品的增多,再加上政策的支持,来自国内公司的竞争也在加剧,针对国内其他企业,微创机器人的优势则在于产品的布局。前文已提到,微创机器人在手术机器人五大细分赛道均有布局,丰富的产品管线使得公司能够抓住多个细分市常同时,不同产品使用技术也有部分具有互通性,因此全面的布局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产品的研发效率。不过,另一方面,由于管线较多,在研产品所需的研发投入较大,也为公司带来了明显的资金压力。
总而言之,手术机器人这片蓝海,在外在里皆是波涛汹涌。微创机器人目前拥有多管线研发的技术实力、全方位布局的产品优势和充足的商业化准备,在政策的支持下,虽然微创机器人现阶段的商业化能力不算太强,但在产品经市场长期检验和不断推广后,实现盈利进而成为行业龙头还是值得期待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