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的持续壮大,也让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
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于近日落下帷幕。大会上发布的《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而人才是人工智能竞争的关键,截至目前,上海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规模超过23.2万,十四五末,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需求规模约34.3万-41.4万人,这也意味着人才失衡问题的凸显。
实际上,上海只是人工智能行业面临人才短缺的一个缩影。浙江大学今年初《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白皮书》显示,目前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缺口高达500万,并且在高度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下,人才短缺将会长期存在。
作为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汉王科技(002362)也感受到了人才失衡问题。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目前符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还是短缺的。对行业尖端人才的培养上,建议高校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能更多走进企业,和企业的研发领域有更深的融合。”
AI人才需求不断增大
在近日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白皮书》提到,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6倍多,在系统布局和系统发展策略的指引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初步形成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创新产品应用、新兴产业培育“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在人工智能产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也所有加剧。
白皮书显示,截至目前,上海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规模超过23.2万。而到“十四五”末,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需求规模将达到34.3万-41.4万人,其中应用类、基础类人才需求最大。目前,人才需求以应用人才、算法人才为主,科学家人才高度稀缺,复合型人才和高层级岗位需求持续增长。
从招聘平台也能直观看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的现象。脉脉人才智库8月发布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数据图鉴2022》也显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比处于较低水平,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四个技术方向的人才供需比分别为0.49、0.49、0.48和0.38。其中计算机视觉人才供需比最低,人才最为紧缺。
从岗位端看,算法方向人才需求最为集中。人工智能最难招岗位TOP10中,有7个算法岗位,3个工程岗位。视觉算法工程师供需比为0.08,平均12.5家企业争抢一个人才。从行业端看自动驾驶人才招聘尤其难。在行业最难招的岗位TOP10中,9个岗位都能在自动驾驶领域找到,岗位涉及自动驾驶感知、定位、规划及控制四大算法模块。
对于行业人才短缺的原因,脉脉联合创始人王倩对记者表示,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快,人工智能技术在零售、金融、安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从供给端看,学校培养体系不成熟,AI人才培养不足。“行业尚未建立健全的人工智能的人才培育体系,核心技术人才梯次未形成。虽然越来越多大学已经开设了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等AI相关专业,但招生规模仍然较小,毕业生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上市公司积极储备人才
值得指出的是,面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失衡问题,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储备和培养AI人才。
以汉王科技为例,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根据自身研究领域,在国内高校聚集地,或者已形成的有优势资源的城市,建立研发中心。同时依托当地优质教育资源,寻求高质量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储备公司发展所需的AI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汉王科技更注重通过领军人才方向指引+预研+应用转化等更务实的培养方式,打造自身所需的核心研发人才。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已经加大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赛迪研究院今年5月发布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新增95所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累计已达440所。2018年,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资格,2019年和2020年分别增加的180所和130所开设人工智能的高校。
“人才的培养周期应该是行业、企业、学校共同面对的问题。”王倩表示,国内的诸多学校已经开办了相应的专业,对人才定向培养,在短期内企业仍然面临应届生招聘难的问题,但相信不久将的到有效的人才供给。“从企业侧来讲,对于人才的选择,除了定向学校、定向专业外,还可以关注交叉综合学科的人才,比如数学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信息相关专业,扩大人才来源,也担负起为行业培养人才的使命。”
对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如何破局,《白皮书》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破解人才紧缺因局的关键:自主培养产业人才,加大产业人才供给,培育产业亟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同时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在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培训。
汉王科技相关负责人则建议,对行业尖端人才的培养上,希望高校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能更多走进企业,和企业的研发领域有更深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