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胡宁
机器人的“高光时刻”或许是这样的:模仿蝴蝶振翅、模仿人类起跳;代替人类完成分拣、搬运等重复性工作;通过深度学习,实时变换表情,与人类面对面聊天……
8月21日,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圆满落幕。大会期间,完成现场成交额72亿元,直播观看2400万人次,还创造了130只机器人集体翻滚等世界纪录。
据《“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未来,机器人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来看机器人大会的答案。
机器人已经实现“总动员”
尽管公众开放日首日下着雨,仍有大量观众冒雨观看这场表演130只戴着虎头帽的四足机器狗完成群控起舞,并挑战集体翻滚世界纪录。这些机器狗来自90后创业者王兴兴所在的宇树科技。从上大学开始,他就一直研究机器人。
走进2022世界机器人博览会的4万平方米空间,500多款机器人产品齐聚展厅,应用场景涵盖医疗、物流、农业、建筑、制造、矿山等多种类型。
眼花缭乱的展品后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金壮龙说,2021年我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元,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常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覆盖了从零部件、整机到系统集成、检验检测全链条,在部分关键环节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表示,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将有72万台农业机器人在使用,但2016年才3.2万台。
机器人应用边界加速拓展,也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蓝海”,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覆盖汽车、电子、轻工60余个行业大类、160多个行业种类,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突破技术难关,补齐人才短板
机器人如何更智能,是机器人大会上多位专家热议的话题。从研发到批量化生产,机器人完成从0到1的突破后,还需破解技术关、人才关。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肇雄表示,产业需聚焦前沿共性技术,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指出,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度仍然在七成以上,国产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相比世界先进水平仍落后5至10年。加快国产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应用,增强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张立海发现,从医学跨到机器人学科,要突破一层“语言壁”。他将医学生比喻为“工学中的文科生”,医学生做细胞生物学实验时理解快、动手能力强,但操纵机器人时,未必能立马接受新的语言逻辑。
事实上,基础知识的融合、实现人机的高效互动是整个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研发瓶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赵明国表示,迈进高速发展的智能时代,高校应该改变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计、学科设置、科研比赛等,培养创新思维人才,为机器人领域做好人才储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陶永认为,不少高校已经推出产教融合的培养计划,与企业形成良性交往,为校企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矗
迈进智能时代,如何持续突围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对儿时的一本科普读物记忆犹新,去年,他曾和多位专家到甘肃张掖给中小学生做免费科普,培养学生的科技热情。同时,他也了解到,国内不少独角兽企业负责人都曾参与各种科技大赛。在他看来,正是社会营造的崇尚科学的氛围给了年轻人更多的激励。
机器人大会期间举行的2022世界机器人大赛备受关注,大赛的BCI脑控机器人比赛分成两个赛道,一是赛技术,二是赛动手,从多方面赛出“世界的最强大脑”。
在清华大学教授高小榕看来,青少年组的比赛是做得最好的,把趣味性都加在一起了。
实际上,多位参会专家都提到了人才培养给机器人产业带来的巨大输血潜力。《“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到,要加强机器人科技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专业技术和复合型高端人才。支持举办各类机器人大赛。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升青少年机器人科技素养。
赵春江认为,“农业机器人不是农业的问题,也不单纯是工业问题。”未来要加强研发,强调多学科的结合,走协同创新研究发展之路。
机器人大会上,观众观看正在抓取水果的果蔬分拣机器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