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概念,似乎一直是人类科技中绕不开的话题,除了登陆荧幕的机器人电影屡见不鲜外,生活中对于机器人的研发也从未停止过。甚至早在隋朝就有记载“……帝犹恨不能夜召,于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机关,能坐起拜伏……”。
机器人概念掀起热潮
近期,随着马斯克一句最早将于2023年开始生产名为Optimus的人形机器人,A股市场也掀起了机器人概念的热潮。
7月8日,机器人概念股表现活跃,板块内多只个股涨停。截至收盘,山东矿机、巨轮智能、新时达、宝馨科技、文艺科技、金智科技等多只个股涨停。其中,金智科技实现五连板。巨轮智能14天内已收获10个涨停,据悉,公司在高精度RV减速器方面有所研究。
消息面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培育“元宇宙”新赛道、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行动方案的通知。
其中提到,支持工业机器人品牌发展壮大,发展应用于加工、装配、焊接、打磨等场景的高精度工业机器人,突破具备柔性交互特征的6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与自适应机器人技术,全面覆盖汽车、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行业。
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
作为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可谓是极其广泛,只要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小到如今的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大到工业机械臂、物流车等,其实都属于这一范畴。
既然如此,那么人形机器人也必定不会仅局限于一个特定领域。
它的理想应用场景应该是从教育、医疗、餐饮、养老、交通等服务型行业,到汽车、军事等工业领域,甚至涉及航空航天、水陆勘探等。在这些场景中,人形机器人核心代替的是现在在做的与人相关的业务需求,尤其是重复型与高危型工作。
在广泛的应用场景下,我国机器人产量也是连年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同比增长54.4%。销量为25.6万台,同比增长48.8%。今年一季度行业继续保持增长,1-3月工业机器人产量10.2万套,同比增长10.2%,其中3月产量4.4万台,同比增长16.6%。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使用工业机器人,一同拉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使其摆脱了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的局面。第一、新能源的爆发成为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二、电子行业投资旺盛,将为工业机器人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第三、受疫情的影响,还有不少行业在加快机器换人的速度,比如金属加工、医疗用品、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
根据高工机器人数据,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4.8万台,同比增长46%。若对标韩国,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还有3倍空间,有望达到百万台销量水平。
“人形机”并非最终目标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巨大,但“人形”机器人有何市场其实还难以言说。
首先就是技术问题。
作为人形机器人,即使是雏形也需要极多的核心部件:心脏是以高速马达为代表的电机;大脑是智能算法的处理系统(当然离不开芯片);其他的重要技术包括关节(电机、减速器、驱控等)的设计与集成、人形整机的系统设计与稳定平衡控制,此外还包括三维环境的感知理解技术、结合感知的操控等。
事实上,马斯克所说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目前障碍技术依旧很多,仅是行走和工作时保持平衡这一点就有不小的障碍,这需要软件算法和机械设计的双重能力。
其次,由于恐怖谷效应和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专精化,一味追求“人类形态”并非是机器人最理想的选择。如在地下勘察时,能用探测车就不会使用人形机,毕竟体积、速度、灵活性等都有太大差异。
简而言之,可以看好人形机器人这个行业和其关联产业,但同时也必须清晰认识到这个行业面临的技术挑战,挑战并不在于机器人本身,更多的在于整个工业产业链的发展水平,如伺服电机、AI、芯片、减速器、传感器等。
机器人产业链有望迎来高光时刻
特斯拉人形机的消息引燃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虽然落地的实用性可能不高,但对于产业链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目前,传统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厂商已经拥有相关技术储备,有望在人形机器人时代率先受益。
开源证券指出,国产零部件进入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确定性排序上: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
(1)减速器:谐波减速器已实现技术突破,可实现进口替代,国内市场呈现中日双寡头垄断格局;RV减速器也初步解决传动精度、扭转刚度、稳定性等性能问题,未来成长空间打开。受益标的:绿的谐波、中大力德、双环传动。
(2)伺服电机:机器人需要高力矩、高精度、高稳定、强抗干扰的伺服电机。特斯拉受益于电车业务,在电机方面有雄厚的技术积累,但不排除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寻求外部代工的可能。目前用在机器人上的国产电机已实现重大突破。受益标的:汇川技术、禾川科技、埃斯顿;其中空心杯电机受益标的:鸣志电器、江苏雷利。
当然,也要警惕特斯拉机器人研发及量产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毕竟马斯克“画大饼”的功力匪浅。不过,触类旁通,除了人形机以外,上述产业链对于当前拥有巨大市场的非人形机器人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