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爱立信方迎:5G是数字化转型利器,爱立信为发力企业级市场做提前布局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2-06-24 08:08:08   浏览:14971次  

导读:DoNews6月23日消息(赵晨希)在今年爱立信夏季媒体沟通会上,爱立信东北亚区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方迎重申了对于中国市场的承诺,并强调爱立信在中国要继续做好三件事,即:专注5G连接,布局6G未来;赋能5G创新,培育产业生态;以及践行可持续发展,走科技...

DoNews6月23日消息(赵晨希)在今年爱立信夏季媒体沟通会上,爱立信东北亚区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方迎重申了对于中国市场的承诺,并强调爱立信在中国要继续做好三件事,即:专注5G“连接”,布局6G未来;赋能5G创新,培育产业生态;以及践行可持续发展,走科技向善之路。

5G独有的技术特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外部需求,以及运营商、设备提供商、上下游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共同推动,注定会让5G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创新平台。对此,方迎表示: “5G的特点决定它会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利器。当前,行业对5G连接的需求正处于爆发期。爱立信正在积极促进5G技术与行业的结合。爱立信最近收购了5G广域网企业方案提供商Cradlepoint,并即将收购企业云通信厂商Vonage,都是在为发力企业级市场提前布局。”

据了解,截至2022年4月,中国累计开通5G基站161.5万个、今年有望突破200万个。当前,中国5G网络的用户已经达到4.5亿,占全球5G登网用户的70%。同时,据最新《爱立信移动市场报告》预测,未来几年,5G网络的全球覆盖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到2027年底,全球5G注册用户将达到44亿。

面对中国市场的变化,方迎表示,当前,爱立信侧重点在于聚焦连接,爱立信会继续聚焦5G,5G中涉及不同频点,中频、低频、毫米波,不同频点可以建设不同的网络,未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于爱立信而言,蕴藏着巨大机会。

谈及未来中国5G建设情况,方迎认为,未来四到五年,如不涉及频点、细节,中国5G整体建设量相当可观,单一频点的宏站建设或减少,但深度覆盖的站点将增多,未来将逐步释放不同频点进行不同场景的5G覆盖。

方迎预测道,第一,未来几年,中国市场5G建设总量不会明显减少,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建设规模上;第二,同4G时代一样,5G建设高峰后,的确会存在停滞增长的曲线,需要所有供应商共同面对。当然,5G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将给运营商乃至设备上很大机遇,特别在行业深度合作领域。

目前,全球已经有213个5G商用网络问世。5G技术的普及将使宽带和关键物联网用例显著增加,特别是驱动AR/VR、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高级游戏和机器实时控制用例,到2025年使蜂窝物联网设备数量达到44亿。

爱立信东北亚区数字服务事业群总经理张广焯表示,这都意味着消费者和企业市场的服务提供商面临巨大的5G增长机遇,同时也是运营商在企业和消费者细分市场的增长机会。其中,网络切片是关键的5G技术之一,将成为捕捉各种各样的5G用例商机的抓手。

据GSMA估计,到2025年,运营商的网络切片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左右,运营商应该为此准备好自己的网络。此外,张广焯强调,“零”接触自智网络正在成为趋势。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整个网络架构从物理部署到虚拟化, 然后逐步向容器化的网络演进。在这样的网络发展压力机动力之下, 爱立信规划并实践了业务可视、运维自动、 管理智能的零接触自智网。同时也在引领着业务运营从人工到自动化, 逐步跨向意图自智的目标。

此外,在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爱立信主要基于“芯”技术推动硬件节能,并通过软硬件结合减少碳足迹。回顾过去10年,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移动网络的流量增长了300倍,同期的能源消耗仅增长了64%。爱立信预测,到2027年,5G网络的人口覆盖率将从目前的25%增长到75%,而网络承载的流量也将增长5倍。5G网络在赋能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并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5G网络的本身能耗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爱立信中国网络产品方案总经理吴日平重点谈及了爱立信打造绿色低碳5G网络的方法途径与部分用例。他表示,平台与算力的发展是推进无线网络节能减碳的核心动力,爱立信推出无线网络硬件平台-硅芯科技。

通过软硬件结合,发掘5G无线网络节电的潜力。在硬件方面,爱立信持续推出绿色的新一代射频硬件。例如,爱立信的FDD宽频、高功率、紧凑型RRU实现了25%的节电,同时也减重25%。爱立信TDD轻量化 Massive MIMO AAU实现节电20%,重量低至12kg。软件节能方面,爱立信通过符号关断、深度休眠、智能开关设计等技术,能够让网络在低业务时段最高可实现97%的节电效果。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