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李瑶
上连西北三秦,下接西南黔贵,东靠华中楚湘,西邻华西川藏,这就是总面积达8.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3100万的重庆。
这座汇聚了高山、平原、盆地、峡谷等多种地貌的“8D魔幻之城”,高楼林立不掩史迹斑驳,绿水青山环抱山城左右,火锅、冒菜、烤鱼、小面等美食馆子数不胜数。
但很少有人知道,作为全国行政面积最大的“市”,重庆不仅11年前就喊出了要打造“机器人之都”的口号,更在不断努力之下,近年来已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机器人产业聚集区之一,并开始向“全球机器人之都”进发。
机器人是智能科技软硬件集合的产物,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高低。
11年前,整个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还是一片空白,制造企业要么专注传统的生产模式,要么采购国外机器人品牌。山城重庆打造机器人产业的底气从何而来?11年过去,如今重庆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到了何种水平,当年面临的困境发生了哪些改变,是否又出现了新的挑战?
▲重庆夜景。图/图虫创意
一拍即合
10多年前,得益于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机器人产业发展浪潮席卷全球。
重庆作为我国西部老工业基地之一、国内十大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当时正站在全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节点,同时又面临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结构调整。
要实现改善升级,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顺应发展趋势的“智能化”,成为了破局关键。
2011年初,时任重庆市科委主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跟中科院院长进行了一次交流,双方一致认为,重庆要发展新兴产业,机器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的观点得到了重庆当地许多相关人士的认同:一方面,制造业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国内制造业“机器换人”需求日渐明显,发展机器人产业为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是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而重庆作为国内重要的汽车、电子产品生产基地,正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制造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日渐巨大。
加之当时市场调研显示,机器人市场的核心关键零部件近80%依靠进口,也说明机器人本地化的市场需求旺盛。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多个大型集成产业链的发展,有望成为重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多番市场调研论证和产业结构分析之后,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想法,得到了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说干就干。2011年3月,在沿海城市钻研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何国田,被重庆市政府以高级专家人才的方式引进,成为“重庆市机器人专家组牵头人”。
“(当时)中科院重庆研究院要落户重庆,刚好重庆市提出打造机器人产业。”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何国田这样解释他来到重庆的原因。
在何国田进入重庆的同一月,他提到的“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全名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就在中科院、重庆市政府、国务院三峡办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开始正式筹备,6月即在两江新区动工开建,7月正式挂牌。
同年12月,重庆市政府组织举办“机器人展览暨产业对接洽谈会”。会上,重庆市相关领导面对在场的各大客商,提出了建设“机器人之都”的构想:将重庆打造成为国内机器人产品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具有核心竞争力并集研发、设计、制造等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此言一出,标志着重庆开始登上全球机器人产业竞技大舞台。”一位当时在场的业内人士评价说。
▲重庆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使用智能化焊接机器人进行焊接作业。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千亿计划
尽管有不少人质疑,重庆的产业基础不如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但重庆就像一个“孤勇者”,依然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排兵布阵”。
“我们的体制机制决定我们政府能集中资源干大事,同时钟志华院士、主任领导的科技局,有国际视野及资源匹配,市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予支持。”在被问及重庆市底气何来时,何国田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这并非恭维的虚话。
为加快“机器人之都”的构想落地,重庆专门成立了一个机器人协调领导办公室,并组建了一个由研发、制造、应用等产业链上各单位构成的行业联盟。
考虑到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经常存在“单打独斗”情况,无法很好对接、形成有效合力,在重庆市政府的支持下,何国田开始组建包括三一高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在内的国内首家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
何国田认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能起到整合机器人相关资源的作用,尤其是在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上,通过技术互通、市场细分和协调发展,可避免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重复投资和建设,加速机器人相关产品的产业化。
为明晰产业布局,重庆规划了两江新区工业机器人和配套功能区、璧山工业园特种机器人功能区、江津双福工业园服务机器人功能区。除此之外,永川、大足、渝北、合川和巴南多个区县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发展机器人产业规划。
这还不够。在全国多地看到发展前景光明,纷纷上马机器人产业园区的情况下,重庆市的战略规划再一次把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野心和信心“写在了脸上”。
2013年10月26日,重庆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宣布“决定把机器人产业作为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并对打造“机器人之都”计划进行量化:
到2015年,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初步形成集聚检测设计平台、系统集成、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的综合产业集群,机器人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研发、检测、制造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彼时的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为了实现这个“千亿计划”,重庆将以较为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为突破口,在重点行业选择若干重点骨干企业,协同机器人供需双方,开展机器人应用试点。与此同时,瞄准全球机器人制造知名龙头企业进行招商引资。
▲在重庆一家物流公司,仓储搬运机器人在无人仓中搬运汽车零部件。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潜力初现
重庆出台政策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之后,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重庆科风投)操盘机器人投资的谯光明感知到,机器人产业的风口来了!
于是,他派人奔赴全国各地寻找投资标的,希望通过为企业引进投资,助力重庆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
“正瞌睡就遇到了枕头”,一边是两江新区机器人产业园正在积极“招兵买马”,一边是在数控系统领域深耕多年的上市公司华中数控,正在谋划进军机器人领域,三方一拍即合。
2013年底,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华数)落户两江新区。一年之后,重庆华数出产的工业机器人就实现了批量化上市。
“在一开始建立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时,引导企业进入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把相关企业尤其是整机企业聚集在一起后,供应链、产业链就逐步发展起来了。”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重庆华数总工程师杨宝军对本刊记者说。
在初步搭建起研发、制造、销售等多个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基础上,重庆市政府开始积极引导“产、学、研、资、用”多方合力,顺势打造工业机器人产业生态。
据何国田回忆,自2014年起,重庆市不仅陆续引进广州数控、佛山登奇、深圳固高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机器人零部件企业,还“鼓励中船重工、长安集团、机电集团、川仪等国有大企业从事机器人研发应用工作,引导培育捷米、嘉腾AGV、嘉力通、卓来科技、华通科技、社平科技、和平自动化等民营机器人企业,补充完善产业链需求”。
为培养产业技术人才,重庆鼓励推进重庆文理学院等一批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办机器人相关专业方向,与产业园区或智能制造企业建立项目或人才培养合作。
此外,重庆还引导成立了一批研究和平台机构,如重庆鲁班机器人研究院、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服务机器人重点实验室、重庆工业机器人研发中心等,助力机器人技术本地化积累。
如果说上述种种动作让全国看到了重庆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决心和底气,那么吸引国际机器人巨头纷纷进驻,则可以说是真正让重庆开始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散发吸引力。
自2015年起,世界排名前五位的机器人厂商中的日本川崎、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发那科相继落户重庆,开展系统集成、应用、本体制造、销售及相关服务等多种业务。
川崎(重庆)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旭东曾坦言,日本川崎进驻重庆,是重庆招商团队“用事实让其看到了重庆机器人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世界机器人巨头的到来,既是对重庆市场潜力的认可,也进一步推进了重庆机器人产业集群化发展,加速重庆“全球机器人之都”形态向成熟期迈进。
2021年8月,重庆市再次加码机器人产业发展市经信委与市发改委、市教委等7个市级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提出到2023年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到2025年突破800亿元,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检测认证为重点领域,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9月24日,新型全自动导航胶囊机器人在渝发布上市,在发布会现场,一名技术人员在RC100全自动导航胶囊机器人的控制设备前监控机器人进行胃镜检查。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小巨人”进击
发展机器人产业,重庆走的是一条引进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但根本目的,始终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品牌,提升在国内外机器人市场的影响力。
“以前国内的机器人市场都是外国品牌,没有中国人什么事情。这些年我们其实就是在跟国外品牌竞争过程中间不断发展。”杨宝军告诉本刊记者。
本刊记者整理数据时也发现,至8年前,我国机器人市场绝大部分仍被国外品牌占据,自主品牌占有率不足5%;国内制造企业普遍对采用国产品牌机器人信心不足。
“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就像国产家电、国产车慢慢被用户接受、认可,都有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杨宝军说。
为了尽可能缩短这个时间,各相关方开始想方设法,展现优势、弥补不足:
为降低制造企业在机器人上的资金投入压力,一种名为“融资租赁”的模式被广泛应用:第三方公司从机器人公司购买机器人,然后租给制造业企业,制造企业支付首付款给第三方公司,余款分期付款即可。
重庆两江机器人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这叫“让机器人自己去挣买自己的钱”,制造企业资金压力小了,就可以放心把钱投入到研发等其他领域。杨宝军告诉本刊记者,目前机器人的投资回报期一般不会超过两年,电子行业一般快则8个月慢则一年。
为检测并证明机器人产品质量,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牵头设立了机器人检测机构,2017年获得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资质。
国家机器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重庆)智能科科长黄盈卓告诉本刊记者,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机器人检测认证机构,这里涵盖的测试项目已超过500项,出具的检测报告可被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个机构所承认。
此外,这个中心还实现了中心检测认证一体化,可以开展CR(即China Robot)认证业务(认证产品性能及安全性),“CR认证在我们国家是比较权威的,它对标的是欧盟CE认证和北美UL认证。”
为满足并提高用户使用国产机器人的体验,机器人企业从生产供应到产品运维都力求精益求精。本刊记者从重庆一家机器人公司高管处了解到,进口机器人发生故障,维修工程师从国外赶来通常要一个月才能解决,疫情背景下这个时间可能会更长。但国内机器人厂商通常48小时即可赶到,一周内就能解决。
“而且,与国外‘流水线’的机器人标品不同,国产机器人厂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所以不管是产品供应还是后期运维,国产机器人的性价比都是比较好的,这就是我们的优势。”这位高管说。
为增强用户市场对国产机器人产品及技术的信任,研发机构及企业殚精竭虑,潜心投入研发创新。
据本刊记者采访了解,近年来,包括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在内的多家研发机构与企业,不断突破“卡脖子”困境,自主研发机器人力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机器人离线示教软件、喷涂、焊接、磨抛等工艺软件包,开发出喷涂机器人、磨抛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医用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安防机器人、防爆巡检机器人、法律机器人、咨询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推动各类机器人在汽摩、3C、船舶、食品、医药、仪器仪表、教育、石化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2020年8月15日,在重庆两江机器人展示中心,一名男孩与机器人互动。新华社发 秦廷富 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重庆市机器人企业、研发机构超过300家,部分重庆机器人企业还取得了突出成就,荣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比如重庆华数,先后攻克机器人核心技术300余项,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自主比例超80%;重庆金山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全球首台全自动智能导航胶囊机器人RC100,已获得欧盟CE认证、国内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全球同步上市。
还远不够
只花了十余载,重庆就将属于高端装备领域的机器人产业,从无做到有、从有做到优。但这就足够好了吗?
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多位业内人士的回答是:还远不够。
杨宝军告诉本刊记者,我国是全球目前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尽管国产机器人有所发展,但所有国产机器人加起来,市场占比也不超过30%,外国品牌仍占据主要份额。“我们虽然在国外也有一点客户,但远没到去国外抢地盘的地步。”
何国田也认为,无论是重庆还是全国,国产机器人在控制器、电机、传感器、软件等领域的确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智能结构设计、算法,减速器、高档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技术和产品同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针对关键技术领域普遍存在的应用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和人才荒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此为新兴战略产业必然要经历的发展过程,不必过分焦虑,随着时间的推进,专业人才培养会逐渐跟上市场需求,但要注意一些其他隐忧:
谯光明认为,重庆作为工业城市,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丰富,因此诞生了一批性能优异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但是与工业机器人相比,重庆市服务业机器人发展呈现强烈反差,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培育,避免产业结构失衡。
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江薇薇建议,在服务机器人方面,重庆要聚焦需求,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寻找潜在市场机会;在工业机器人方面,要进一步发挥重庆汽车、电子、物流等产业优势,促进机器人产业与重庆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并鼓励企业在优势领域做深做强,成为行业领军者。
江薇薇还认为,当前重庆机器人企业以集成业务为主,有研发创新能力者少,因此,重庆要完善创新生态,既要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也要通过政府支持为协同创新提供服务支撑,打通技术创新“最后一公里”。
何国田则提醒,尽管重庆机器人产业布局早、认识到位,但同北上广这些城市相比,支持力度还远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
比如,花重金引进的研究机构,长期缺乏领军和核心人才在地工作,产出效果不十分理想;再比如,工业机器人没有从“高精尖”布局,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产业没有从全产业给予持续项目支持,投入和资源整合有待进一步充分。
2021年底,在工信部召开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王卫明表示,应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加快解决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这是整个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标,自然也切中重庆机器人产业发展当务之急。
针对重庆机器人产业发展存在的隐患,何国田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构建重庆机器人产业5年规划,制定高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产业发展路线图,明确每个领域牵头企业、合作高校院所、第三方服务机构,定期完成产品、产业任务,持续给予资助;
二是整合现有科研力量,建立国际一流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建立理论和共性技术、高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4个团队,从事基础共性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工作,打造系列重庆机器人品牌产品;
三是集中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风投等资源,力争3-5年培育一批服务、特种机器人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构建并完善机器人市场需求、研发、产业化的全产业生态链。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立宁曾说过,机器人产业的前景是“星辰大海”。
历经十余载,重庆凭借前瞻务实的认知布局,已经站上了潮头。未来能否“弄”好这浪潮,成为无可置疑的“全球机器人之都”,且待时间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