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省市密集发布了多个“十四五”规划或征求意见稿,包括《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四川省“十四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涉及科技创新、新一代人工智能、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等方面。天虎科技整理如下:
《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5月6日,成都市科技局消息,《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已于日前正式印发。十四五期间,成都将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将优化空间、技术、平台三大布局,提升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城市治理三大能力,强化创新策源、创新人才、创新生态三大支撑,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服务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成都将进一步优化协同创新空间布局。规划提出,立足成都构建“1+4+N”创新空间布局,联动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所谓“1+4+N”,“1”指“一核”,即成都科学城;“4”指“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成都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N”包括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科创空间、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德阳、眉山、资阳高新区等成都都市圈范围内的创新节点,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聚焦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制造标志性整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力争在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其中,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将在“无人区”中育新机,分层次分阶段布局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量子互联网、6G、脑科学等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包括新一代信息、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先进能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发展现代服务业融合支撑技术,探索新兴技术在金融安全、数字文创、物流服务、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和融合应用。
相关规划一图读懂(上下滑动查看)
来源: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
《四川省“十四五”新一代人工智能
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5月6日,四川省科技厅官网发布关于面向社会公众征求《四川省“十四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5月13日。
该征求意见稿提到,四川省约有4万家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企业,增速超40%,数量位居西部第一,占全国的5%,涵盖了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驾驶、语音识别、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能硬件以及智能社会治理等领域。
四川长虹、成都京东方等企业入选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川大智胜、成都博恩思、四川腾盾科技、成都纵横自动化、成都国星宇航等企业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优胜单位。同时聚集了一批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为四川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支撑。
不过,该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深度、广度和可持续性等方面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还不多,企业数量和规模均偏小,从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企业及科研院所数量极少,人工智能产品多属于产业链的应用层端。
该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四川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工智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建成5个左右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以上,培育30家左右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打造国内领先的典型应用场景5个以上,形成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5000亿元以上。
关键技术攻关方面,该征求意见稿提出要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开展人工智能专用芯片、低功耗人工智能、视听觉信息识别与理解、群体智能、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雷视融合等人工智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为研发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培育人工智能基础硬件提供支撑。
扫码获取该征求意见稿全文
《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
科技创新规划》
5月7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该规划提出了发展目标,是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和旅游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强剩
该规划提出,要完善文旅科技创新体系。一是文旅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二是文旅重点实验室建设;三是文旅智库建设;四是文旅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支持创新型文化和旅游领域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企业,鼓励一批“专精特新”文旅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重点行业相关企业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支持科技咨询、技术评估、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文旅产业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
该规划提出,要强化文化和旅游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强指导建立文旅新技术、新装备、新项目目录;支持自驾车(旅居车)、低空飞行、游艺游乐装置、适老化设施、移动式旅游厕所等装备设施研制。推进AR/VR增强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文化和旅游产品装备关键技术研发。推动适用于山地旅游、冰雪旅游专用装备及高海拔地区的特殊旅游装备研究。加强低能耗、高安全、智能化的旅游交通装备研制和非接触式服务智能装备研发。推动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
扫码阅读该规划全文
作者丨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