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国产芯片寒武纪研发者陈云霁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2-05-03 10:34:20   浏览:23454次  

导读:中华全国总工会4月28日召开大会,表彰今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奖状及工人先锋号代表,966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中,就有一位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人工智能领域大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

中华全国总工会4月28日召开大会,表彰今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奖状及工人先锋号代表,966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中,就有一位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人工智能领域“大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云霁。

根据人民网介绍,陈云霁20年来一直工作在国产处理器芯片研制的第一线,研制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处理器芯片。他带领团队突破了深度学习处理器设计中的规模、适配、能效三个核心挑战,研制成功国际上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其智能处理能效达同期传统芯片百倍,使深度学习处理器逐渐从理论走向实际。

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4岁在中科院计算所取得博士学位,29岁晋升为研究员……在外人看来,“天才”二字用来形容陈云霁并不夸张。“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陈云霁说,“要让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弯道超车’,得下一番苦功夫。”

大学三年级,陈云霁抱着对芯片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把计算机系所有实验室的门敲了个遍,问是否接收本科生。最后,教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周学海教授所在的实验室收下了他。

大学最后一年,听说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制国产通用处理器(即龙芯1号),陈云霁认为能参与国产通用处理器的研发,是个光荣又难得的机会。

2002年,陈云霁如愿以偿来到了中科院计算所,跟随胡伟武研究员硕博连读,成为当时龙芯研发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博士毕业后,他留在了计算所。25岁时,陈云霁成为8核龙芯3号的主要架构师。

“龙芯3号与龙芯1号、2号有所不同,已从单核发展到多核了。”陈云霁解释说,“好比以前一桌菜给一桌客人吃,现在一桌菜要给8桌客人吃。”

面对多核处理器验证的遇难题,陈云霁通过不断摸索,提出了快速完整的存储一致性检验方法,保障了龙芯3号的研制。终于,研究成果论文被体系结构领域旗舰会议HPCA(高性能计算架构国际研讨会,体系结构领域三大旗舰会议之一)录用,这也是HPCA上第一篇第一作者来自中国大陆的论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然而智能算法规模快速增长,硬件系统的发展却异常缓慢。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陈云霁与同事设想“做一个东西让计算机更聪明,终极目标像人一样聪明”,即面向人工智能的需求来设计芯片,而在此之前芯片的速度和功能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瓶颈。

在实践中,这条道路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平坦。陈云霁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处理器研发技术,并多次向体系结构顶级会议投稿,最后都以被拒而告终。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3月美国盐湖城召开的国际体系结构支持、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国际会议(ASPLOS)上,与INRIA的Oliver Temam教授合作的工作“一种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机器学习加速器”,获得了最佳论文奖。

这不但是大陆科研机构首次在计算机体系结构顶级国际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也是亚洲首次、美国之外国家第二次获得ASPLOS会议的最佳论文。他们的工作将以“DianNao”和“DaDianNao”中文拼音命名的深度学习处理器架构带到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国际舞台。

另据《经济日报》5月2日刊文介绍,5亿年前地球迎来一次生命大爆发,从那时起,地球进入了生命的新纪元寒武纪。陈云霁将自己主持研发成功的世界首款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命名为“寒武纪1号”,其智能处理能效达到同期传统芯片百倍,人工智能芯片从梦想照进了现实。之所以取名“寒武纪”,陈云霁解释,就是希望这款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能遇到人工智能的新纪元。

2018年2月,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刊文称,寒武纪的一系列成果为深度学习处理器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陈云霁和他的团队被评价为该领域的先驱和引领者。

十年鏖战苦,一朝亮剑寒。寒武纪芯片问世后的几年,人工智能芯片这一方向从无到有,如今成了研究前沿。时至今日,已有5大洲30个国家近200个国际机构在应用跟踪陈云霁团队的学术论文。

不仅如此,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方面获悉,陈云霁是97级少年班校友,(97少),1983年生,14岁时从江西南昌十中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其弟弟陈天石(01少)2001年从江西南昌二中考入少年班,他们是科大少年班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兄弟神童”之一。两人同任职于中科院计算所。

2014年成为这对“神童亲兄弟”丰收的一年在2014年3月美国盐湖城召开的国际体系结构支持、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国际会议(ASPLOS)上,陈云霁领导的工作“一种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机器学习加速器”,获得了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而陈天石是论文第一作者。这不但是大陆科研机构首次在计算机系统和高性能计算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也是亚洲首次、美国之外国家第二次获得ASPLOS会议的最佳论文。

陈云霁是“工程强人”,曾多年从事体系结构研究,在龙芯处理器设计方向卓有成就;而陈天石则是理论牛人,他在少年班获得数学学士学位;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国良院士与姚新(78少),积累了更强的算法与理论功底。兄弟二人因为偶然的原因,尝试学术合作,尝试将计算机体系结构与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研究领域结果。他们自嘲“我们是全世界唯一用南昌话讨论计算机问题的”。但起初两位在各自领域已有一定积累的兄弟学者的合作成果并不被学术界接受。他们坚持不懈,终于在2014年爆发。

公开资料显示,陈天石,男,1985年6月生,江西南昌人。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智能以及量子计算。在IEEE/ACM Transactions、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ISCA、HPCA、IJCAI、AAAI、SPAA、DATE等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


赞助本站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