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手术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医生”智能手术辅助机器人。通过他的辅助,医生能更加精准地完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这也是深圳首次采用机器人辅助的手术。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市场骨科机器人装机量近千台,而国内市场却只有百余台。作为手术机器人最早进入的领域之一,骨科一直是当前手术机器人研究和产业化集中的热点,加之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人工关节国采进程加速等原因,骨科器械市场俨然已经成为同时拥有“月亮”与“六便士”的最大赢家。
观行业,骨科机器人抬头便是“月亮”
骨骼及肌肉系统是人体最重要、最复杂的系统,其三维结构复杂且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组织。传统骨科手术由于可视化设备匮乏,过度依赖医生经验,术中需要多次透视确认导针及螺钉位置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组织,手术精确性低,并发症也时有发生。
于是越来越多的骨科手术开始借助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通过智能术前规划与虚拟仿真、术中实时多模影像引导与机器人准确稳定操作进行微创骨科手术,在其他机器人还在寻找方向和突破时,骨科机器人俨然已经在机器人产业更迭中脱颖而出。
据统计,以2015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仅3家,之后增至13家左右。
在融资方面,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产生融资事件40余起。2017年后,企业发展走向成熟,融资也从种子、天使轮改为A、B轮,初创企业入局门槛更是进一步升高。2020年天智航上市给了资本一针“强心剂”,而后整个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融资过亿事件不断,最疯狂的元华智能从18年成立至今已经完成7轮融资,有专家推测未来无论是融资频率还是融资金额都将持续上升。
在市场方面,2016年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4.1百万美元且发展缓慢;2019年“狮子苏醒”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爆增至47.2百万美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在手术数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预计2026中国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32.3百万美元,渗透率增至3.1%左右。
谈机遇,在洒满月光的路上堆着“六便士”
早在“十二五”期间,科技部便进行了多项手术机器人研发项目立项。科技计划改革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专项均对手术机器人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进行了支持。而后更是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报销,以鼓励国内医疗器械加快创新、做大做强。
从2016年中国首次进行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后,因其植入物定位的准确度及一致性提高、令术后疼痛减少及功能较早恢复而日益受到关注。
根据PubMed数据,美国膝关节置换渗透率为 25.87 例/万人,中国为 1.35 例/万人,我国膝关节置换手术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不乏手术复杂、人工关节价格昂贵等等。
好在国采开标后,人工关节从平均3万元降到万元以内,平均降幅达到80%以上。关节手术渗透率被国采打开了口子,与骨科相关的器械领域也随着骨科耗材的降价发生新的调整。一个行业的变革往往联动多个领域加速洗牌,可以想到的是,在未来数年,一直因为价格原因而未被满足的手术需求将集中释放,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也将随之增大。
除价格因素外,老龄化趋势下骨科疾病发病率及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导致的手术需求持续增长,也将促使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进一步扩容。
其实,不仅一二线城市,手术机器人的普及更利好基层。由于关节置换手术的主刀医生需要十年以上的临床经验,在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城镇,能主刀关节手术的医生少之又少。通过机器人辅助手术,一些原来靠经验的东西可以被量化,经验上的不足可以曲线被弥补。
总而言之,骨科手术机器人作为下一个爆点频出的赛道,值得我们期待。(文/达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