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IPO获批、拟募资37.5亿,持续亏损的云从科技何时扭亏为盈?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2-04-07 21:59:03   浏览:11359次  

导读:文/杨剑勇 4月6日,云从科技上市获批,意味着又一家持续亏损的AI独角兽即将登陆资本市...

文/杨剑勇

4月6日,云从科技上市获批,意味着又一家持续亏损的AI独角兽即将登陆资本市常根据此前披露显示,拟募资37.5亿元用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在此之前,商汤、格灵深瞳先后登陆资本市场,尤其作为AI四小龙之首的商汤受关注,吸睛无数。那么,对于持续亏损的AI独角兽在在资本市场表现如何?整体来说,呈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虽然身处热门赛道上的人工智能领域,但市场对持续亏损的AI独角兽有所担忧。

商汤当前市值2023亿港元(约1643亿元人民币),相比3.85港元的发行价上涨57%。而寒武纪、格灵深瞳均跌破发行价。要知道,寒武纪上市之初受到资本青睐,且几个交易日最高市值达到1191亿元。惊叹资本力量的同时,这也是寒武纪高光时刻,目前市值246亿元,相比此前高位市值已跌去79%,市值减少超945亿元。

相比上市之初受到追捧不同的是,寒武纪进入长时间震荡下行,昔日千亿市值不在、风光不再。在笔者看来,芯片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投入庞大研发资金,但高昂的研发支出使得造血能力差,盈利能力堪忧,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超24亿元,且亏损日益扩大。包括持续亏损的格灵深瞳,上市首日就遭遇破发,相比发行价下跌32.4%,当前市值49.4亿元,市值减少超23亿元。

2018年至2020年,格灵深瞳分别亏损金额为7455万元、4.18亿元、7820万元,2021年全年亏损预计为6841万元,近四年累计亏损6.4亿元。2022年第一季度预计亏损为1968万元~1312万元。AI独角兽商业落地以及持续的巨额亏损是争议焦点。虽然人工智能市场前景广阔,但通往“诗与远方”的人工智能道路上,商业应用场景落地是AI独角兽核心,这也是衡量AI实力重要依据。

IPO获批、拟募资37.5亿,持续亏损的云从科技何时扭亏为盈?

云从科技同样面临着巨亏的尴尬局面。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别亏损1.81亿元、17亿元、6.9亿元,2021年1-6月预计亏损为3.24亿元。三年半亏损总额达到28.96亿元。额外要指出的是,2019年亏损扩大主要是实施股权激励,确认股份支付费用13亿元。需要指出的是,云从科技披露中指出:所处人工智能行业一方面面临着商汤、旷视、依图等人工智能企业的竞争。

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海康威视等视觉设备厂商推进对产品进行人工智能赋能转型的挑战,整体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为此,后期需要不断投入研发,若未来一定期间面临市场激烈竞争出现主要产品价格下降、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且研发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人工智能行业政策出现不利影响,将面临短期无法盈利。在笔者看来,科技巨头完善的服务、场景落地能力等诸多因素,由此科技巨头们也收获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红利。

对于AI独角兽来说,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有赖于AI场景落地能力。当然,盈利困难重重是摆在云从科技眼前的问题。作为一家提供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受益于近年来各行业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需求旺盛,营收上得到快速增长。2021年上半年营收4.45亿元,同比增长105%。但盈利是AI独角兽们当前最大难题。有意思的是,云从科技测算预计盈利时间点将会在2025年。

IPO获批、拟募资37.5亿,持续亏损的云从科技何时扭亏为盈?

云从科技根据目前在手订单以及对未来业务的谨慎预测,预计未来5年(2021年-2025年)公司的营业收入规模分别为12.01亿元、19.10亿元、25.42 亿元、32.59亿元和40.6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5.64%。根据披露文件显示:结合目前经营计划、在手订单情况以及相关条件假设,若公司进行测算假设的扭亏为盈的条件均可达成,基于此测算,扭亏为盈的预期时间节点为2025年。初步测算数据,不构成盈利预测或业绩承诺。

从营收来看,随着各行各业利用AI技术进行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落地,对于这条赛道上的玩家来说,营收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通过提交科创板上市独角兽们所披露的数据来看,营收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这主要受益于人工智能已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伴随各界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将有所增加,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根据IDC最新发布的报告预测,全球AI市场规模将在2021年达到885.7亿美元,并在2025年增至2,218.7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26.2%。我国作为全球重要人工智能市场,随着AI应用的不断落地,中国市场规模将以24.4%的CAGR增长,有望在2025年超过184.3亿美元。

只是通过AI独角兽相继披露经营数据来看,高额的研发投入占比以及持续的亏损,登陆资本市场后能否得到投资者青睐,面临巨大考验,其核心还是在于自身造血能力以及人工智能商业应用场景落地。在帮助各界更快地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的同时,也将会有望获得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红利。

杨剑勇,福布斯中国撰稿人,致力于深度解读物联网、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